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喜蛙杂谈】被精英排斥的韩寒何去何从?
被精英排斥的韩寒何去何从?
作者:曹喜蛙
韩寒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全球影响力人物百人榜后,关于韩寒的争论反而更多,尤其中引起关注的是许知远的《庸众的胜利》和麦田的《警惕韩寒》两篇文章,完全站在对韩寒批评的一边。
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的全球影响力人物百人榜的中国人,不只韩寒一个,但为什么偏偏这个赛车手、畅销书作家、叛逆小子、以及新生的公共知识分子成了大家剖析、分解的对象?显然除了韩寒的热门以外,还有一种中国批评文化的潜规则,也就是那个常识“吃柿子拣软的捏”,即批评韩寒除了能引起关注外没有任何风险。
韩寒确实是不同于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知识分子的新一代知识青年,这一代知识青年的性格完全有自己的性格,我没有与韩寒打过交道,他的博客我只上过一次,但看了下,很是惊讶,或者震撼:在中国,竟然也可以这样说话,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起哄大师”吗?
尽管鄙人创立了所谓的互联网起哄哲学,但我的起哄几乎很少引起关注,恰恰是韩寒这样新一代知识青年把起哄理论发挥到极致,在下是望尘莫及。不要说是我了,即使那个号称更反叛、更思想、甚至写了 《 祖国的陌生人》一书的许知远的起哄能力也不能与韩寒同日而语。
我看许知远的文章不多,但比起看韩寒的文字,许知远的文章我还是看了不少,毕竟许知远还是我们这个时代比较少的几个在思想的人。但许知远《庸众的胜利》一文对韩寒的批评我还是不敢苟同,许知远说“此刻的中国,人人都在谈论韩寒。他像是越来越压抑、越来越迷惘的时代的最后救命稻草。上了年纪的知识分子说他头脑清醒,媒体欢呼他是‘青年领袖’、‘年度人物’,青年人觉得他不仅很酷,还有思想。”,我觉得许知远是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证据就是“还有思想”这四个字,因为显然许知远认为只有自己有资格去“思想”。尽管他试图轻描淡写的用了“还有”两个字,但他最在乎的就恰恰是“思想”这两个字。
许知远说韩寒:“他的文章总是如此浅显直白,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也不会提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识;还有他嘲讽式的挑衅姿态,显得如此机智,他还熟知挑战的分寸,绝不真正越政治雷池一步;他也从来不暴露自己内心的焦灼与困惑,很酷。他能把赛车冠军、畅销书作家、叛逆小子和即兴讽刺者等多种角色结合,并能在种种诱惑面前保持警惕,况且他才二十七岁。人们尤其着迷于最后一点,他在自己全球浏览量第一的博客上,嘲讽这社会中的种种愚蠢和不公。”我觉得许知远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卑具”,他的这种“精英”掠夺、霸道的姿态,显然在揭韩寒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受过所谓科班师承的老底,言下之意是韩寒的文章、思想、言说等不如他“入流”,完全抹杀了我们这个时代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少数立场的发言权,其实恰恰是韩寒说了“那些没有人敢说+大多数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言说”,正是韩寒以自己的才华捍卫了大多数人的“起哄权”,而恰恰起哄权是互联网技术赋予这大多数人的一种高科技带来的文明福利和知识红包。如果没有互联网,许知远没有什么损失,但韩寒与他的大多数可就要荡然无存了,除非去“起义”“造反”。
许知远对韩寒的评鉴为:“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大国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 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许知远一向认为惟有自己有资格、有能力去思想,也自认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庸众,甚至还在这里指出中国崛起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我也支持一种知识分子或所谓精英的忧患意识,但我反对抹杀、鄙视别人的努力和小小成果,正是这种抹杀、鄙视别人的文化存在、文明成果的西方立场,才有西方的强盗哲学的市场,所以他们看不得别人以自己的方式去发言、思考、奋斗,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行为、成果一律熟视无睹,甚至一律妖魔化为“起哄”,然后给予打击,即使被自己一方的人不小心承认了,也不忘立即大喝一声“谁让你进来的,出去!”,
,,,,,,,,,,,,,,,,,,,,,,,,,,,,,,,,,,,,,,,,,,,,,,,,,,,,,,,,,,,,,,,,,,,,,
百分百赞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也想到这亇词,赛车是勇敢者的运动,他的文字也是勇敢的,终于发现还有一亇年轻的同道者石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