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平平仄仄

【评论】诗歌的原生态叙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来读。
而且费心读完这么多字。然后给予指教。
坦白说,我读这么多字是有些困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仄发力了,学习并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件是有根的,它扎根于语言-生活的现场。事件从其中长出来。读者也会被冷酷地带进那个现场。它以人物事件细节为媒介把读者带进了现场。这些人物事件正是这个现场的“意象”。
这个事实其实很像一种更广大的意象,或者不妨说,诗歌所叙述的事件是一个整体性象征。

---------------为口语诗歌正名:)其实口语诗歌并没有什么不好,那更凸显张力,我倒挺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雪废墟 于 2009-9-5 14:55 发表
偶以为是口语诗,因为口语诗基本是叙事的,是反修辞,是冷抒情的。你这样写还是在传统的区分:抒情诗;叙事诗。个见。


狭义的诗歌是指抒情诗,是与叙事诗相对的概念。这是西方人的传统分法。
其实我已回避了这种分别。
因为我既不想把这种诗歌叫叙事诗,而称之为抒情诗也是不恰当的。如你所说: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和叙事诗感念似不能用以指称这类诗歌_——甚至,这对概念对现代诗已经失效了-----
所以我只用了一个模糊的说法:它们是诗歌而已。
至于口语诗“基本”是叙事的、是反修辞冷抒情的。差不多吧,但例外也多。

谢谢你参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几天在看敬文东的《被委以重任的方言》博客里转他一个序也贴在这里吧

  《34岁的34句话》

  敬文东

  1、作为一个没有太大力量的人,我需要从我不屑的人与事身上寻找勇气。
  2、我厌倦了,但为了活下去,我必须从厌倦中获得养分。
  3、写作不是拯救,写作也许是拯救,写作肯定是拯救。——这需要再试一试才能下结论。
  4、所有形式的煽情都是极端的修辞行为,都是修辞世界得以形成的主要建筑材料。但修辞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
  5、寻求事物的真相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而我在修辞世界中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十四年。
  6、我每天做出的动作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垃圾动作,我需要把非垃圾动作提高一个百分点。
  7、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我不配有任何信仰;对于一个怀疑主义者,任何信仰都不配我。
  8、快乐就是绝望,或者说,快乐就是绝望的可能形式之一。对于一个怀疑主义者尤其如此。
  9、从此以后,我要把曾经敞开的后背和胸膛护住。
  10、不要轻易相信因果关系,但要同情动用因果关系的人:因果关系在绝大多数时候是绝望的人、无可奈何的人或者不可救药的人的救命稻草。
  11、保持记忆的真实性。记忆没有权力把它主人的小伤口上升为爱滋病,更没有权力把“一个女店员的焦虑上升为形而上学”。
  12、对转弯处保持好感——它是奇迹的集散地;对转弯处保持警惕——它是危险的密谋处。
  13、由于神经衰弱或者过于兴奋,你是一个天天做梦的人。记下它们。把它们记在笔记本上。
  14、不要为自己的见解总有人捷足先登而沮丧,那正好说明你是一个正常人,既不是天才,也不是白痴。
  15、争取“发明”一种可以承载梦想的非修辞性的学术方式;争取“发明”一种懂得羞涩和能够承纳羞涩的学术方式。
  16、我讨厌所有人尽可夫的貌似“高贵”的词汇,我较为相信方言。
  17、热爱父母是一切道德的最低限度。
  18、一定要把自己的房间处理为诚实的空间——既然你不能排除别人的房间中的虚伪。
  19、解释生活可以,但不能犯“用肥料去解释鲜花”的错误。
  20、要学会宽容自己与他人身上的自相矛盾;要学会感激自己身上的自相矛盾带给你的滋养。
  21、用右手作恶,但保持左手的清洁。
  22、慢慢吃饭,慢慢走路,慢慢写作,慢慢生气。
  23、努力抱怨是为了努力排除内心的黑暗。
  24、抛弃所有的美女,去爱那些丑姑娘,犹如爱风景中的黑暗部分。
  25、了解一个源头和两个结尾,就算完成了任务。实际上,一个源头和一个结尾也不了解,你也完成了任务。
  26、不要相信任何型号的英雄,但可以相信英雄尤其是充气英雄身上的喜剧性。
  27、一个长了一双全平足的人,却被强迫着走很远的路。这就是能力和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
  28、一条小河,河中的一条蛇,蛇口中的信子,是我对故乡和童年的永恒记忆。
  29、喜欢剑走偏锋的人,只是一个道德上和写作上的技术主义者。
  30、往前走,不如往暗地里走;往人多的地方走,不如回家睡觉。
  31、我不配充当任何人的敌人,任何人也不配充当我的仇家。
  32、梦是呈阴性的,房间是呈阳性的,这就是梦能够和必须在房间里进行的原因。
  33、他真像一个人!而我不过是一个犬儒。
  34、争取依靠写作来把无聊的日子进行到底。

