《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渔郎

众说太极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练成了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锈水先生 发表于 2016-4-1 09:01
不知道练成了没有

卡卡卡,只是过一下嘴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6太极拳探幽
6.1无拳
太极拳套路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两手的手指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展开着,手成掌形;只有在六分之一的架子中,手是曲指成拳形;而且,这些手握拳形的式子的名称又大凡不是拳,而是捶,即:搬拦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和栽捶(合称:太极五行捶)。综观太极拳各式拳架,从起式至收式,无一式称之为拳。那么为什么要称为太极拳呢?
万物分阴阳,拳也不例外。两手相握而成拳,这个拳称之为显拳或阳拳;同时,还有一种看不见的拳,这个拳称之为隐拳或阴拳。而这阴拳才是太极拳道中要阐述的拳。
至今拳界仍有人沉浸在大架与小架、新架与老架、练架与用架等等形式的争高低、论胜负之中。殊不知:拳是先天自然而生,架是后天人为而造。盘架只是练拳的方法之一。太极拳修炼的绝非是有形有象之拳式,而是无形无相、全体透空之神明;修炼太极拳是以有形之手求无形之拳;“有形有象皆为假,拳到无时始见奇”。太极拳无拳其实才是太极拳修为的真义!正是因为无拳,才能触处皆拳;才能“发人不见其形”,“挨着何处何处发”。此时方能见拳之奇、方能感拳之妙。
无论何种拳架,失掉拳之意、离开拳之魂,均是无用之架;如非要冠以太极之名,充其量也只能称之为太极操。只有遵道修为、由拳入道,“至虚极、守静笃”而阶及神明,才会诸形皆无、浑然一炁。到达此时,何有你我?何有大小?何有快慢?何有拳式?何有太极?……这才是无意之意是真意,无法之法是真法,无拳之拳是真拳!
6.2太极拳道
    师云:学拳靠悟。悟什么?悟的也就是这个太极拳道。而太极拳道所阐释的内容,既不是陈式太极的刚劲脆捷、也不是杨式太极的舒展圆润;不是吴式太极的绵巧灵活,也不是武式太极的严密紧凑。太极拳道研究的也绝非大架、小架,新架、老架,练架、用架,更非108式、88式或24式等种种套路。太极拳道是从太极拳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入手,用太极的理论去剖析拳中最本质的属性与特征,直追太极拳的真义;从而使练家在太极拳的修为中,找到通往太极圣殿的钥匙,遵道而行、登堂入室、拾级而上、直达极顶。
    何谓道?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师云:“阴”、“阳”与“阴阳之间的变转”,此三者就是道的体现;道就是阴阳相济与阴阳变转的规律。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自然界万事万物均由道生,道为万物之母。 “道”这个字一上两点(丷)就是一阴一阳、阴阳合一;下面“自”字表自然万物皆来自于道;合而为“首”字,表领头的、第一的与最先的;再加“辶”,就明确地阐明了阴阳对立、统而合一是自然界最根本的运动规律。正如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故而修为太极拳者就是要用太极阴阳的理论去剖析拳中的各个关节;揭示并理解太极拳的真义;每时每刻都分清阴阳;无时无刻不在关照着阴阳之间的变转。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中的这句名言可以理解为太极拳道的重要纲领。师云:太极真义反向求。太极拳的修为就是要我们放弃自己几十年间形成的习惯性的理性思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打开太极拳的奥妙之门,揭开太极拳的神秘面纱,打破“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枷锁,真正进入太极之道的殿堂。
我们为什么要修练太极拳?有朋友说练太极拳是为了养生益寿;还有朋友说练太极拳是为了防身技击。这些说法都很好,没有问题。但是,从太极拳道的高度来说,这些都还不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那么什么是修炼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呢?我的答案是:用太极拳道修炼自我、改造自我,从而反朴归真、复命归根,找回原始的“我”。
宇宙万物无不分阴阳,“我”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现在的“我”,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我”,称之为“实我”或者“阳我”;还有另一个“我”,连自己都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这个“我”我们称之为“虚我”或者“阴我”。这个“阴我”隐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量。这种智慧与潜能是人类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深深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宝贵遗产。只是由于社会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原本阴阳相济的两个“我”,相互分离隔绝了,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太极人身。因而,“阳我”被扭曲了;“阴我”被遗忘了,她的作用也就渐渐地丧失了。我们修为太极拳,就是用太极拳道改造“阳我”;通过对于“阳我”的复原,并逐步地重新了解、认识,最终找回那个神秘的“阴我”,使其发挥出她本来就具有的巨大力量,从而实现完整的阴阳相济的真我的重现!这是人生的真正的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应该修炼太极拳道。正如杨家老谱上清楚地写道:“天地为一太极,人身为小太极,人身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拳”。人们通过太极拳的修为,能够找到宇宙万物的自然规律,从而使人身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和谐相融;由拳入道,拳道合一,“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6.3阴我的修炼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箇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 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可见学习太极拳是需要一点哲学思维的,故有太极拳是哲学拳、思想拳之谓。
