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黑子

[评论] 【读日如年】阅读另外一种不可能(5月21日读《刀锋上的救赎》楼108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3日 读《台北人》

从京沪到台北的苍凉(一)

《台北人》
白先勇 著
2010年10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台北人是白先勇巅峰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他最优秀的代表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国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描述了一群经历内战退到台北的人们,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中挣扎和失根。

  白先勇的《国葬》和张大春的《将军碑》经常被拿在一起比较。同是写将军,张大春是带着讽刺,白先勇是用着感伤。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回望自己戎马一生,究竟能看到什么?是苍凉败落,还是无知背叛,在这两篇小说中各有千秋。

  白先勇是白崇禧的儿子,因为这特殊的身份,很多人大抵评价他的小说,都从他的背景出发,说写出了没落金陵子弟的忧伤,世家孩子对繁华盛世的缅怀,人间的世态炎凉与悲悯。但那都只是表象,身份的尴尬,生活的困境,对过往的反思和敬畏,才是真正的表达。

  相比之下,白先勇不像大陆形象丑陋的“富二代”、“官二代”,他没有嚣张跋扈,没有仗势欺人,有的只是儒雅和处处与人为善。他不会说“我爸是白崇禧”,我们也不会“恨爹不是禧”。他写小说、编剧本、作传记,身在文字中自得其乐。

  虽出生官宦之家,但白先勇的小说中,以关注新旧交替为主的人物中,大多数都还是他接触过的底层人物,对这些底层人物,他的笔下大多也是同情。尽管《台北人》以描述上层生活为主,但其中的《孤花恋》、《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等文字,尤其出场的女性如娟娟、朱凤、王华等,他都写出了她们的痛苦挣扎和对时代变迁的不适感。

  白先勇是一个善于描写女性及其复杂心理的作家,他的常用模式是“经历沧桑后的知性美女+老上海的回忆”,相比张爱玲,我觉得白先勇对老上海的描写更为到位,张写尽那表面的浮华,而白则从浮华之中抽丝剥茧,把浮华之后的苍凉,大浪淘沙后沙滩上的鱼写得一干二净。

  正像他接受《世界报》访问时说的:“我写作是为了表达人类内心无言的忧伤”,白先勇的小说,伤不是明显显的露出来,而是潜藏在其中,是优雅中的伤,是桃花灿烂时被折断枝的伤,带着繁华的景象,和即将凋谢的危险。

  《台北人》中,那是一群远离大陆偏居台湾一隅的各色人物,他们和她们有着不同的身份、悬殊的地位,却拥有同样的乡愁情怀。他们有着过去的苦,有着现在的烦,荣华富贵在小说中,都是过眼云烟。

  这是跟着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的旧人,相比当时的台湾来说,他们或她们都是移民。他们的人生因为这次南渡,分为了两个阶段,如同过了三生三世一样。他们或许过去是没落的,到现在衣着鲜艳,衣冠楚楚;他们或许过去是显贵的,到现在却是颜色褪尽,铅华全无。

  比如《国葬》,将军去世,他多年前遣散的副官回忆他的战功和败绩,辉煌的戎马一生,与落幕后的萧条世道相比衬,故国不再的葬礼上,故人也渐渐远去。比如《游园惊梦》,蓝田玉也曾有过一掷千金的豪爽,有过惊动南京府的奢华,而今却已渐渐没落,只能沉醉在梦中,一旦从梦中醒来,便连曲也不会唱了。《秋思》里的夫人在台北的庭院看到花开满园,想起抗战胜利时在南京的万民称颂。

  那都是一群曾经与旧政权休戚相关的人,武官、文化精英、交际花、大商人、富豪等,她们或曾是交际花,也或曾是高官达贵,但迁到台湾后,都无法适应现在的生活。当然也有继续人生的,他们相对远离政治,反而过得自在。

  比如《一把青》,在上海经历刻骨的爱和死的朱青,曾经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到了台湾却是在酒菜、麻将、曲艺和嬉闹的轻松自在中过半辈子。又比如《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里,上海百乐门的头牌红舞女已经老矣,如今是半老徐娘要给自己谋身,这最后一夜,居然还有温柔和甜蜜。

  原来远离政治和政客,人才能彻底放松心灵,无拘无束啊!与权力无关,与财富无关,这才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开端。若是为了房子为了车而拼命,那能有几分快活呢?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1-1-10 22:58 发表

为什么?


