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黑子

[评论] 【读日如年】阅读另外一种不可能(5月21日读《刀锋上的救赎》楼108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9日 读《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化解抗争最重要的是宪政和民主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于建嵘 著
2010年8月
人民出版社
定价:32.00元

  这是作者历经数年系统研究抗争性政治的学术专著。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出发,全面地分析了转型期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重点研究了维权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的基本特征及社会风险,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化解社会冲突的政策性建议。

  最近遭遇围观的热点国际事件,是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缘起于当地一名26岁突尼斯失业大学生在街头售卖水果和蔬菜,遭执法人员粗暴对待。青年抗议,伤重不治。此后,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引发流血冲突。最让人振奋的是,突尼斯人走上街头,赶走独裁总统,他们对记者喊:We are educated! We are fully capable of taking care ourselves and our country!(“我们受过教育,我们完全有能力照看好我们自己和国家!”)这是句大实话,让人听了都怦然心动。

  我们难免会由此及彼,在我国,街头小贩遭遇城管暴力执法的案例每天都有,各个城市都在热映。想到今天中午准备去买几双鞋垫,走过地摊刚要挑选,摊主把塑料布一裹:“城管来了,等下再卖!”然后夺路而逃。更悲惨的还是遭遇强拆的屁民们,想起2010年受到关注的“宜黄事件”,那比突尼斯更严重,虽然围观者多,但帮忙的少。我们身处在一个和谐的时代,多年的遭遇早就将每个人打造锤炼成处变不惊、自私自利的小市民。

  我一直认为于建嵘是知识分子中很有良心的公民,他最近也是为农民和农民工做了很多事情。对于底层政治的研究,让他能够对社会的基石做出深刻的了解。他的著述《底层立场》、《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等均可看出他在中国社会最为敏感的前沿地带游刃有余。

  2010年,于建嵘被《新周刊》评为年度新锐人物,被网民选为“中国互联网九大风云人物”之一,获选《南方人物周刊》中国魅力50人----布道之魅。我曾经引用凡客体在微博上描述他:“爱老百姓,爱住郊区,不爱县委书记的饭局,爱讲自己想说的话,曾经不爱给官员上课。爱微博爱跟官员同学谈心,我不是什么意见领袖不是什么人物,我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我是于建嵘。”他评价说:“老兄编的有意思。”呵,谢谢他还记得曾经为他做过访谈的我。

  让我们再看看这本书,于建嵘的《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这是一本直面关注中国底层社会,通过第一手的访问和观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书。书中汇集的虽然是作者多年来的演讲和笔记,但经过细心的整理后,成为逻辑性非常强的分析底层社会和底层政治的作品。

  无疑,于建嵘是具有非常敏锐的学术嗅觉的学者,近年来的群体性事件和抗争事件以及泄愤事件,是他这本书主要探讨的现象。他从晚清以来的中国基层治理方式开始博大的视野,总结了抗争性政治中:无组织动员、无利益诉求、无权威信息、无规则底线的特点,也将群体心理归纳为发泄心理、逆反心理、英雄情结、从众心理与法不责众心理等心理特点。

  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抗争性政治的主要现实问题存在于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群体行动与社会泄愤这两大类,于建嵘在书中反复强调了五点化解之道:一定要切实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权利,让社会各阶层都能够分享到经济政治方面的发展成果;建立社会利益表达博弈机制,让各阶层都能够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切身利益和价值追求;要进行司法改革,树立司法权威,建立科学的司法制衡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要改进管治技术,提高管治水平,增强管治能力;宪政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联想起高层在一系列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谈话中,所强调的同样是通过制度的确立完善,来依法化解各种各样社会危机的改革路径。这样的解决之道正在慢慢得到认同。

  这本书是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中国工人阶级状况:安源实录》等前面著作的一个延伸,更加深化。当然我们看到了在他前面研究中提出的问题,至今也还未能得到完整的解决。这或许也是于先生感到悲哀的地方,现实更加剧他的焦虑。

文|黑子


[ 本帖最后由 黑子 于 2011-1-19 12: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9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喜欢读黑子的文字,上来就有收获,问候一下,再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20日 一读《中国高校之殇》

我们被教育成什么样了?(一)