我们修炼阴我,就要善于想象,锻炼自己的想象力、空间感,才能更好地把握阴我修炼的方法。
太极道简而称之为阴阳道,阴阳关系即是阴阳互根、阴阳相互消长、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济。而阴我是相对于阳我——即肉身而言的。平时我们过于强调了阳我的修炼而忽略了阴我修炼,使阴阳分离,大道离我而去,是无法修成阶及神明境界的,所以必须要修炼好阴我。使大道复归,太极上身。
太极拳不仅仅是武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包含了古代先民思想家对宇宙万物的思考。是将天地之间的大道,按照天地人合一的观点,在人身体上的应用。用现代人的视角看,太极拳所追求的,都是非常符合科学常识的,尤其力学应用更是比比皆是。然而,力学常识在转化为太极拳应用的过程是很艰难的,远不如古人利用形象思维好用。因为太极拳应用会有无数个动作连贯而成,并且瞬息万变,随机而变,根本不容你去做计算思考。
古人处理这个事就化繁为简了,只要记住几个关键要领,其他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谈太极拳还是比较费劲,因为太极拳发展过程中融入借鉴了太多其它武术,所以为了把握太极拳本质,这里只针对根本问题谈谈。
太极拳根本问题,就是太极拳的运动方式——转动。
怎么转动?比如手抓一个流星锤,在转动锤的过程中,就要抓住链子,然后甩动。但需要说明一点,锤的转动轨迹是想象出来的,并不一定是个正圆,只要锤围绕手心转即可。这个圆可大可小,甚至也有不规则的轨迹。不变的是它的轨迹总是圆滑的。
弄清这个运动方式,我们再谈太极拳。那个抓住链子的手,就是太极腰。那个锤就是拳。链子是什么?是腰与拳之间的想象中的最短连线。
6.3.1太极“腰”
古时总结在腰眼部位,其实这是不准确的。太极腰的腰只是个说法,是习练初期定位之处,由此开始习练,而后随着腰眼部位的成熟,可以移动到骨盆之中,移到膝盖上方的伏兔穴附近,移到足跟旁的昆仑穴。也可以往上移动,丹田、膻中穴、神庭......,可以说人身无处不是腰。这都不是重要的,关键是太极腰是一个概念,是圆心所在之处,而且一个圆的圆心不一定在人体上。它可以悬空定位,这就靠你的想象力了。能够想象到这一步,才是太极腰。“宇宙无处不是腰”。
6.3.2太极“拳”
拳即是那个锤头,但是锤头不仅仅是一对肉拳。随着流星锤的甩动,想象中的锤头甩到哪里,哪里就是发人的锤头。有道是浑身无处不是拳。如果你悟到了这一步,说明你已经领悟了太极拳的门径,但这还是不够全面的。
流星锤它的打击距离是可以伸缩的,你放开绳子,打击距离自然就延长开了。既然太极“拳”和太极“腰”之间那条线是想象出来的两点之间的直线,你完全可以任意延长了。延长之后的拳在哪里?脱离身体,可达想象的尽头。所以那句话应该换一下说法,叫作“宇宙无处不是拳”。
6.3.3“腰”与“拳”的关系
第一、 腰是主动,拳是从动。有什么样的腰就有什么样的拳。
第二、 腰在幕后,拳在台前。幕后为隐,是阴;台前为显,是阳。
第三、 腰为阴我,拳为阳我。阴我是主谋、动机,为意;阳我是执行、被动,是用。浑身无处不是拳,即是处处可用。
6.3.4怎样练出阴我
阴我即是太极腰,不同流派是练法各有不同。陈氏太极拳找缠丝劲,杨氏太极拳练腰劲,还有其它练习气感的方法,都可以练出太极腰的。以陈式太极拳为例,行拳走弧时想象是摇纺车。只是把主动轮与从动轮的关系调换一下,从动轮是腰,主动轮是拳。拳扶着拳架走,用意念控制从动轮的转动,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从动轮就入体,在丹田、腰部、尾骶骨上,或任意游移,太极腰乃成。
杨氏太极拳则将主动轮放在腰部,以手作从动轮,转动。左腰对左手,右腰对右手。假以时日,轮转手动,肌群也随之活动,而后游移,太极腰乃成。
陈氏由外而内,杨氏由内而外,方法不同而殊途同归。
6.3.5阴我的使用
阴我之形体并非人样子,而是一个随意旋转的太极球。此球可大可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圆可方、可轻可重,变化如意。其运动轨迹从心而动,如去如来,无中生有。如掌握其性,用起来自是妙不可言。
第一、 配重平衡。太极拳的平衡是核心要素,守中甚至成为太极拳的第一关键。因为失中即是败象的开始。而阴我可以在守中过程中发挥如意变化的本领,只在失重的相反方向加长力矩、加法分量,即可调节失重问题,达到守中目的。
第二、 增强打击力度。也即是增强劲力。增强劲力并非增强蛮力,而是将阴我操纵的阳我击打点落在对方最弱处。或不以肉身直接接触,只要探出的虚拟之拳落于弱处,即有实效。
第三、 分身错点。分身即是将阴我阳我分开,阴阳不分就是双重。如两力相抗,实为太极顶抗之忌,如果分身则转为“活似车轮”。分身与错点的含义基本一致,阳不变而阴稍一错位,即可化解。如两手相接,要永远丢开接触点,丢不开接触点,就是双重。要错开接触点。错哪儿都行。食指最灵敏。在你快失重时,用阳手的食指指天,或指对方的中心线。再如对方抓住了你的左肩,你不用左肩去对抗,可把错点放在右胯上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6.4太极拳的本质
许多人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6.4.1松与沉的关系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6.4.2怎样练沉
沉:是感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第一、练习沉的顺序
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
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第二、小沉与大沉的关系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重量的区别:
假如背着同样重的东西上楼,百斤的大米会比百斤的人要重。因为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给扛着的人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按照太极拳套路打拳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7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俺练太极推手有30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阳光 发表于 2016-4-7 09:57
牛,俺练太极推手有30年了