黑兄,都已经在主楼里排好顺序了。

近来,没怎么看书,忙于俗务。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集中回复,四字来答

回6# 墨西哥大臣
双手紧握

回7# 木芙蓉
麻木如我

回8# 木芙蓉
我是数字

回9# 木芙蓉
圈子圈套

回12# 木芙蓉
生死两界

回13# 木芙蓉
读书变蠢

回15# 菩提本无树
只为阅读

回16# 菩提本无树
板凳更好

回19# 木芙蓉
人气不够

回20# 木芙蓉
神马浮云

回21# 木芙蓉
自我愉悦

回22# 木芙蓉
心思难猜

回23# 木芙蓉
自求自读

回25# 黑夜里的飞翔
属畅销书

回26# 黑夜里的飞翔
非借不读

回27# 黑夜里的飞翔
一日一书

回29# 周飞雪
新年快乐

回30# 落意飞雪
历史存照

回32# 菩提本非树
俗务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3# 黑子 的帖子

哈哈哈,黑子是读书狂,也是幽默的主儿。好,就这样回复,感觉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1 09:46 发表
幸福不在幸福里
《幸福了吗》
白岩松 著
2010年10月
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9.00元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最近十年在央视工作的所见所闻综述。比较详细的记录了过去十年央视报道的各种重大新闻事件,比较 ...

  白岩松总是站在高端新闻的前线,我羡慕他能在每次重大新闻面前出镜主持或采访,我接受他能在每次重大表演或活动上成为主持或嘉宾,我欣赏他的成功之路走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毫不松懈……但,我体会到的是,他在书中洋溢的是个人的幸福和成功,反差下来,我们成为了失败者。

————这个我觉得也没啥,白岩松我买过他第一本书,文笔不错,毕竟是成功者的言说,和凡人有所不同。他洋溢着幸福,也代表一群新闻工作者的幸福指数吧?但凡失败者,即便不比较也会是一样的境遇。而大凡成功者,他们喜欢说自己机遇好,很幸运。习惯了就没啥。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1 09:46 发表
幸福不在幸福里
《幸福了吗》
白岩松 著
2010年10月
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29.00元

  《幸福了吗》是白岩松最近十年在央视工作的所见所闻综述。比较详细的记录了过去十年央视报道的各种重大新闻事件,比较 ...

其实这本书也并非真的惨不忍睹。至少,白岩松在CCTV里面,还是敢于说真话的人,他还不是一个“肉喇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意飞雪 于 2011-1-12 20:04 发表
前天从卓越刚购的国家记忆

大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黑子 的帖子

  白先勇是一个善于描写女性及其复杂心理的作家,他的常用模式是“经历沧桑后的知性美女+老上海的回忆”,相比张爱玲,我觉得白先勇对老上海的描写更为到位,张写尽那表面的浮华,而白则从浮华之中抽丝剥茧,把浮华之后的苍凉,大浪淘沙后沙滩上的鱼写得一干二净。
——————值得去购买阅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像他接受《世界报》访问时说的:“我写作是为了表达人类内心无言的忧伤”,白先勇的小说,伤不是明显显的露出来,而是潜藏在其中,是优雅中的伤,是桃花灿烂时被折断枝的伤,带着繁华的景象,和即将凋谢的危险。

————读了好几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1-1-13 20:59 发表

其实这本书也并非真的惨不忍睹。至少,白岩松在CCTV里面,还是敢于说真话的人,他还不是一个“肉喇叭”。


白岩松,挺右的。比我还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3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木芙蓉 于 2011-1-13 21:07 发表
  白先勇是一个善于描写女性及其复杂心理的作家,他的常用模式是“经历沧桑后的知性美女+老上海的回忆”,相比张爱玲,我觉得白先勇对老上海的描写更为到位,张写尽那表面的浮华,而白则从浮华之中抽丝剥茧,把浮华 ...