《中国高校之殇》
刘道玉 著
2010年9月
湖北人民出版社
定价:25.00元

  老校长刘道玉满怀对中国教育的赤诚,从“大学理念”、“教育体制”、“校长遴选”“学术舞弊”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由此指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给中国高等教育开出了一剂良方。

  2010年樱花盛开前,供职于名师网的我因视频访谈栏目的需要,同着几位同事一起奔赴武汉采访这位“理想主义”的教育家——刘道玉。在此之前,我已读过他的书《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和《大学的名片》。作为曾在1981年—1988年武汉大学的校长,我一直认为,如果他能继续担任下去,武汉大学应该会成为超越北大、清华的学校。

  书评人袁复生这样评价刘道玉:“教育的问题,更多地是建立在常识之上的。大学生要鼓励他们的创造力,给他们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他将关于教育的常识,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他治校的实践之中。他将关于教育的常识,实实在在地转化成他治校的实践之中。知道常识并不算太难,但能坚持、能有抗拒压力的勇气实践常识的人,在一个常常把常识扭曲的社会,并不多见。”

  回顾刘道玉担任武大校长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正因为这些举措,他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他曾说过,“如果你们对老师的讲课不满意,可以不听。”这样的话语,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也没有几个人能从口中说出。而在退位后,他对中国高校的改革,依然热情满腔。

  刘道玉今年已经七十八岁了,他有着在世人看来很悲剧的人生,但是他表现得一直很淡定。和大多数退下来的人不同,数十年来,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他曾自己兴学,也设立了自己的基金会。虽然在武大校园里,已经没有多少人记起这位走路蹒跚的老人。

  刘校长是敢言的人,而且一旦说话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无可争辩,他曾就教育失误点名批评那么高层的主管领导和教育政策,这在国内的教育界,也是不多见的。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在国内外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呼吁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改革,在他的多本论述中都提到:“教育改革的根本,是要创造而不是塑造。”但在大多数已经习惯了中国教育模式和潜规则的人眼前,他的声音不是太小,而是已经被自动屏蔽。

  今天我们要谈的,不是刘道玉为什么会被突然免职?这与他的品行无关,其原因有很多种,可以在《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里窥探一二。而根源还是在于大学的行政化。一个大学校长,拥有较高的行政级别,接受行政任命,那他的心思还在学校吗?所以刘道玉一直提倡大学“去行政化”。

  在他的《中国高校之殇》里,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一些话题或议题,他给中国高等教育开了一剂又一剂的药方。但是,有多少人会照单抓药呢?恐怕结果会很不尽人意。但是,高等教育的问题就摆在那里:学术腐败、学风浮躁、疯狂扩招、肆意建楼……大学从精英教育变成了普通教育,从普通教育变成了教育消费。
既然是开药方,那病是什么呢?刘道玉说了,“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国大学得了‘狂躁病’。举例如下:一是学校和系科乱改名。二是大学的行政管理部门、机构的牌子越来越大。三是冠以各种名称的学者满天飞。”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2009年,他写的《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中国高校确实是患上了多种综合病,再讳疾忌医下去,恐怕会成为不治之症。

  近年来,批判中国教育制度的文章和著述并不算少,但少有能开出实际可用的药方的。随着经济的浪潮,大学商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大学行政化的现象却从未更改。寒门学子读不起书,权贵子弟将大学当做镀金工具。当下的现状就是如此。而被教育的我们,成为了追名逐利的人,成为了一直面临失业困境的人,成为了毫无人生追求的人……苦心钻研学问的人越来越少,冲着大学校园里每个政治伟人雕像而奋斗的人越来越多,独立与自由的品行殆尽,你可曾害怕?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黑子 的帖子

究竟是与自己不爱的人在一起,能享受荣华富贵一辈子好;还是与爱自己的人在一起,享受半时温柔缠绵好呢?

——————苍凉中的人生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6 14:51 发表
在什么地方读什么书
  我是一个喜欢买书的人,看见自认为的好书,就总忍不住要下手,但常常因为工作和应酬的关系,有些书买来,一直不曾读过。比如于建嵘的《中国底层政治》,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可能改变 ...