请谈谈凌空劲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4-7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渔郎 发表于 2016-4-7 10:28
请谈谈凌空劲原理



不存在那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7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玩哪种流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4-1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6.5太极拳的本质
许多人知道松,可很少有人知道松的结果或松的目的是什么。 那么,什么才是太极拳的本质呢? 沉:就是太极拳的本质。
6.5.1松与沉的关系
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6.5.2怎样练沉
沉:是感觉,是太极拳的根本。其他的气、腰挡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除了脑袋以外,身体其他的肢体和肉体都要练出沉来。
第一、练习沉的顺序
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放松,手臂的沉重感就会通过肩部作用到脊椎,再加上脊椎的含胸拔背,造成背部的向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的力由脊发,
没有手臂的沉,就不会有手臂的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跨上,下沉。
通过松垮,把跨以上的重量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挡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身体重量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跟,下沉。
第二、小沉与大沉的关系
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
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属于小沉,身体就是大沉。
重量的区别:
假如背着同样重的东西上楼,百斤的大米会比百斤的人要重。因为一个是活体,一个是死体。死体的物体完全放松,给扛着的人压力特别大。
结合太极拳,练拳时就要把身体练沉了,就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不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体给催荡出去。
太极拳许多动作来自于外家拳,按照太极拳套路打拳并不能说明就是太极拳,因为没有练出沉来,就脱离了太极拳的根本,属于发力方式与太极拳有本质的不同。
那么在练拳中什么才能体现太极拳呢?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中,腰跨有下沉的腰挡劲,下,要有发于跟的蹬劲,不管动作怎样,这些都要具备,就属于太极拳。
6.6什么是中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曰:“大道从 ‘中’字入门”。太极拳道之修为也必须从“中”开始。离开了“中”,松、空、无、分、合、变、劲、沉、粘、整、势、机等等均无从谈起。不全面地理解“中”之真义,则无法迈进太极拳道之门。因此,把太极拳的修炼称之为 “求中”的过程是毫不为过的。“中”实乃拳之法则。求中才能悟道;拳道即中道也!
三丰祖师还明确地指出:“中”,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由此可见,“中”是分内外、分阴阳的。我们把由空间方位而定的、有形的、位置相对固定的“中”称之为阳中;把相对阳中而言,无形的、位置不固定的“中”称之为阴中。太极拳的修为要得身中之阳中,更求不在身中之阴中。如三丰祖师所言:“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阳中呢?太极拳阳中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以下丹田为人身之“中”,有“一身之中在丹田”之说;第二,以自百会至会阴这条中线为人身之“中”。依师所传,太极拳修炼者一举动就要“守中制外”,做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不偏不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敌交手时周身一家而形不破体,身手齐到破敌如摧草。据传,露禅师祖在结束宫廷神技营的教习生涯告老还乡时,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嘱全佑:“我该教你的东西全教了,以后谨记:占住中线往开里打”。师云:这里“中线”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身中之阳中。可见,守住阳中是确保自身平衡的重要因素;抢占、控制对手的阳中是破敌致胜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太极拳的修炼中,对阳中的认识和守用是绝对不可以轻视的!
什么是太极拳所求的阴中呢?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道家所言:“冲者中也,中者虚空之体性也”。由此可见,如上所言之“中”,与人身形体无关。太极拳所求之阴中就是这无形之“中”,即:神意气之中和。拳中要求的无过无不及,就是求阴中使神意气达致中和的具体体现。《太极拳论》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鸿毛之轻,加一羽则过;蝇虫之小,落一只则多的滋味,就是神意气在运行中达到的最恰当、最合适、最自然的状态,这也就是守持阴中的状态!
阴中与阳中是怎样的关系呢?师云:离开有形之阳中,则阴中无求;失去无形之阴中,则阳中无魂。只有阴中与阳中相济而合,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当然,真正悟懂“中”在太极拳道中的真义,还要认真深入地剖析中与定、中与重、中与虚、中与和之间的内在关系。
6.6.1中与定
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曰:十三势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师云:十三势以中定为主,其它十二势为辅;有中定才有其它各势。由此可知,中定在太极拳修炼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有朋友问:中定之中的“中”与“定”是一?是二?如果是二,那“中”与“定”又是什么关系?答曰:中不是定,定也不是中;但中与定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认清中与定的关系,剥开中与定之间的奥秘,确实是太极拳道里求中而悟道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重要关口。
何谓定?曰:“不易之谓定。”可见定是不易,即:相对固定而不变。对定而言,中是动态的、可调的、相对不固定的。可以说,定是中的基准;有定才能求中。仍以秤为例:秤之定盘星就是秤之定;秤盘中所称重物的重量发生变化时,秤就不平衡而失中。此刻,应以定盘星为基准,当秤盘中重物加重时,将秤砣向远离定盘星的方向移动;反之,当秤盘中重物减重时,则将秤砣向靠近定盘星的方向移动,使之再次达到平衡而中。可见,没有定盘星,秤就无法称物而用。同理,在太极拳修炼中是先有定而后有中;以定求中是太极拳道求中的法则之一。
如何定而求中?
第一,定其身而求阳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极拳对修炼者的身形和身法有着极其严格且具体的要求,对人体十八个重要部位就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落足、舒踝、扣膝、坐胯、圆裆、敛臀、活腰、空腹、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塌腕、展指、叩齿、收颏、竖项和提顶;而且,无论是盘拳走架,还是打手搏击,在动作和形体发生了变化时,上述十八个部位符合要求的那种意念所产生的感觉或滋味,还都必须要保持相对的定而不变。这种 “形变意不变”,就称之为定;以此定求得了身体的平衡和稳定。这样就做到了“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中正神贯顶”。这就是以定其身而求得身中之中——阳中。
第二,定其心而得阴中。《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止而定,有定后而静而安而虑而得。得什么?得“喜怒哀乐之未发”,得神意气之中和的那个形而上的阴中。太极拳修炼者在盘拳走架时,身未动必先恭正端然而立,以定其身;同时,凝神调息、静心平气,以定其心。此刻,心中一念不生、一波未起、空空荡荡、心如止水,恍然“心静可以通神明”。此时,有如“无心插柳柳成行”;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经全然寓于心腹之内。虽不去尽心看什么,却内察外观什么都看到了。这时,外示安静身未动,但内气却腾然而升,内里已跃跃欲动;神意气形之内外合一,一合俱合,合而未发。以此定心而得太极拳所求之阴中。
修炼太极拳者,盘拳走架时,从起式至合太极,动则“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总须完整一气”。静则处处得机得势,时时无过无不及。如是定其身而求其阳中,定其心而得其阴中;以定求其中(静中寓动),得中固其定(动中求静),中定相求而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然而,宇宙万物,包括人,原本属动。《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行而不息、动而不止,既属天性,也是人性。不息即不定也。因此,不定才是宇宙万物运行之真实。我们生存的空间、逝去的时间,哪有分秒的停止呢?既然无止,何有其定?既然无定,何得其中?中定到底在哪里?答曰:存心设定,存意求中!定为设定,其定是不定之定;中为时中,其中为不中之中。太极拳道之中定,就在自己心中!
6.6.2中与重
何谓重?答曰:重者,人体之重心也。师云:不能知重、不会调重则无法求中而得中。如此重要之重,在王宗岳先师的《太极拳论》中只提及一处:“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虽仅此一处,却一语道破太极拳修炼者经数年功夫而不能运化的“死穴”。因此,求中必须先要知重。