  2002年6月19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平平仄仄 于 2009-9-6 10:33 发表


狭义的诗歌是指抒情诗,是与叙事诗相对的概念。这是西方人的传统分法。
其实我已回避了这种分别。
因为我既不想把这种诗歌叫叙事诗,而称之为抒情诗也是不恰当的。如你所说:传统意义上的抒情诗和叙事诗感念似 ...



偶是即兴回个贴。从时间看,你这个回复是考虑过的。既然刻意,那么,偶就好好谈这个帖子。

    偶坚持认为你这样写就是刻意区分抒情诗和叙事诗。并且,否认口语诗的历史价值。古典诗歌,诗到意境为止;现代诗歌,诗到象征为止;后现代诗歌,诗到语言为止。所以,你所举例的诗歌,应该是后现代诗歌。它具有后现代诗歌里的:反讽、调侃、荒诞、反修辞、冷抒情、戏剧化、陌生化等技巧。至于开篇谈到“陌生化”,陌生化的原则是,把不平凡的写平凡,把平凡的写不平凡。但“陌生化”更多表现在意象诗里。在口语诗里,“情境”才是重要的。因为至今没有一本口语诗歌理论和后现代诗歌理论的书籍,所以,谁也不敢去碰这个话题。索绪尔把文字分为“语言”和“言语”,口语诗就是提炼后者写作。

    至于原生态叙事,偶觉得就是后现代的叙事特征。“这种诗歌像说明书一样提供一种事实,作者尽可能地脱离这个事实、努力退到事实之外,而且针对于“诗歌话语”,它尽可能地不用或完全不用修辞、隐喻。”。其实就是后现代诗歌所提倡的“反修辞”、“冷抒情”。早在艾略特就说过,诗歌是逃避个性,而不是表现个性;是逃避情感,而不是表现情感。罗兰·巴特所提的“零度写作”,就以加缪的小说举例。也就是说,没有必要提出“原生态”这个概念。
  既然谈“原生态”,那不可不谈“元小说”。元小说又称超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它关注小说的虚构本身及其创作过程,往往采用叙事人和想象的读者对话的形式。作家主动承认小说的虚构性质,但是仍旧在自己的作品里使用这一手法。一样的道理,除了江非的诗歌,安徽阿尔和回到拉萨的诗歌都不在“现场”。当然,偶不是说江非的比其他2位好。只是对“原生态”这个概念表示怀疑。

  最后,诗歌批评有必要解构文本。不是弄出几个哲学家或几个概念就过去了。就写这么多,即兴所作。若需,
择日另开帖子详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雪废墟 于 2009-9-6 13:48 发表



偶是即兴回个贴。从时间看,你这个回复是考虑过的。既然刻意,那么,偶就好好谈这个帖子。

    偶坚持认为你这样写就是刻意区分抒情诗和叙事诗。并且,否认口语诗的历史价值。古典诗歌,诗到意境为止;现代 ...