客观的说,国民党那一边的二代人物里,成才的人物不少。

蒋经国也是个成才的人物。舞台是小了点,但是在他手里,台湾经济起飞,成了四小龙之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4日 读《台北人》

从京沪到台北的苍凉(二)

《台北人》
白先勇 著
2010年10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8.00元


  台北人是白先勇巅峰时期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他最优秀的代表作《游园惊梦》、《永远的尹雪艳》、《国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描述了一群经历内战退到台北的人们,在今与昔、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中挣扎和失根。

  为什么城市越来越堵?当钱夫人坐着出租车从台南来到台北近郊的公馆时,看到公馆门前两旁的车已经排满了,她都感觉自己没有面子。打车赴宴,哪比得上自己有车呢?人人争着买车,没车也找个人搭伙成家一起买,车多了那路哪有不堵的道理呢?

  昔日的钱夫人是出尽风头了,做了将军的填房夫人。钱夫人蓝田玉唱曲是一流,南京城里都传说她是女版梅兰芳,尤其是昆曲《游园惊梦》,艳惊四座。将军钱鹏志是为了听她唱曲,把她接回去伴着晚年的。爷爷级和孙女辈的传说故事,而今只在杨振宁身上才有。

  60靠边的钱将军和20出头的钱夫人,一个卖唱的能加入侯门,生怕被人在背后指指戳戳,蓝田玉已不是秦淮河得月台卖唱的姑娘。她风度翩翩,举止得体,想当初也算是南京城里的风云人物。

  钱将军给不了钱夫人正常的夫妻生活,但在她的吃穿用度上,是毫不吝啬。钱夫人在南京的时候,排场和派头,哪是她几个姐妹能比的呢?一个酒宴,吹笛唱曲的、做菜端碗的,都是一把好手,名扬四海的人。

  在家庭中,夫妻生活对双方感情的影响力不用言说,陈希我的《冒犯书》里多次写到,《抓痒》一文中写夫妻两人通过网络视频来过性生活,可见人们对性的需求往往还重过对感情的需求。对大多数男人来说,如果金钱和美女只能选一样,他多半会选择金钱,然后拿金钱来诱惑美女上床。

  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钱将军哪怕把天上的月亮摘下来,也哄不了钱夫人多少开心。唱曲已经不是钱夫人的职业,请客也只是钱夫人的应酬,花苞正开、风华当时的钱夫人,多么需要温暖的被窝和温柔的男人。

  听一听《惊梦》里那段幽梦吧,那是一段多么露骨的情节啊。钱夫人一听到这个就双腿一紧,就想起了钱将军的参谋郑彦青。那树干子很白,树皮脱了露出赤裸裸的嫩肉;那白马很白,在桦树林里乱窜;那路很白,路上都是马淌下的汗。

  “荣华富贵——我只活过一次”钱夫人想起来,自己在世间走一遭,就活过一次。听到杜丽娘入梦与柳梦梅幽会的唱词,钱夫人就想起中山陵奔马,都是喝得脸上泛着桃花了,还在那用力的骑马,双腿夹在马肚子上,都跑出火来了。

  可如今瞅着姐妹们的富贵,钱夫人蓝田玉不禁心生悲伤了。现如今旗袍都不再是垂到脚,大家都齐生生的露出半截腿肚子,又是白花花的一片,钱夫人对着镜子看自己,穿着的那件压箱底的杭绸旗袍,怎么都像是乌黑的。