天地万物无定不中才是其原本的属性。所以平衡是相对而短暂的;不平衡是绝对而必然的。因此,所求之中也只能是瞬间的中。关键是如何在不平衡时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不中、失中的瞬间求中而得中。从而达到身心内外合一、立身中正安舒、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而平衡稳定的,最恰当舒适、最灵变自然的感觉之意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办法只有一个:调控自身的重心!人体力学告诉我们,人体各个部位都有其自己的重心,但人体的重心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重心之总和;而人体平衡的关键就在于这个总和的重心。太极拳修炼就是学习并掌握随时随势调控这个人体的重心,使自身无论盘拳走架,还是打手搏击都能处于得机得势的状态而得中守中。
如何调控人体的这个重心呢?依师所传,太极拳确有其独特的调控人体重心的功夫(具体功法在太极心法和功法篇中讲述)。在人体正常站立时,人体的重心一般在脐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左右处;而人体的下丹田和人体的中心位置,也在这个地方附近。这时,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在人体中出现了三合一的现象;此刻,人体是平衡的。在人体的重心、中心和丹田这三者中,唯有重心是最不稳定的。一个人的重心不仅随形体、动作和姿势的变化而变,甚至会因为血液的流淌、脉博的跳动、呼吸的急缓以及气息的聚散而发生改变。求中的过程就是调整这个极不稳定的重心的过程。比如,人在走路时双腿必须一左一右交替迈步,并且向前迈左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右臂,向前迈右脚时要同时向前挥左臂,如此才能沿着中直路线前行,否则身体就会失去平衡而失中。这行走时左右交替之动作,就是在使身体不偏而求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重心得到了动态平衡中的稳定,即:求中而稳重也。
我们知道太极拳所求之中是不中之中,即:时中也。而太极拳之重也同样是变中求不变,动中寻稳定。不变的是人体对地心的重力;变的是重心的位置。因此,随时调整自己的重心位置,是求中的不二法门。太极拳修炼者的重心,可以上移,也可以下移;可以在身内,也可以在别人“摸不着”的身外。诚然,太极拳修炼者能够这样如此自如地调控自己的重心,是有其独特的功夫的,完全不是在身体姿势的高低与扭转中做到的!否则难免堕于双重之病。中心与重心的混淆不辨是造成双重的重要原因,而快慢不分、大小不明以及多少不清等等均是双重之病的具体表现。王宗岳先师在《太极拳论》中对此双重之病开出的灵丹妙方是:“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综上所述,在太极拳修炼中,欲中必知重、求中稳其重、调重守其中、中重相伴,则太极拳道所求之中得矣。
6.6.3中与虚
太极拳人无不把“分清虚实为第一义”。拳论云:“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因此,太极拳道所求之中,也必然离不开务虚求实。但是,依师所传,我要说的虚实不是有人所言:身体为实,内里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上为实,下为虚;前为实,后为虚;左脚为实时,右脚为虚;右脚为实时,左脚为虚;……太极拳道所论之虚实,与有形无形没有必然联系。往往是你看到了的,也似乎摸到了的,但那个却是虚;而你看不到、摸不到的,却有作用的那个无形的东西是实。这个东西虽无形,却有无比的威力,的确实实在在。这才是太极拳道求中过程中所展现出“处处总此一虚实”的变化之神奇魅力。
既然太极拳道修为求中必论虚实,那有朋友会问:你这篇博客谈的是“中与虚”,为什么不是“中与虚实”?答曰:就虚与实而论,虚是重点;虚为体,实为用。虚为实之基础,为实之母体;而实为虚之外显,为虚之实用。故只须说虚,不必说虚实。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段话运用到太极拳道中就可以理解为:虚则能受、静则能观。比如,一只空杯子我们才能往里灌水,一个空心皮球我们才能往里充气;太极拳在打手搏击时有一个重要的法则:虚接敌。也就是拳谚云:“四梢空接手,接手点中走。”为什么要虚接?因为虚能受,只有虚接才能把对方之来力接受进来;接受了对手本力之后,再经过神意气相融而中和,进而才能使之实化为太极拳的内劲。
婴儿在母体中无私无欲、虚静清明。离开母体来到这个纷杂的世界上,受外在各种现象之干扰,日渐为七情六欲所惑,杂念丛生,真性尽失。所以,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复归本性,才能“虚其心则神见”而内观外察宇宙万物之真实,进而就能悟道而得道。太极拳的修为同样必须先求虚静,由虚静而生实有;这个实有才是真实而真有。
太极拳道所言之虚实既然不在有形之体上变化,那又在何处而变呢?答曰:在中而变,即:虚实是在求中的过程里完成变转的。正如班侯先师在《虚实诀》中所云:“虚虚实实神会中。”所以,中以虚而待称之虚中。只有虚中,才能“先天一炁自虚中来”,“道以虚通为义”。虚则无碍,太极拳修炼中只有虚通,才能节节松开、节节贯穿,才能完整一气而周身一家。只有虚中才会与敌相对时,一经接手就将与对手的接触点虚掉,既虚掉自己的本力,也虚掉对方的来力;此刻对手之来力掉进了我的虚中,中由虚而“填实”,并转换成自己的神意气之中和;这时对手由于失实而虚,我方毫不迟缓地顺势而发,以实击虚,必胜无疑。此乃《虚实诀》云:“中实不发艺难精。”正如太极拳前辈所云:太极拳应敌,其最妙处在以虚静胜人。
但是,知虚未必能虚;知虚而能虚绝非易事。难就难在太极拳道的虚实变转不是在有形之体上完成的;不从神意气之中和去“变转虚实须留意”,试想如何能达到“虚怀若谷、虚静无为”之神明!
6.6.5中与和
师云:求中必讲和。何谓和?
其一:和者,平也。太极拳修炼贵在心平气和。有平才和。平和则能真静;真静而通神明。正如三丰祖师在论平与中的关系时所云:“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心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不起波。”当练拳者心平定而气顺和时,内心世界开始安静下来,头脑中杂念渐渐排除,外界干扰慢慢消失。此时,虫鸣鸟叫还依然,水音风声仍照旧,但好像逐渐离你而远去;直到听而不闻,开始生出一种感觉:刚才还在的胳膊没有了,继而身体也感受不到了,甚至身体与身外失去了界限。这时身内与身外万物都恍恍惚惚,空空寂寂;若有似无,直至视而不见。此刻,真静出现了!一切都不复存在;唯一存寄的只有无比聪慧而敏然的灵性;“气遍身躯不少滞”,“腹内松静气腾然”。畅通鼓满的内气,聚蓄了雷霆万钧之力,待触欲发。此乃:蓄而未发,平则守中。
其二:和者,谐也。太极拳所言之和谐,就己身而言要做到: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正如《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所论:“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因此,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之外三合,周身上下十八个部位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分合有制,统一协调则周身一家矣。太极拳所言之和谐还要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动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即所求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内三合之关键在於:心、意、气、力之分清其责、先后有序。要做到:心领意、意导气、气运身、身随行;神(心)先意至,气催身随。其先后不可倒置,其职责不容混淆。就敌我而论,太极拳所言之和谐更要做到:内外相合,彼己相谐。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己之先动应是与敌尚未接手,吾之神已渗敌而接,吾之意已透彼骨里。此乃师云:“未曾接手分胜负,神接意打定输赢。”
简言之,太极拳修为所求之中和就是无过无不及。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无过无不及呢?我想就目前拳界存在着的认识与修为的误区浅谈两点。
其一:关于“四两拨千斤”。
太极拳修炼者无不把“四两拨千斤”作为衡量太极内功的重要标尺。顾名思义,以己轻巧之内劲即可破敌笨重之本力。然轻巧之内劲何以获得?不少修炼者以为应敌时只用“四两”,而修炼时就只练这“四两”,结果用功数年依然徘徊在太极内劲之门外。究其原因,恰恰误在没有练就这“千斤”。这里需分两层来解释。首先,太极拳所练之“千斤”非常人所言之千斤。拙力、本力莫言千斤,就是万斤也无用。太极拳所要练的是积柔成刚、无形无向的内功“千斤”。其次,太极内功是千斤为体,四两为用;四两出于千斤。太极内劲如长江之源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极内功就是要练就这无穷尽的内劲。专注“轻灵”、只练四两是当代太极拳修炼的严重误区!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深究悟道,则今日太极拳演绎成为绵软懈松之太极操就不足为怪了。诚然,四两也好,千斤也罢,无非都是量化之比喻。果能内劲有得,与人打手时,需一斤取一斤,取一斤一两则过;需半斤调半斤,调四两则不及。有“千斤”之体,厚积薄发;用时按需所取,才能时时处处做到“无过无不及”。
其二:关于“五阴与五阳”。
有朋友说:五阴并五阳就是太极拳所求之无过无不及。拳论《内劲歌》也云:“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上述所论,应该不错。然何为五阴与五阳?我的回答是:己身之“劲库”假设蓄有千斤,取走一斤还余九百九十九斤,如不补足千斤则不及而失中。具有太极内功的修炼者,既能随需而取,更能适时而补。用一还一,取五补五,此乃五阴并五阳,相济而和用,因需而用,“劲库”无竭,取补随意。这才是太极拳修炼中“五阴五阳是妙手”之真实所在。
实际上,四两千斤与五阴五阳都是太极拳求中和的体现。四两千斤的按需所取,是与人打手时双方关系上的无过无不及;而五阴五阳是自身“劲库”的无过无不及。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综述,太极拳道之中和即神意气致中和也。求中必求和。离和则中无求;离中则和无存。如道家所言:“除情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妙之门户”。
关于中,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太极拳《乱环诀》云:“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师云:“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
何谓中:神、意、气致中和而无过无不及。
中与定:以定求中,用中固定,中定相求。
中与重:求中稳重,调重守中,中重相伴。
中与虚:虚中能受,中实则发,中虚相因。
中与和:平和蓄中,和谐有节,中和相守。
谈来说去,中定、中重、中虚与中和,原本是一回事儿。还是回归老子的教导吧:“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6.7双重之病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6.7.1关于双重之病的不够准确的论述