在什么地方读什么书
————这个汇报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6 14:51 发表
在什么地方读什么书
  我是一个喜欢买书的人,看见自认为的好书,就总忍不住要下手,但常常因为工作和应酬的关系,有些书买来,一直不曾读过。比如于建嵘的《中国底层政治》,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摇滚可能改变 ...

  算起来,近年我买得最多看得最勤的书,还算是历史类的。《何方谈史忆人》、《文强传》、《往事不忍成历史》、《民国的政治逻辑》……这些历史回忆录或者历史研究书,适合正襟危坐好好一气读完,毕竟对人的启发最大。正应了那句老话“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论写史谈史最好的,当然首推黄仁宇、唐德刚,近年来雷颐、杨天石的作品,也颇得人心。杨天石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让我们从历史教科书的牵绊中彻底解放出来,蒋介石原来功还是大于过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佩服读得进历史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7 10:16 发表
前尘往事非云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 著
2010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0.00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史景迁以“讲故事”的方式书写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的一生,探讨张岱身 ...

  全书先自流光溢彩的早年生活开始讲起,将张岱《自为墓志铭》提及的精舍美婢、骏马美食、梨园鼓吹、古董花鸟等一一呈现出来,通过一幕幕几近真实还原的生活场景将读者带进历史叙述中去。但是,隐匿在繁华生活背后的是一个趋于倾塌崩坍的国家,处在漩涡中的人们都在思考,王朝更替个人何去?

——————明代散文家张岱。历史都以文字方式供给信息时代,王朝历代,历代王朝,无尽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7 10:16 发表
前尘往事非云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史景迁 著
2010年9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0.00元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著名汉学家史景迁以“讲故事”的方式书写明代散文大家张岱的一生,探讨张岱身 ...

  作为西方学者的史景迁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的差距感,当然会由此造成的一些语句理解差错。比如说:把奶酪秘方的认作张岱发明,“宠人”错当成宠物,由一次观灯会联想到神秘女性能勾起张岱的兴趣等……这些被部分学者一直缠绕不放的问题,成为被放大的败笔。相对这本相对史景迁来说也属于突破作品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肯定其积极意义。论起文笔和可读性来说,当代中国著史论史之人,又有几个在写作上能达到史氏的高度呢?所著书籍老少咸宜且成为畅销呢?

————————老少皆宜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0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子 于 2011-1-18 09:41 发表
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国的政治逻辑》
邓野 著
2010年10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48.00元

  本书涵盖了邓野近年来在民国史这一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其治学始终按照学术的本质而非政治本身。内容包括 ...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一本教科书,是人表演的活剧,是毛笔字“人”字,是色彩斑斓的油画……真正的历史,并不像我们现在的教材上那样,单调而处处讲究意义和影响,政治是极为凶险的龙卷风,草民、屁民、淫民的命运都被这个龙卷风席卷,没有丝毫把握和掌控的余地。当然,在龙卷风来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英雄,实在没有英雄,那就找个流氓,没有流氓,狗熊也行的。

————很辛辣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黑子 的帖子

我曾经引用凡客体在微博上描述他:“爱老百姓,爱住郊区,不爱县委书记的饭局,爱讲自己想说的话,曾经不爱给官员上课。爱微博爱跟官员同学谈心,我不是什么意见领袖不是什么人物,我就是一个读书人一个学者,我是于建嵘。”他评价说:“老兄编的有意思。”呵,谢谢他还记得曾经为他做过访谈的我。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黑子 的帖子

真的很悲哀。无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21日 二读《中国高校之殇》

我们被教育成什么样了?(二)

《中国高校之殇》
刘道玉 著
2010年9月
湖北人民出版社
定价:25.00元


  老校长刘道玉满怀对中国教育的赤诚,从“大学理念”、“教育体制”、“校长遴选”“学术舞弊”等方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由此指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给中国高等教育开出了一剂良方。

  《中国高校之殇》从“大学理念”、“教育体制”、“校长遴选”、“大学学术”、“教育改革”5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有重量的书总是能获得高度认可,该书就入选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候选书目,新京报年度十大好书候选书目,《晨报周刊》年度风尚阅读十大好书……