  再一看姐妹们的荣华:窦夫人桂枝香身穿“银灰洒朱砂的薄纱旗袍”,手戴“一只莲子大的钻戒”,“白金镶碎钻的手串,发上却插了一把珊瑚缺月钗,一对寸把长的紫瑛坠子直吊下发脚来”,使她“丰白的面庞愈加雍容矜贵起来”。赖夫人穿的是“珠灰色旗袍,戴了一身玉器”;蒋碧月穿着“一身火红的锻子旗袍”,两只手腕上“直戴了八只扭花金钱镯”,“一头蓬得像鸡窝似的头发”。

  钱夫人眼见个个都胜过自己,有男人和没男人就是不一样啊,可惜当年自己挥霍无度,要是有点私房钱,至少也像天辣椒蒋碧月一样活得个潇潇洒洒。

  倒是又有一个参谋——程参谋,又让钱夫人勾起了往日的情愫。钱夫人都不敢直视这位参谋的眼睛,屡屡偏过头去。想起在南京一次清唱聚会上,她唱起《游园惊梦》,竟发现郑参谋与她的亲妹子月月红有私情,钱夫人急怒之下顿失嗓音。

  现在到了台湾,在好姐妹窦夫人的宴会上,钱夫人又重听到了《游园惊梦》,她一口一口地喝着花雕酒,想借酒浇愁,但总是忍不住想起那一生最甜蜜的回忆,也有那一生最痛苦的经历,她再度失声,她再也唱不出来了。

  男人啊,咋就这么让人心痛呢?那是揪心的痛,落魄的钱夫人梦这时候才醒了。偷情、被偷情,她都经历过了,钱将军去世了,她也什么都没了。偷不了情,也不被偷情。她这辈子已经和男人,和性生活脱离了关系。眼睁睁地看着程参谋送走蒋碧月,仿佛自己又被姐妹抢走了一个男人一样,那辆没有车门的吉普车,多么像是当初和郑参谋在中山陵跑的马啊。

  钱夫人和她喜欢唱的《游园惊梦》里的杜丽娘是一样的命运和结局吗?杜丽娘听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伤春之情涌上心头,痛惜青春埋没在小庭院里,与丫鬟游了自家的后花园后,梦中与一手持柳的公子缠绵,这和钱夫人的遭遇岂非不谋而合?杜丽娘梦醒了去找多情郎,钱夫人梦醒了呢?再也不会入梦。

  虽已不再年轻,但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的年龄,钱夫人何尝不想着旧梦重温,生活协调呢?她内心对性的欲望,对男人对爱情的渴望,依旧存在着,只是从来不曾实现。一切都已经落空,一切都倍显压抑。究竟是与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能享受荣华富贵一辈子好;还是与爱自己的人在一起,享受半时温柔缠绵好呢?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0日——16日阅读报告

在什么地方读什么书

  我是一个喜欢买书的人,看见自认为的好书,就总忍不住要下手,但常常因为工作和应酬的关系,有些书买来,一直不曾读过。比如于建嵘的《中国底层政治》,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可能改变世界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等等,这些书是我爱读的书,可总没有沉下心来读的时间。

  当然,这是给自己一个借口,想读书又怎么会没有时间呢?人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上班八九个小时,睡觉八九个小时,还有一些时间呢?时间都到哪去了?吃饭洗衣上厕所,泡妞交友骂大街,若真有心,坐车的时候能看书,上厕所的时间也能看的。

  有些书比较适合在厕所里看,比如张大春的《离魂》、彭浩翔的《破事儿》、张发财的《一个都不正经》。短小的文字,读起来屁股一紧,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人生大事之一。我并非鄙视这些书,其实这三本书我读得挺认真的,张大春是我尊敬的小说家,彭浩翔是我喜爱的导演,张发财则和我一起喝酒聊天过,他们的书都是优秀而触动人心的,当然,在厕所看的时候,身也被触动了。