其一:某某拳论这样说:古人云,持德者昌,持力者亡。易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盖言虚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化则无滞耳。善应敌者,常制人而不制于人。而况自为人制乎。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

此书作者又引用了《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引用的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的象辞.乾三联与乾三联重叠成天,天体运行,日复一日,从不休止,君子就应自强.努力不懈.力求进步。我认为此卦与《太极拳论》中的双重之病是风马牛不相及,扯不到一块去。他又盖言:虚则灵,灵则动……用功虽纯,苟不悟双重之弊,犹未学耳。我认为该文虽引经据典,然具体涉及双重,犹未言耳。

其二:某拳论中对双重是这样说的:形的虚实开合.及上下相随方法.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的外发内收为用,可不犯双重之病,内劲与形体配合有逆从之法,阴阳动变平衡.可不犯双重之病.任何攻防招法变化.保证中土不离位的基础上乃自身内不犯双重之病。

其三:某拳论是这样说的:双重之病.病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之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易也。

评:文中之义.双重之为病.是由于实,双沉之不为病,是由于虚,也就是说克服双重,只在虚实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推手与散手)具体虚实落于何处,还是不够明确。

上述几位作者.都是太极拳名家,其水平造诣均臻高级阶段。在双重问题上.非不明也,乃实不欲言耳。毋庸讳言.武林中对技艺保守保密非常严重.对一些高深技艺.只传子女或爱徒,对一般学子是泛泛而言,只教些皮毛,从不讲实质的内涵。有一篇序言中写到.世人演练太极拳,而得太极拳之真谛者可谓凤毛麟角,岂不闻内家拳术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自理.学子皆不得见,不少有志上进之后学.临太极之门径,望洋兴叹。致使太极拳水平每况愈下.推手变成了顶牛,将对方顶出圈既为胜者。

6.7.2如何理解双重

前苏联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论”,即人的身体某一部位受到外力(外界)的作用或刺激.身体的那一部位未经大脑指挥.不自觉地马上进行抵抗或躲闪.从而避免外界对自己的伤害。这种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意识就是“条件反射”。这在太极拳理论中就叫作丢与顶。太极拳是高级的技击术.它利用人这种不自觉的条件反射的丢与顶(双重)来击败你。也就是说,对方的力作用到你身上某一点(接触点).你用力在这一点上去抵抗,双方的力集中在这一点上.这就叫作双重。

6.7.3如何避免双重

如果你能在思想意识上(意念)丢开接触点上对方的力,把他转移到你的食指端(十宣穴)上,这叫错点.对方的力对你就不起作用.你自岿然不动。

结论是:无论在攻与防上,意念上丢不开接触点就是“双重”;能在意念上利用错点丢开接触点.就不是“双重”。如果双方都明此理,孰胜孰负?那就看你把接触点丢得干净与否,这就是水平问题。和“松”这个概念一样.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比如对方用力抓住你的右腕使你动弹不得,你这时用右腕努力去挣脱,双方的力都在你的右腕上,这就是“双重”。当然.谁力大谁胜.谁手快谁胜,这就是外家拳,不是太极拳。如果这时你把右腕松垂.把点错到你右手食指端十宣穴上(能感到食指端有气感),食指端是个鱼钩.用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上.因对方的接触点是右手手心,右手与左脚在生理学上是交互神经的对应点①你一转腰.右手定位随腰而动(实际右手未动.只是意在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即把对方掷出。

把右腕的力点错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克服了对方的力是阴,同时意念钩住对方左脚外踝申脉穴.而将对方掷出是阳,这就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叙述有先有后,但阴阳互动.没有先后的时间差。

再如对方用手推你的胸部.在手未上前,你已然作到空胸紧背(气贴背).胸部有了接触点.你把该点转移到右手食指十宣穴上,十宣穴指向对方中心线.通过中心斜向对方身后一点。超其象外得其寰中.你只是指向空气.并未接触对方实体.对方已仰出。

6.7.4口诀:尾闻上三山,错点到指端,手动身腰定,身动手相连。

6.7.5交互神经

“交互神经”的意思是行走时向前迈左足,则右手自动向前摆出,迈右足,左手亦同时自动向前摆出,双脚跑得越快,双手摆动得越快。走与跑用的是脚,不是手,手为何如此摆动?这在生理学上叫作交互神经,这是不自觉的动作,目的是保持自身平衡,在交互神经上有对应点的部位有: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左肘与右膝,右肘与左膝,左手与右足,右手与左足,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与左足小、四、三、二、大趾。

王培生大师把西方生理学交互神经理论,用在太极拳的技击上,以破坏对方平衡,这是一大贡献。例如,你要沉采对方右肘,把注意力放在对方右肘上,即犯双重之病,而是采对方右肘,意念放在对方右肘对应点一一左膝委中穴,对方即应手而扑。

6.8太极人体

如果说,“道”是勉为其难地命名世界整体的景况,“阴阳”则是理直气壮地展示二元对立的状态。

6.8.1古人对于阴阳两者的效用、表现和特征都做过描述

阴阳制约世间万物,推动一切变化,是事物生长与毁灭的根源,也是观察世界的立足点;阳化为气,而阴聚成形,天地的差别,正是阴阳能量的显现,阳扩散为无形的天,阴积聚为有形的地;阴性的是静态、滋养、含藏的,阳性的则是躁动、创生、肃杀的。理解了这个二元对立的模型,有助于真正体悟合而为一的实相,因为阴阳正是天地之道,观察一切万有——从人体到宇宙——都适用。

6.8.2从太极图说人体

描述阴阳最简洁隽永又影响深远的,是太极图,脱离了文字的局限,成为人类文化史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象征符号,华夏文明的爱好者,甚至把它放到国旗上。太极图中的阴阳,是两条鱼,又是彼此的鱼眼,这揭示了阴阳的两种关系模式——两者相对,或是彼此包含,前一种称为相克,后一种就是相生。太极图是道的象征,对道有所领悟者,都试图自处于阴阳平衡的中点,所以儒者尚中庸,觉者行中道。中道从图上看,恰是两鱼中间的S形曲线,它是能量和谐的关键。    人体的阴阳,中医探讨最多,但是着眼于有形的肉体,其实还是偏于阴性,对经脉的探讨固然是研究气,但这气脉还是在肉体里运行。居现代西方医学主流的对抗医学,则更着眼阴性,化学加物理的手段,只对身体的物质构成下功夫,对阳性几乎全无了解。而实际的人体,不止寻常可见的肉体部分。意念这类的无形能量暂且不论,单只可感知而又非物质的构成,古今皆有发现。人际的客套寒暄,常会因为对方面色红润,夸一句“气色好”。但其实这“气色”二字是误用,准确讲,面色红润是血色好。血是有形的,属阴,容易看见,气是属阳的,无形,不易分辨。汉代方术发达,专门有一类术士善于“望气”。需要通过训练,才能看清气色。方法是,在暗室之中,看各种颜色的布料,长期训练后,视神经的敏感度得以提高,终于能够准确辨别。这样训练出来的眼神,就可能看到人的气色。   