读了你的回帖,受益匪浅。谢谢。所以我还得认真回帖:

关于抒情诗和叙事诗这样的概念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但觉得没必要分说,就在正文略去了这一节。
对你的其他意见,我的第一印象是:你说的就是我想的,你说的太好了。
然后仔细想想,又觉得咱两人的意见好像不是很一样。但有什么不一样呢,我又说不出来。因为我对后现代或零度理论了解很少,所以下面只能自说自话。

首先,我没想弄个什么新提法,我没这么大的胆量。因为我对原有的一些理论知道的很少,没有比较,自然也就无从更新。之所以排这些文字,是因为做了版主就得应付一下“工作”。本来是在阿尔的诗歌下跟帖的,然后整理了一下。
其次,“原生态叙事”这个标题是后来改上的(偶尔想到的),借此要强调的是:
1,这类诗歌里的事儿好像是自动涌出的,好像是它本来就摆在那里。那些句子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好像是自动生成的:它体现了一种现实性,尽管是人造的。它好像是“原生的”。好像它就那样发生了。这个事儿作为一个现象,是其自身呈现出的“象”。所以想到了“原发性诗意”这个说法。在这个意义上,阿尔拉萨江非是同样在现场的。有“我”没“我”一样:“我”只是一个叙事工具。作者要保持“接物”状态来记录它。
2,其语言是日常语言。平时咱怎么说话,就怎么写诗。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语言称为“原生态语言”没什么问题吧。既然用这种语言,自然就不会考虑修辞问题,似乎只要说明白一件事就可以了。对这样的作者而言,写诗,也不过就是说话(但这里不涉及写作的难易程度问题,其实这种写作很难、或说更难)。
的确,在很长的诗歌史上,有诗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对立。而口语写诗的确是件新事。我无意抹杀口语诗的历史价值。但是,当我把《城堡》《局外人》以及《嫉妒》当诗歌来读的时候,我的确看不到口语诗对整个诗歌史有怎样的贡献。倒是因此想到诗歌对小说戏剧以及电影的借鉴,或者应该说,它们的相互影响。
3,借用“意象”这个词,是为了方便说话。
这个事儿是以一个整体的形态来成为一个“意象”的,这与意象派诗歌里充满了繁复的意象及其奇异链接形成对照。
这个事儿是广阔的现实境况、生存境遇的“意象”。意象派的意象要靠诸意象的链接才能显示意义,然后构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但这个事儿必须放置在它出生的那个现场才有意义。读者是因为读懂了现场才读懂了这个事儿的:也可以说,读者是身临现场才体验到这个事儿的。
意象派诗歌是要创造意境的,而且与佛洛依德的梦图像渊源颇深。那时代诗歌和绘画的缘分很深也出于同样的理由。


至于举卡夫卡和加缪为例,除了把他们当巨型诗歌以外,还觉得这种比较可能有些好玩儿。没什么深意。

你说应做文本解析,是的,应该的。可能的话,以后抽时间补上。

很明显,对我来说,陷入一场争论是一件尴尬的事,因为我的知识储备不足以应付这样的争论。我看过的文学理论书不过三五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6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较有趣的地方可能仅仅在于对“接物”、“白描”的发挥——尽管这也没有什么新意。我本来还想引入禅宗的,古人以禅论诗的多有------也许还可以引入“绚烂平淡、自然天成”一类古人评诗的常用语,但太拉杂的说,大家会烦的,就算了------

这篇文章——其实我没想写一篇文章,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对作者写作的心理机制和阅读接收的心理机制没做明确区分。也算了,就这样吧。
而且有更深层的难题无法解决,比如,真的有所谓的接物状态吗?作者在接物状态,那些句子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真的是自动生成的吗?再如,现实的事儿是以语言形式直接呈现的吗?在事儿和语言之间有怎样的距离?-----即使这后一类问题也已争论了一百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6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繁华热闹的诗歌大厅,能留住那么多英雄豪杰在此推心置腹,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大家的“诗”事,平版辛苦了,问好并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的帖子