  有些书比较适合在公交车上看,比如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北岛《城门开》、本少爷《江湖异闻录》等。这些小说,初读起来无需思考,只要有快感就可以一笑而过。这比做公交之狼还要快意。当然,这其中的有些书也可以读个第二遍,了解一下作者的深意,毕竟好书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环境下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我常常也舍不得花钱去买一些书,就抽个周末的空儿,去书店里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的书,比如《永乐大帝》、《于丹<论语>心得》、《品三国》,实话说,别人嚼过的东西,大致翻翻也就得了,没必要再去深究什么。《论语》也好,《三国》也罢,都不是适合放在枕边来读的。买了觉得花这个钱没必要,还不如就在书店温暖的空调下,寻个地方坐着胡乱吞一下好了。

  还有些书,我是时常放在枕边读的,这些书是促进我的写作,有时候能激发一点灵感。比如张大春的《小说稗论》、斯蒂芬&#8226;金的《写作这回事》、《圣经》、村上春树的《1Q84》等。这些书,大多也被列为经典,常常翻看一两章,总会有新的灵感和启发。前不久我又重读了一遍《小说稗论》,再回头看看自己的小说,简直毫无章法可言,又耗费了三四天时间重新做了修订,这便是读来的成果。

  也有些书,适合放在书架上装点门面。比如每年评选出来的十大好书,我虽然都在评选前就已经买过,但都是东丢一本西放一本,等到十大好书选了出来,就寻寻觅觅摆在书架上。再就有些流行书,就像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柏杨《白话资治通鉴》、梅尔《暮光之城》,成套放上书架,也倍增面子。但实话说,面子又能值几个钱呢?

  书,只有读了才体现出价值;不读,那些书就只是破纸一张,擦不得嘴,更揩不得屁股,两张脸被铅字的纸抹一下,就只剩下墨迹斑斑,黑乎乎一片。读书要讲环境,要分门别类,但又不能太过明晰。譬如我,是爱好小说,但常常读一些与小说写作无关的书。譬如《舒立观察——中国十年之真问题》、《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这些政经类的书,也能扩大视野。

  算起来,近年我买得最多看得最勤的书,还算是历史类的。《何方谈史忆人》、《文强传》、《往事不忍成历史》、《民国的政治逻辑》……这些历史回忆录或者历史研究书,适合正襟危坐好好一气读完,毕竟对人的启发最大。正应了那句老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论写史谈史最好的,当然首推黄仁宇、唐德刚,近年来雷颐、杨天石的作品,也颇得人心。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让我们从历史教科书的牵绊中彻底解放出来,蒋介石原来功还是大于过的。

  当然,最后也不会忘记谈读杂志的事情了。两年间,因和原《晨报周刊》主编袁复生的兄弟关系,得他的照顾写过一段时间栏目《杂志客》撰文文章;也时不时弄一下《好书推荐榜》。为《杂志客》撰文时,我常常翻阅的是《南都周刊》、《城市画报》、《财经》、《新世纪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等。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有野心的杂志;另一方面说,它们也是有担当的杂志。对一本杂志来说,我喜欢它的封面和头条选题,那才是最见功底的。

  至于MOOK书,充斥太多。我推荐过《单向街》,现在已经不定期出版了三期,许知远的文字在其中很有穿透力,其他一些名家的文字,只能说有想象力;《独唱团》已成绝唱,文艺范儿有,但价值多大,仁者见仁;《鲤》是适合小女生读的书,青春期的尾巴缠绕着每一个汉字和日文字英文字;《读库》,相对来说从思想刻度、文字纵深度都好过别的,每本书拿出来都能抵得上国内任何一个二流作家。我们现在读的书中,太多的是为写而写了。不顾读者感受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7日 读《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前尘往事非云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 著
2010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0.00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史景迁以“讲故事”的方式书写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的一生,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通过《陶庵梦忆》等书的研究,将张岱一生的浮华与苍凉,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书写得淋漓精致。