传说尹喜驻守函谷关,有一天远远望见有紫色的气从东而来,他因此拦住了打算出关的老子,不递交学术成果不让走,我们就有了《道德经》。紫气东来的典故,正与望气有关。至于佛经中谈到,佛陀从面部、从口中、从全身都能放出各种光芒,更能让人对人体无形部分产生不尽的想象。   

孩童的眼神容易看到人体轮廓外有一圈光晕,或黄或蓝,或其他颜色,不知道是不是还有这样的记忆,但我们往往误以为是眼花。其实这就是一层气色。   

通过训练,看气色的能力可以恢复或提高。平时可以买些彩色卡纸,把自己的手放在卡纸上,通过柔和的眼光观看,久之就能看到光晕。观看的要点是让眼光放柔和,而不要注视,意思是当你看着卡纸上的手掌,同时你依然能看到周围的桌椅,有人走过等等,目光是散射而不聚焦。一段时间训练后,就容易看见人的光晕,也就是气色。这时候,你就能逐渐感知到人无形的阳性能量了。   

除了视觉的感知,触觉也能够带我们探索。当人心平气和的静定状态下,伸出手去感知旁人的身体,往往还没触及皮肤,就会感觉到斥力、吸力、流动感、黏着感等等,这也是在感知人体的无形能量。   

人的肉体,由骨肉血液皮毛次第构成,物质的密度不同;每个人的光晕气场也有振频不同的层次,我们易见的是振频较低的部分,振频越高,感知越难,但也并非不可能。   

近代以来,西方的灵性研究者把人体的无形能量部分,称为能量场(Auric Field)。一些具有较高感知能力的人,对能量体的层次进行了观察,有共识并加以命名。从过往的鲁道夫·史丹纳(Rudolf Steiner),到如今的芭芭拉·布兰能(Barbara Brennan),都有这方面的著述。而赛安慈和吴至青老师的中文著作《还我本来面目》中,对人的能量场有详尽的介绍。简单来说,能量场由多个结构层和氤氲状态的非结构层间错组成,整体的外观是一个扩展到肉体外一臂距离左右的金色的蛋。   

另一个古老神秘的体系——印第安的巫士传承,则把人肉体之外的能量称为明晰纤维(Luminous Fiber)。从卡洛斯·卡斯塔尼达(Carlos Castaneda)的介绍看,该系统所见人体无形的层面,与气场、能量场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是由明晰纤维组成的明亮球体,明晰纤维与宇宙的庞大能量连接在一起,每个明晰球体与宇宙整体的能量有一个连接点,非常明亮,被称为聚合点,人的明晰纤维穿过聚合点向宇宙能量深处延伸。   

要看见无形能量,并非人人做得到,但是用身体的其他感官来获知,却有法可循,能够普及。知行并举、功夫高深的太极拳师父,常常教人在练拳时要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个球,这个球是有无结合整体的:有形的是身体;无形的是气,或叫能量,更精深的是“意”。练拳者不是以身体使力,而是在统摄阴阳两部分做功。所以,练得真正上了道时,太极拳不只是武功,是养生的善法,更能成为探索宇宙之道的门径。   这些对于无形部分的描述,会让我们对人体的构成形成新的见解。将无形部分与有形的肉体综合起来看,可能就是太极图的模样。有形的肉体是阴性的鱼,无形的能量体是阳性的鱼。 鱼眼何在?肉体属阴,它的鱼眼——所生的阳,在脐下三寸的丹田。虽然道家有上中下三个丹田的说法,但是从典籍的重视度结合经验来看,脐下的丹田最为重要。看过武侠书,都知道“气沉丹田”,是将体内的阳性能量——气,有意识收摄起来。古人认识到腹为阴,而阴中正能生阳。与此相对,背为阳。无形能量体属阳,要到人的背面找,它的鱼眼何在,印第安人告诉我们了——聚合点,位置是在背面后方约莫一臂距离偏右之处。   

这样也就容易理解,脊柱对我们的重要。脊柱的位置就是太极图上的中道,它的形状恰巧也是S形,其中不止贯穿着有形的神经,无形中脉的昆达里尼的灵蛇之力也从此通过,这正是阴阳能量交会的要道。   

身体无形的部分难识难见,但因为阴阳能量相互依存的缘故,从有形的入手,就可能把握无形。所以有识之士,都推崇静修,身体先安定下来,就可能对能量体作主。中国和印度都有系统的方法,概要言之,先是身体姿势调整,而后从呼吸入手,对身体动态的部分加以控制,然后将控制逐步扩展到思想、感受和心念,当这样的控制力增强到一定程度,人可以将其集中到内在或外在某一特定的事物上,并且持续保持,这种状态,一般称为禅定,其实是人能真正把握自体能量的状态。  

到了这时,佛家可以进入各种三摩地,也就是自行选择,控制心念持续作用于特定的内在事物;道家可以出阳神,将人精神的感知力自由扩展;印第安巫士可以移动聚合点,进入不同振频的世界;西方灵者可以星芒体漫游,也与之类似……   世界一体,但常人感知二元。二元相互依存,把握其一,即能影响其二。太极图告诉了我们合二为一的可能,而所谓修行,就是用自己的身心去实践。   