抱歉。偶措辞可能有些突兀。也许口语诗在我国的影响,远非美国的威廉斯替代艾略特,远非弗罗斯特在美国的影响。因为我国的口语诗除了愤青外,缺乏技巧和深度。解构意象诗歌,偶正是综合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来分析文本的。但口语诗已经把意图明朗化了,再去解构,无非全是溢美之词,故,难度比意象诗大。以前诗歌报是意象诗的天下,很高兴有版主来喜欢口语诗。有些争议实际涉及到我国诗歌史的空白,无从定论。偶想说的是,口语诗不必长长一串,和意象诗歌一样,还是讲究语言和回味的。可能是借了您的帖子说了偶的观点,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7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看下来,除了佩服,也学到不少东西,但看到此处,不由忍不住开口说两句:

“2,其语言是日常语言。平时咱怎么说话,就怎么写诗。这种来自日常生活的语言称为“原生态语言”没什么问题吧。既然用这种语言,自然就不会考虑修辞问题,似乎只要说明白一件事就可以了。对这样的作者而言,写诗,也不过就是说话(但这里不涉及写作的难易程度问题,其实这种写作很难、或说更难)。”

——这种语言虽然不加修饰,或者是说力求剔除修辞和意象,但并不是不考虑或者在语言上更随便,它需要比意象和修饰的语言要求更加准确、生动,而且不多一字。许多口语诗的写者之前都涉足过意象诗,而且不乏其中的高手,这是语言的基础,之后的回归朴素和平淡,可以说是绚烂后之归于平凡,这并不是说这种语言看起来容易把握,而人人都可学的,所谓开花易,结果难~~

至于叙事还是口语,我觉得现代诗歌语言的趋势应该是解放,语言真正意义的解放,就是打破意象的束缚,而更多的回归语言自身。而叙述无论是对过去式、还是现在时、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无不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叙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诗歌的广阔也在于可以容纳小说、散文的各种叙述方式,在更深的方面展示和透视事物的本质~~

呵,拉杂了一番,有点不知所云,借平仄这个帖子,随想随说了,不当之处,大家再论~~

[ 本帖最后由 霜儿 于 2009-9-7 17: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了大家的观点。受益菲浅啊

我认为大家的观点并不是很不一样,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想这些问题而已。
读了这些观点后建议再读读《老子》,很多不解可能就解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经天 于 2009-9-8 13:46 发表
认真学习了大家的观点。受益菲浅啊

我认为大家的观点并不是很不一样,只不过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想这些问题而已。
读了这些观点后建议再读读《老子》,很多不解可能就解开了


霜儿谈到了日常用语的使用难度以及绚丽与平淡,我也意识到了、并简单涉及了。
24楼的观点可能与我不一样。基本的理论史我了解一点,但说不好。

一旦到了老子,一切争执和分歧都不存在了。比如庄子,有人说庄子是相对主义的极端化(某教科书说他是绝对化的相对主义,很别扭的概念),大致是吧,其实庄子是取消了相对主义,也就是取消问题,结果是没有问题。其实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忽略问题。
表示赞同容易,表示分歧、而又要分析然后综合则很难,那不是我这样的读者和诗爱者所能达到的理论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9-8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蓝雪废墟 于 2009-9-7 03:39 发表
抱歉。偶措辞可能有些突兀。也许口语诗在我国的影响,远非美国的威廉斯替代艾略特,远非弗罗斯特在美国的影响。因为我国的口语诗除了愤青外,缺乏技巧和深度。解构意象诗歌,偶正是综合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来分析文本 ...

其实大家在一起,在开心的前提下再有所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4 02: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