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茨维塔耶娃之痛 于 2014-9-19 10:20 发表 许多人拜神佛,是出于实用的目的,而非宗教情怀。对此,作者在头二节已有揭示,因为没有现实需求,所以“不需要”。 但是“你”的出现,把“不需要”瞬间转化为迫切的需要,“你”的地位甚至在妻子和母亲之上。“ ...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4-9-19 10:36 发表 嗯,很好的探讨,言之成理。 我觉得“你”就是“你”,介于可虚可实之间的你。假如真的为某一姑娘而动念,文本依然可以在矛盾中成立——但我思考的方向是成立之后的文本价值:普世意义的悲悯情怀会严重受损甚至荡 ...
原帖由 茨维塔耶娃之痛 于 2014-9-19 10:52 发表 我个人更愿意将此诗解读为某种现实的讽喻。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4-9-19 23:45 发表 先围观一下
原帖由 跑动的狮子 于 2014-9-19 15:34 发表 1、看了各位的看法,想起了我十几年前的观点:对一个人,一部作品,一件艺术品认真的善意的批评是对一个人(作品)的最高奖赏。 大家的观点对我启发很大,收益匪浅。 再次感谢。 2、最后一节的是歌词吗?是。汪 ...
原帖由 花土 于 2014-9-20 00:03 发表 明天来凑热闹,在上班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06: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