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云梦心曲

【名家访谈】第三期——著名诗人柏铭久(12.16——12.2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1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长时间不上网,在陪孩子学习。今天看到邮件,特来祝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在谈话中谈到诗歌与宗教的关系,想请教先生,在目前国人没有一宗教信仰的状态下,诗歌能否担当成宗教的义务?如何向大众传播?一如你提到的写诗歌要学习佛教的知识和教义,还有基督教中仁爱的精神,如何将两者相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离是一种疼》
              纪   才

挎包里塞满亲情
超重也舍不得卸下一件
乡思将母亲老槐紧紧地粘在一起
即使远隔巴蜀
也要回乡望一望摸过的石头
坐过的土埂
夜里总是醉倒在乡音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主持人报到。

大家晚上好!我已坐在电脑旁,随时准备与大家聊聊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兴昌 于 2009-12-18 05:08 发表
最近事多,分三次才读完你的资料和大作,正在消化中。。。更多读感还会后续谈及,不过一个明确的结论是:先生的创作风格、方式是我所追求和喜欢的那类。

这是先生的大作: 


打 铁

站在颓墙与断梁中间
为 ...

    我的这首“打铁”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这里的人,把一下子忘记了字、或什么事,称“脑壳打铁”。我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巫山与巫溪交界的山里小镇龙溪。就具体想不起那个铁匠是什么模样了,但他的大胡子;炯炯的目光……
这些都在我的生命里出现。记不起了还是记起了。
“人啊
要穷得新鲜
饿得骨气
他老了,就守着铁匠铺
守着那熟悉的节奏”
我喜欢这些。但这首城东铁匠,需要深挖一些生命中的东西,才能更上一层楼。

[ 本帖最后由 柏铭久 于 2009-12-18 20: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好,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提一个小问题。

你觉得你是写散文顺手还是写新体诗顺手,能更看中哪一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觉得,写诗歌和散文,都不外一个情字,其次才是文字的优美和语句的精纯,柏老觉得是这样吗.

[ 本帖最后由 墨西哥大臣 于 2009-12-18 20: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鱼儿能来

我还是喜欢写诗。我喜欢在脑子子久久地反复酝酿。而散文要具体地一点点地写,很费力。当然那是一种体力劳动。我的散文挂在网上,被《啄木鸟》自己拿去发表的。

[ 本帖最后由 柏铭久 于 2009-12-21 11: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回答兴昌的

你的这些诗我是比较喜欢的。现在诗歌人普遍喜欢那种冷静叙述的朴实的美。你的诗一下子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花城》读到一组名字叫“三子”的诗。我与他从未谋面,大约是70后的青年诗人,不知其具体情况。但我记住他的这些诗,现将其中一首贴出来,供大家品评。
这种采取冷叙述的风格,这与当前诗歌正朝着进入内心的方向发展有关。诗歌正回到诗歌本身。不是不要情,是不要煸情。就如我们听习惯了美声唱法,而现在听听那些没受过训练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原声唱法,更觉得真实,和朴素的美。
我写过一首诗《王世有》 我记得我刚从部队返乡,那时还是生产队,我到院坝给大家散烟。是《牡丹》牌,当时还算较贵的一种。大家都有份,而王世有(真名姓张)是个愚人,蹲在一个角落,他没想到我也会给他一支,连忙站起来,一双手反复在衣襟上擦过,才毕恭毕敬地接下。那种被别人瞧得起的感动,是从生命深处流溢出来的。
诗歌正是要挖掘这生命深处的东西。

实际上,外国获诺奖的诗人希尼,也属于写实的一种。

[ 本帖最后由 柏铭久 于 2009-12-21 11: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先生,并预祝先生在诗歌报渡过快乐的周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挂一首三子的诗

一个老人   
  
  卫材伯的耳朵更聋了,喊了几声
  也没听见。沿田埂走到背后
  拍一下他的胳膊
  他转身,接过我递上的烟卷,咧嘴笑了   
  
  春节时回到松山下村
  听父亲说,年前,卫材伯夜里起来上茅厕
  被石头拌一跤,人就死了   
  
  父亲还讲
  几年来,一见到卫材伯
  总要跟父亲提起:你儿子好,跑下田里
  发烟。“还说让我到城里玩呢。”   
  
  和这个老人说过么,我记不清。
  说过了,他是怎么听到的
  我不知道  
兴昌的诗与三子的诗比较起来,是少点这种直接,与情情的亲系,显得只叙述是别人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先生一席谈,受教了,真是胜读十年书。

说先生的诗作“充满生命意识”,今日看来,绝非虚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同时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已学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诗歌就是一种追求,一种形式,追求的就是自由,阳光,唯美.
就是对美的追求,对情的倾注,对思想的坚持,对文字的探索.
我想问柏老,这样的追求和形式,会成为今后诗歌发展的主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8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8# 低处的迷雾 的帖子

我并没有走出自己的困惑。我必须经常走出去,才能创造和发现那些诗歌。而现在必须是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发现诗歌。而我总不能够。我在日常生活中所写出的东西我常常不满意,是一种小情小趣,这是我所不愿。我从骨子喜欢那种大气,深刻的东西。
日常是太普通了,生活这样在一种惯性中无声地滑行,仿佛是下坡路,太顺了,顺得我们都麻木了。而诗人重要是要常常颤覆自己,让生命在挤压和攥紧中,溢出不平常的痛和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