从自身起步,这幅导航图,可以带我们探知世界的整体。

6.9太极气功

6.9.1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赖血养,血靠气行。
这句话,说出了气与血的关系,也说明了气是存在于血液当中的。
6.9.2几个与太极气功密切相关的概念
一是:沉降。
当人在拿大顶、站倒立的时候,一会就会把脸憋得通红、变紫,这说明血液在人体内,是向下沉降的。
二是:膨胀。
人在运动中,人体内部温度会增高,血液的温度也会增高,就会造成血液的膨胀,同时,血液就会造成压力的增高。
三是:压力往弱的地方释放。
当人在运动时,比如跑步,会变得脸色通红。
由于运动,造成血液温度、压力增高,又由于人的肌肉力很巨大,增高的血液的压力,无法往肌肉里释放,就会反而往上,就是脸部这个肌肉力小、压力小的地方释放,所以,才造成的脸红。
四是:通透性(通畅性)。
上学时都做过实验,就是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去许多黄土,然后在倒上水,就会发现,水往土里渗透的很慢。当改成沙土时,水渗透的很快,那么,把黄土与沙土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沙土的渗透能力很大,这里就叫通透性强。
6.9.3太极气功练习中的感觉与现象
练太极拳,是由上而下练出沉来,同时气也随着沉慢慢练出来的。
先说手臂:
当手臂的肩关节松开了,手臂就慢慢地有沉感了,那么手臂就逐渐的感觉沉重、膨胀,越练感觉越强烈,练到一定程度,手掌就开始变红,手掌感觉有针从肉里往外扎,嗖嗖的非常疼,手掌由红、变紫、变青,后又回到红色。
这个过程说明,运动造成血液的压力增高,又由于肉体松,变得通透性增加,加上血液的沉降的作用,以及手掌的肌肉力比手臂的肌肉力弱,那么血液,就会往手掌的方向运动、释放,所以,手掌就变得通红(如同跑步脸红的原理一样),那么,手掌有针扎的感觉,是气在打通毛细血管,说明通透性增加,使得气遇到的阻力减小,使得气的传输容易,速度也快,那么,气才能顺利的达到手掌,才能有针扎的感觉。
练出手臂沉来以后,到一定程度,手腕做勾手时,会感觉小臂里有一个小球,随着脉搏冲撞手腕的脉搏处,非常难受,所以就改为直着手腕做勾手了,过了这一段时期,这种现象就慢慢消失了,身体其他地方没有这种感觉。
说明做勾手,给了气血的通畅一个阻力,所以,气血走到这里才形成冲撞。
再说身体:
手臂练出气来以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练出身体的气,说明身体的气很不好练。
练到身体时,开始觉得在胸部的中间,与心脏平的位置,往里有5公分的地方,感觉里面长了一个如同枣大小一般的瘤子,越练长的越大,最后如同一个小苹果一般大小,而且越练,这个瘤子就慢慢地往下走,走到心口窝,也就是“人”字的地方,也就是胸骨与肚子的肉体结合处时,这个小苹果,如同一个灌满了水的气球,突然爆裂,把里面的水,给洒在下面的肉体上了,这时一下子感觉肚子的肉体很硬,因为上面感觉是水,由于有比较,所以感觉肚子的肉体像冰一样硬。
慢慢的,肚子的肉体的冰,慢慢的从上面融化,融化的冰,变成水,等于冰,在托着水,在慢慢地往下融化。
当融化到小腹时,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吧。
练到这里,在做动作时,肚子就会随着动作的转动而转动。
冰化到小腹下,会自动进行分叉,接着往下融化,融化到大腿部的中间时,你已经松到腿上了,以后,会练到脚底下为止。
胸口里面感觉长瘤子,是由于这个地方距离心口最近,心脏给出的血液的压力最大,而且胸部中间里面开始最先松,使得气血能够往这个地方释放、膨胀、并且汇集到这里,由于瘤子涨到一定程度,沉降作用,又由于瘤子下面的松化,又使得这个瘤子慢慢的往下降。
通过这个练出气来的过程可以看出,肉体松,给血液膨胀的压力往肉体里的释放创造了条件,同时,血液的沉降作用,又使得膨胀后的气血下面僵硬的肉体慢慢的融化。
练到脚下以后,肉松以后,使得肉体的通畅性增加,使得气血能够在肉体里顺畅的通行,就是拳论所说的气遍全身了。那么,这个融化的过程,就会感觉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6.9.4结论
太极拳的气是练出来的,必须经过练出来的过程,才能体验出太极的气。
太极拳是一种放松运动,该用力的地方就用力,但尽量用最小的力,不该用力的地方就放松,那么,不用力的地方的放松,就给气血通畅性创造条件,当气血没有阻力了,就能达到气遍全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7禁忌
第一、忌串门走户。太极拳是内家拳,重点要内外双修,如参杂外家拳的招式修炼就很难登堂入室。
第二、忌杂拳同练。练太极拳与其他杂家拳同练,容易造成体内气血散乱,很难练通周天 。
第三、忌过急速成。功不是单靠学能得到的,而是练出来的,只有练至火候,才能水到渠成,没有直通车,欲速而不达也 。
第四、忌过火求功。练太极拳关键是搭好桥,调好息,只有文火攻之才有津液满池,丹药而养。口腔不松,牙关紧闭,搭桥过紧,就会口干味苦,损精耗气。
第五、忌松散无力。松是太极拳之门,是太极拳练者入门的第一关,松是使关、节、椎松开,使肌、腱、肤扩张,让气血直达梢端。绝不是松散、松乱、松懈。
第六、忌僵硬练力。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是柔中藏刚,松是太极之门,僵硬是太极之绊,用气滞气,用力伤气,是太极拳之大忌。
第七、忌突击使招。太极拳的技击法则是:不撞不顶,逆来顺受,以力而化力,以四两拔千斤。突击使招不但不能取胜,反而容易两败俱伤。
第八、忌轻浮奇舞。身沉则气沉,轻浮则气燥,平、稳、沉、实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太极拳之拳法,“圆、旋”是太极拳法运动的轨迹。是拳则有击,没有不打人之拳,太极拳是一种“巧妙力”之拳,轻浮奇舞,花花架子,好看不中用,也与养生无益。
第九、忌心杂多言。练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净心调息,生津炼丹。心中杂念是练好拳的一大障碍,必须排除。其次,俗言有“屁多无病,言多无命”之说,练拳者边练边说话,是耗津耗气的罪魁祸首,也要严格控制。
第十、忌神不守舍。太极拳是三分形式七分意,十分技巧在神气。招为术,神为势,有招无神招无力,招术神通才灵威。神力透心,神威难测,神光威严赛锐器。练太极拳一定要达到手、眼、身合步,精神气意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7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防身自卫及街头格斗不只要功夫好,还要懂一些技巧!如果不懂以下要领,再好的功夫恐怕也要挨揍!!!
一.针对可以减弱对手大部分战斗力的要害:
这里讲的是针对人行动的要害,当这些要害击打成功后,可以使对手丧失大部分战斗力,而且是非致命的要害。