  书受媒体认可,但著书的人是否受教育界的认可呢?刘道玉是属于被“边缘化”多年的人物,但论起学识、曾经的地位,在当今教育界,也没有几个校长能达到。难得的是,他在右手中风无法写字,耳朵也有一边失聪的情况下,还能如此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但却得不到教育界的认同,往小一点说甚至得不到武大校方的赞同,实在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悲哀。

  说刘道玉得不到教育界的赞同,是因为他以前连在本校演讲,都无法得到最好的大厅,尽管每次都是人满为患;他写的书,从来都是缺少科研经费,没有人援手;自从武大校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没有一个校长敢去明目张胆的看望他……即便如此,刘道玉还是写出了一系列能振聋发聩的文章,在每一篇文章里,他都在深刻剖析和反思当下的高校教育。

  作为一个离开象牙塔多年的路人甲,我真的无权指责高校的种种。因为我并不了解高校现在是否还是以前的那样子,何况我就读的那是专科学校,顶多只能算是没有尖顶的象牙塔。另外,虽然我从事的是服务基础教育的IT业,但与高校基本上没有搭接处。以上证明我是不够资格指责高校弊病的。

  但从书里,我还或多或少能成为明了真相的围观群众。毕竟老校长一直都是稳健的笔调和缜密的逻辑,说得有凭有据,且举例内容多为媒体反复取证后曝光的材料,不由得我不信。我们也知道,虽然他的这本书不能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但至少能给尚未完全麻木的人一丝内心的触动。

  刘道玉说:“如今,大学已经不是一块神圣的‘净土’了,用乱象丛生来形容我国的高校,绝不为过。” 纵观现在的大学种种乱象,从现象上看,出现的问题还是在于大学管理部分是行政化,教学部分是商品化。起初,高等教育疯狂扩招的前两年,还真以为给了所有想读大学的人以新的机会,到最后,发现读了大学不值钱了,出现拿了好文凭,却找不到好工作的情况。当然,这只是众多现象的表现其中之一。

  就我一己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出来的学生,就等于是商品。以前的精英教育不存在了,大学生受的教育变成普通教育,教授为了讲课费授课,学生为了不挂科上课……最后就是用四年学费换来一本证书。当然,对于大学来说,学生成绩差,直接退货;学校文凭,找找关系就能买……只要有钱,一切都好说话。这从“我爸是李刚”的事件中,你懂的。

  大学从什么方面赚钱?免税的行政收费的学费,学生的生活费、考证费、补考费、重修费,门面租赁费等等,可以说能赚得盆满钵满。那大学赚来的钱用来干嘛了呢?首先当然是促进GDP,跑赢CPI;其次当然是用作合并若校,扩大本校;再次至少在样子上像一所牛B大学,比如继续建设,修校门、建豪华食堂、礼堂、宿舍……筑好巢才能引来金凤凰。

  刘道玉说中国高校有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教师素质急剧下降、科学研究水平低、教学质量大滑坡、学风浮躁、学术剽窃造假、博士教育异化、教学假评估、大学衙门化、教育产业化禁而不绝等。更可怕的是,当事者们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的,中国人习惯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危险之中的校长们,又有几个能真正明了自己学校的问题和危机呢?

  虽然重庆这几年唱红歌,看红书搞得热火朝天,但我很赞同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西南政法大学60周年庆祝大会上借用孙中山的话“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大学现在的问题现象还包括,大学生参加国考的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冀望于国考得到一个金饭碗。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我们的大学偏离了正确的办学理念。大学急功近利、唯权贵马首是瞻,大学生自然是效仿。

  马家爵凶杀案、代考、非法传销、跳楼自杀、“黄山门”、裸模等,这是我们看到的恶性问题,兼职、打工、当小三,翘课、恋爱、痴迷网游,这是我们看到的普遍问题。这一些大学生身上的普遍问题,所有的根源都与一样东西有关,那就是——钱。多数大学生对学业的毫无追求与失去信心,相应的教育措施没有施行。让大学生很快变成功利化的“产品”。如此下去,又有什么能给人希望呢?我想从《中国高校之殇》中寻找到答案,老校长刘道玉在每个问题的实质解决方案中,确实也给了我们答案。但光有答案够吗?不重视依然不会有任何改善。


文|黑子


[ 本帖最后由 黑子 于 2011-1-24 14: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17日—23日阅读报告