  中国人对家的观念非常强,所以无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有希望一家团聚的愿望和要求。家和家族又无法分开,所以国人喜欢做的事情还有修族谱,赵钱孙李、周武郑王,每个姓氏都有自家的族谱。厚厚的几十本数百本,供奉在各家的高处,逢年过节接受香火的祭拜。

  以前中国的族谱是只列男性不列女性的,所以作为妻子的女人只是在丈夫名字后面加一个,娶妻“某氏”。而列上族谱名的男性,大多会有“某某,某地人氏,生卒年”,因为你没有大成就,没赚大钱或是做大官,最多是一个小公司职员或者一个打工者,所以也就寥寥几笔定下你一生。族谱这样的记录方式,无非将人分为三六九品,最后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我们家族出了谁谁谁这些名人,而不是我的邻居谁,活着的时候是多么平易近人。

  族谱的作用,仅供铭记先人。而家族史,则更能将家族的兴衰荣辱一一记录,对家族后人乃至对历史都有明镜参照鞭策作用。比如明代的张岱,就曾经完成《陶庵梦忆》一书,薄薄小册,很多笔墨成为家族里的人物记事。他所做的三部家族传记,让“子孙能楷模先世,珍重孝友,则长世有基。”

  而今天要谈的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史景迁写的张岱及其家族的事。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自为墓志铭》)”也就是说,他是纨绔子弟,更是名士文人,这种玩世态度在魏晋时期颇多,当今能与之相媲美的有且仅有一人,那就是2009年11月28日辞世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

  史景迁写这部有关张岱的传记,“去思索四百年前的生活与美学”,其实全书已经将笔触延伸到了晚明士绅阶层的生活、思想、审美趣味等层面,尽量从张岱的步步危机步步转危为安步步抉择中看到晚明清初的中国社会状况与世情百态。张岱的一生,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重大选择,他不断思考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也在不断的寻找着真谛。

  全书先自流光溢彩的早年生活开始讲起,将张岱《自为墓志铭》提及的精舍美婢、骏马美食、梨园鼓吹、古董花鸟等一一呈现出来,通过一幕幕几近真实还原的生活场景将读者带进历史叙述中去。但是,隐匿在繁华生活背后的是一个趋于倾塌崩坍的国家,处在漩涡中的人们都在思考,王朝更替个人何去?

  接下来,让我们看张岱的家世和生平,在功名之路上,张岱因晚明官吏任命制度和家庭环境影响,并不顺利。人因为不顺,才思变。张岱也因为这样的处境,才想自己是要如何走下一步?是继续屡考不殆,还是去寻找笔墨挥尽处?风雨飘摇时,读书更不是唯一的出路。

  张岱开始撰文、写史,能够解释历史,能够发现新的历史规律,能够拥有对历史的解释权,是多么重要。少年时的玩耍,在历史面前更显幼稚,渐渐脱离纨绔的张岱,终于带着兴趣开始写书。张岱完成了《古今义烈传》,由逝者身上,张岱找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更增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张岱眷念着年少时的欢愉,厌恶当下虚伪的繁荣背后的政治。

  作为西方学者的史景迁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差距感,当然会由此造成的一些语句理解差错。比如说:把奶酪秘方的认作张岱发明,“宠人”错当成宠物,由一次观灯会联想到神秘女性能勾起张岱的兴趣等……这些被部分学者一直缠绕不放的问题,成为被放大的败笔。相对这本相对史景迁来说也属于突破作品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肯定其积极意义。论起文笔和可读性来说,当代中国著史论史之人,又有几个在写作上能达到史氏的高度呢?所著书籍老少咸宜且成为畅销呢?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8日 读《民国的政治逻辑》

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国的政治逻辑》
邓野 著
2010年10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48.00元

