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施玮VS蝼冢
施玮:
请教蝼冢。你既然认为神早己都死了,又何必借用那会死之“神”的名?你既然将神排出人之外来推崇人的伟大,又何必不与你所反对的编辑认同?
何谓神?神性本身在人之外,也在人之中。圣经上清楚地说,神按他自己的样式造人。这个“样式”不是指外形,而是指“神性”。神是生命与宇宙的起源,也是其中的规律。当诗歌关注生死,及生命的规律、万有的规律时,神性己在其中。
我认为您和一些愿意思考并学识广博的人一样,因里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学识、理性的骄傲,并在潜意识中把捍卫自己认识的理论当成了自己存在的基本,故而不能诚实地面对自己灵魂中超越理性的认知。
你的心灵己感知了神,并他圣洁、永恒、真实的属性,因此你会崇尚你心中的“神性诗歌”,然而理性上你又不能接受有这样一位超越你认知以外的神。故而你把这神性移植为人性,但你又保留了神的名称,来与你所认为低一等的“人性”相区分。也就是说你把“神性”与“人性”解释成了“高级人性”与“低级人性”。其实你的感觉也并非错,人性中确实有折射出神性的部分与罪性的、肉体的部分。但这种推崇间接折射出来的混杂的“神性”,而拒绝去直接面对并认识神,只会使你的思想更加混乱,并无法触及真理之核。这也造成了我们的当代文字,虚浮不定,时而有光的影子一闪而过,却没有震憾人的大光。
自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马书一章20-21节)
对不起,我只是针对思想观点与你探讨,不是针对人。很敬重您的思考,愿神赐你智慧,并向你显明。
蝼冢:
施玮~~您好,读了您的长文,对神和神性的深刻剖析,蝼冢表示感谢。在神或神性的问题我其实是迷茫的,因为神并不是你说的那个,也不会是我说的神,谁也不能给神下定义,依你说的,其实圣经的第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起初,神创天地。”换言之,用神学来解释世界,显然远远不够~~,不管是基督还是安拉,古兰经会说“俩以俩禾,引嫩拉夫(万物非主,惟有真主)”~~在佛那又有另一个世界和境界,那么我们所谓的真理本身是不是就值得怀疑了呢?我个人感觉,不管何重宗教,总显得狭隘,大多数时候还相互抵触,这是难以理解的,令人困惑的。神性的不可泯灭性,并不是神本身现显而让人感知的,我认为是符号的语言的无奈,才借用神性这个词语,如果有更好的词,我不会用“神性”。关于人和神之间的上升问题,在你是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差异,由于我认为神存在本身就很荒谬,所以他们不会存在差异,如果神真的存在,我认为人应该可以上升为神,这样的神才是‘人”需要的神;如果,我们所指的神能共同回到道,回到宇宙法则,那么我们所指大抵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了。另外,我认为神也不是永恒的~~不否认永恒这一点,显然就会走向神秘主义。很粗的回了点,多多指教。
合十。扎西德勒!
四.回答无名氏的几个问题
1.神性写作,在一般人看来是《圣经》写作?
其实不是,《圣经》,是个狭隘的概念,在圣经之前,有神性写作,除了神性还有古兰经,佛经,等等,很多重要的经典,也影响文学诗的创作,并且产生辉煌的作品,佛教中的史诗《佛所行赞》就是,印度的史诗,中国的《格萨尔王》等。楚辞与圣经是没有关系的。我们说的神性显然远远大于圣经所指。
2.什么是神性写作?
神性写作,我个人把它看成诗意的生存(悲剧的,喜剧的)都是,既然是一种生存状态,也就无所谓诗歌的界限(在创作上),它就是我的生活,我的想象,包括幻想机制,是土地上的一棵树~~你可以想象树和空气,泥土,水,在初春的早晨交易 有多么美妙~~诗歌的技巧很重要,但薄弱,因为关乎技巧,只有识破和被识破了,但神性是柔和的神圣之光,是智慧~~~我自己有这个方面的幻想,至于距离多远,尚未知晓.
3.具体点?
已经很具体了。剩下的就是用文本说话。
要提到一个点,史诗的死亡,新史诗派的诞生。
虔诚并不在于使自己被看见
把头蒙住转而向一块石头,
不在于经常去靠近一切神坛;
或者匍匐在地上爬近去叩头,
在神龛面前伸出张开的双手,
或者用大量牺牲的血洒湿神坛,
或者接连不断地许愿求福;
而是在于能够静心观看万物。
(《物性論》第五卷)
Ñ当下神性写作的代表诗人及其重要作品展示Ð
第一辑
一号作品…………马永波《炼金术士》
二号作品…………乌瓦《小行板》
三号作品…………蝼冢《九拍》
四号作品…………钢克《羔羊经》
五号作品…………刘泽球《赌局》
六号作品…………梦亦非《空:时间与神》
七号作品…………芦花《自戕》
第二辑
作品八号…………………马永波《凉水诗章》
作品九号…………………左后卫《弃子微言》
作品十号…………………蝼 冢《贝域白玛岗》
作品十一号………………钢 克《所有人渡过光阴的故事》
作品十二号………………芦 花《家族》
作品十三号………………钢 克《以丽亚娜》
作品十四号………………蝼 冢《白地》
癸未孟秋 万圣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