在打斗中,击打是最主要的,但击打的前提是给对手造成混乱和控制。而这些要害虽不是一击必杀,但是造成一些混乱是可以的。
1眼睛:眼睛是接受讯号的器官,它是判断距离动作平衡等各个要素的雷达。当它失去作用后,就像失去雷达的战斗机,看不到危险的存在。当然眼睛并不好打,因为在激烈的运动当中,再加上目标很小,你是很难打到的。像有的说手指头插眼什么的,没有几年工夫很难。很容易打到人的脑门,最后受伤的是自己。本人就因为打到对方脑门而拳头小指骨折。还有一点,可能我拳头不够硬。眼睛最佳的打击点是眉毛和鼻尖围成的三角区,还有眉弓。用拳头打,俗称封眼。当你打中后,要在补几拳扩大战果。
2移动部位:在激烈的对抗中,移动是必然的。所以当移动部位受伤后,会使人瞬间失败。就像没有履带的坦克一样,没有了机动性。以踢击膝盖,胫骨,踩击脚背,脚踝等腿部要害。
3攻击部位:攻击部位既是人的双手和双腿等部位,都是主要进攻武器。当它受伤后,就意味着丧失了攻击力。不过攻击它还是很难的。击打桡骨,大臂内侧,用拳头砸击锁骨虽然也是方法,但效果不很明显,反而撅手指更好,因为人体最弱的关节和最小的关节就是它。但记住攻击手臂,要趁机而为之,有机会便出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攻击头部:头部是人的司令部。当人在激烈对抗时,你的任何击打都有可能对对方照成伤害,但是你的伤害不足以撂倒对手时,反而会激怒他。因为人的肾上腺素分泌会加剧,使疼痛减小甚至消失。所以击打头部使其晕倒才是决定性胜利。应当以击打下颚,脖子等致晕要害为主。
二.抗打力:
任何高手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对抗中不被击中,除非实力悬殊的可以。所以抗击打很主要。人除去四肢就剩下了躯干和头部。所以就要以加强脖颈肌肉群的肌肉力量,可有效防止被击倒。腹部,胸部,和腰部肌肉抗击打力可有效防止内脏伤害。在这里很多人认为我是废话,但作为一个论述打斗的文章,在这里我不可不提。
三.拳法:
拳法训练就是表面刚度,既是拳面硬度。关节内部抗冲击能力,肌肉爆发力等训练。但最主要的是速度还有运动性肌肉耐力,就是在高速高频率出拳的肌肉持久力,这是很主要的。咏春拳的日字冲拳就是典型例子。但是组合拳很重要,要加强组合拳练习。
四.腿法:
腿是人体攻击力最强的,范围最广的武器了。它的训练方法在这里就不提了,因为有很多。但值得一提的是腿法的速度如何提高。就算力量再大,速度慢了也没用,因为它只有推力,而没有高速冲击力。
练习方法如下:
做提膝动作,就是你起腿时刚刚抬起的那一动作。这个动作做快了,自然其就比别人快一拍。第二个就是抬起后出腿的动作。就像弹踢那样,膝盖抬起,小腿出击。不停的练,一定要快,最后做完整的快速连续出腿动作。在这可以看出,出腿时的关节分别是胯和膝盖部位,所以我就是针对此两部位展开训练的。
五.提高拳法和摔法训练才是街斗王道:
在街头打斗中,拳法和摔法占很大比例,因为双方都是中近距离。当然个别腿法占很大比例。提高拳法是因为:
1安全性稳定性好。
2角度多,好操作。
3大部分街斗都以拳法结束战斗。
当然在这里我不是偏激的认为腿法不好,而是对其街斗自身安全性看的看法,但低位踢要多练练。摔法,在街斗中摔法很主要,但只限于一对一。摔法好占便宜,因为街斗都是双方从拳脚互打到纠缠一起,所以摔法就大派用场了。古语说踢打摔拿,很有道理的。所以拳法和摔法是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攻击方式。
六.平衡和摔法:
平衡很重要,在街斗中摔倒意味着危险,所以一定要保持平衡。我就因为摔到而挨过别人好几脚,真是有力使不上。反向思维,破坏他人平衡也是给对方造成混乱的方式之一。摔法重要性又凸显出来。我有一个小诀窍,很好使:就是当双方对拳时,你要不停的移动,当对手跟随你移动时,就是对手重心不稳时,这时你用脚勾住对方脚,用力拉,再配合手的推拉,必然使其摔倒。此技巧还有另一个好处。即使对手没有摔倒也会因为为了保持平衡而使得站架变形从而洞门大开。而我方就要趁这个机会攻击。记住,只要使对方平衡不稳,就会使对手格斗势变形而漏洞百出。勾,拉,扫,碾,绊。这五字就是这个技巧方法。
七.拿法:
在打斗中我不主张进攻拿法很主要。但防御拿法却很主要。当对方会擒拿,而且力气大时,要小心。但街斗中很多人都在打斗中抓住我们的衣服。我发现,大部分都抓在两肩和袖子部位。而这就给了我一个好机会,用好了可以使对方手腕受伤,或手指受伤。方法是被对手抓住时,我方被抓的那个胳膊用力握拳肌肉紧张起来,以胳膊做用力翻转动作即可。就像游泳救人时,当你被落水者抓住手腕时所用的翻转手腕时的挣脱动作一样,我曾经让一个人的手指因此而扭伤过,所以我把我这个诀窍写了出来。注意哦,在你翻转时还要配合上挣脱时的拉力,可以更好地发挥这个技巧作用。还有,当你遇着四肢短小粗壮而且力气大的人时,小心用擒拿法。因为从杠杆原理来说,这类人四肢短小所以杠杆短,导致擒拿时比一般人费力也不易擒住。
八.对于拿刀的:
拿刀的人攻击力高的可怕,武功在高也怕菜刀。所以最好逃跑。但你逃不了怎么办?答案就是把你外衣脱下来,握在手里,用于保护手。当对方刀子过来时,用手去抓,抓住就打,夺刀。有一次我遇到过劫道的,对方持刀。当时我被逼到墙角,跑也跑不了,最后我趁他不备去把他拿刀的手握住,推到一边,然后我就跑。等我回家后,发现手腕上有刀口,上医院,筋膜断了,后来我就想,我咋就没在手里握一件东西呢。那再往后想,早知道把钱给他好了,多危险啊,还留了个疤。但是当对方真拿刀子捅你咋整?答案就是,能躲就躲,能跑就跑。实在不行就拿手挡,宁可受伤也要活着回家。当然这样的我没遇到过,只是在这里说说我的想法。
九.当你要摔倒时怎么办:
当对方摔你时你已经重心离地,咋整?就是要瞬间抓住对方衣服,使自己摔倒时的力量减到最小。顺惯性来,还有可能把对方带倒的。当对方被带倒,你就要先他一步把他翻于身下。这招是我打个大胖子无意领悟的,后来用 10次有 7次成功,也不错了,呵呵。但是对方压你身上咋办。答案,直击要害,因为没别的办法,一旦形成骑位,或对方会什么柔术,一旦成型,你就别想翻身了。所以还是保住平衡才是胜利根本。
十.一对多的情况怎么办:
1.能跑就跑
2.尽量在打斗中不停地移动你的位置,但不是随便移动的,下面有方法。
3.在打斗中尽量不要被抓住身体头发等,那样会限制你的行动和逃跑几率。
4.不要用摔法
5.要多锻炼长跑,有足够的体能用来逃跑
6.不要恋战
逃跑的方法.
1.向敌人少的地方跑。
2.你跑的方向是你熟悉的地方,而他们不熟悉,更好是向派出所跑。
3.不要想着墙角战术,你没那技术只会断掉自己的后路。
4.不要往家跑,那样更危险。等你甩开他们才行。
移动技巧(人盾的用法):当两个人接近你时,你不要与他们正面交锋,那样是双拳对四拳,你功夫再高也吃亏。而是要移动到两人的侧翼。就是说你移动后的位置是让他两个人战成一个竖排。这样,前面的人就是后面人的障碍。后面人想打你,就要移动。而这你有足够的时间逃跑,同时你始终面对一个敌人。当然这是暂时的,所以你要不停的移动,直到有机会逃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6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