  本书涵盖了邓野近年来在民国史这一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其治学始终按照学术的本质而非政治本身。内容包括从1919年五四时期到1940年代国共两党的较量,以及对于这一大背景下的顾维钧、陈独秀、方先觉和傅作义等几位著名历史人物的分析。

  历史学者雷颐先生来长沙,同他一起在汪涵口中常说的四娭毑夜宵店里吃火锅。听他谈论新书《历史:何以至此》,那是一本有些跨界的历史作品,其中关于文革及前后我国文化事业的论述,都颇有意思。这本书中所引述的某些正史,比野史还让人难受。而另外一些,则让人笑了想哭,哭则无语。

  雷颐先生夹了一块牛肉,喝了一口啤酒:“我的同事邓野新写的书,《民国的政治逻辑》,史料翔实,史实丰富,是近年来国内难得的民国史学佳作。”邓野,谁呢?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室研究员,和雷颐同属一个研究室。近年来,社科院的研究院写的书,都颇有气质,内容也敢于突破,读起来都很有意思。

  后来又听说,邓野是邓的侄儿。在2010年熬吧读书会年会上,历史学者梁由之也向与会人员推荐了该书,说这本书是难得一见的好书。而认为他开拓了新的史学方向,在对历史的评价上更显客观,脱离了被操纵的学术,而以学术本身的逻辑为准。

  《民国的政治逻辑》是邓野的近代史研究文集,收入了作者1980年至2010年间的主要作品。作者说,政治与学术分属两种不同的类别和范畴,因此,两者在性质上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某个具体的问题上,有的时候两者肯定不能统一。……两者可以按照各自的运行规则,各说各的。而邓野在他的研究中,都是超越政治而尽量保持学术的纯粹性。

  纵观全书,对《日苏中立条约》、联合政府、国共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对五四时期陈独秀世界观转变的研究,对于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的批评等,作者一直在试图探讨如何从斗争走向竞争,如何让革命变得平和,跳脱出强权政治的逻辑这样的话题,而这些话题,在当今也不为过时。

  什么是民国政治的逻辑,在作者的《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一书中已有解释:“民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与武力高度统一,政党作为政治集团的同时,又是一个武装集团,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这一点构成了民国政治的基本逻辑。”

  这个道理,在当时的国共两党之间,都深谙其法。所以毛说“枪杆子里出政权”,蒋则死死的抓住共的地盘和军队。于是就有了多次的国共和谈。其实和谈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和谈是和平,消除武力;却又在彼此武力增减上据理力争。因为都是武装集团,和谈不成,只能在武力上拼高下。

  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是,武力并不是主导政治的终极力量。试看当时,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一直信奉的流氓皇帝刘邦的“打天下,坐天下”,于是坚持一党专政,并制造理论依据;相比之下,毛则聪明很多,同意政治协商,同意多党共同制宪。最后还是得民心者,得了天下。其实得民心很简单,不过就是在武力的基础上树立鲜明的、可以获人心的旗号。

  值得吸取的历史教训还有:邓野对国民党二中全会做出研究,得到的结论。“国共两党尚未经过战场的决定性较量,却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了变更国家政体并改组政府的协议,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革命并不符合武力决定国家权力的民国政治逻辑。”当国民党为了攫取国家权力,不惜以强大的武力来辅助时,他们是未曾想到过后来的落败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本教科书,是人表演的活剧,是毛笔字“人”字,是色彩斑斓的油画……真正的历史,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教材上那样,单调而处处讲究意义和影响,政治是极为凶险的龙卷风,草民、屁民、淫民的命运都被这个龙卷风席卷,没有丝毫把握和掌控的余地。当然,在龙卷风来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英雄,实在没有英雄,那就找个流氓,没有流氓,狗熊也行的。

文|黑子


[ 本帖最后由 黑子 于 2011-1-18 09: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5 03: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