好读书,不求甚解

  自从湖南有了晨报大讲堂,我便成了这个每月一次活动的常客。从第四讲贾樟柯开始,以后的连岳、梁文道、丁学良、于建嵘、秦晖、钱钢、杨天石、杨奎松、郭岱君、雷颐、贺卫方、章东磐、晏欢、乔良等人的讲座也都去听过。和其中的丁学良、于建嵘、钱钢、雷颐等人也都打过交道,或参与接待,或做过访谈。我本不是讲座控,奈何对历史、人文、政治方面的都感兴趣,而他们的话题也都对我的胃口,也便无所选择的一一接受。


  别说,听讲座还是有窍门的,有些讲座控,逢讲必听,可收获不多;也有些勤记笔记,可不曾记在心里。我自梁文道那场开始协助负责索票、验票任务,便能见到不少讲座控。有的是为着礼品来的,有的是为着和名人合影来的,还有为着“把妹”来的……我一般是逢着自己喜欢听的讲座,就可以呆到最后,成为嘉宾离场的护卫队长;若是不感兴趣的、或觉得艰涩难懂的,就捧着一本书、或是直接悄然离场翩然而去。

  但本着知识学了不会亏,书儿读了不犯罪的原则,喜欢不喜欢的嘉宾,但凡他们的书,我都会去读的。有些喜欢或熟悉的作者,早已买齐通读。有些乍接触的,也要千方百计寻来读一下;有些作者,比如贾樟柯,我还是喜欢看他的电影,又比如连岳,我还是喜欢看他的专栏,再比如贺卫方,我还是喜欢看他被报道和他的博客。


  读书是个人兴趣,虽然有些书的领域,我不是很懂——这叫缺乏常识、没有形成个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或者说我的头脑愚笨,还达不到高境界。但还是喜欢读他们的书,字里行间也还是能读到些意思的。就比如说雷颐的新书《历史:何以至此》,讲到百年前的铁路国有:“再次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极力维持商民利益的盛宣怀,一旦就任邮传部尚书,观念即随地位的变化而变,成为‘铁路国有’的主要策划者。因铁路归邮传部管,一旦铁路‘国有’,邮传部的‘地盘’、实力将大大扩充。在‘国有’的名义下,实际是为了他的个人利益,并不考虑在各种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强行实施此项政策将危及整个王朝的利益甚至统治的根基。”联想起现在的“铁老大”,春运一票难求,不由得会意苦笑。

  再看杨天石,说蒋公一面反省,一面仍去妓院,他在日记中写道:“香港乃花花世界,余能否经受考验,就看今天。”然而,经过痛苦思想挣扎的蒋介石还是去了妓院。他在日记中写下:“我的毛病就是好色也。”就连在马路上见到美女而心动,他也写入日记:“见艳心动,记大过一次。”这也是带来的笑谈。

  我读书,好读边角料,却又不能如张发财、谭伯牛等人一般,将花边新闻记得清楚,更甭提从历史的余光中窥见真实的太阳。只是边角料吸引人,又能让人会心。譬如读《张学良口述历史》,说张学良总结自己,就写了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觉得不过瘾,还是加了“平生无遗憾,唯一好女人”,还不过瘾,又说:“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我虽不是英雄汉,却也好色似英雄。”瞧这话,说得多么有意思,又耐人寻味。


  这就是读书的差别。我有朋友,书评人袁复生,喜欢文史,读书就和我的境界大不同。比如他最近微博荐书,我想他应该是从数十上百本书中,读了挑出来的。论起境界,他属于好读书求甚解的,我则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据说有三种层次,袁是最高境界,那是学问人;我是中间阶层,那是普通人;还有底层人民的,不好读书不求甚解,呵,你猜那是什么人?我告诉你,那是官人和富人。

  哪种人读书?有时间没钱的人。在交友、生活之后,躺在床上不算计着今天赚了多少钱,算计着要读点书补充点知识不然明天会下岗,下岗后至少能写点书评做点文章不说养家至少能糊口。你说富人、官人们咋会读书呢?他们开会、作指示、应酬、强拆——不,指使强拆……半夜躺在床上,不敢读书,因为还没算好今天赚了多少,或者是不是得罪了谁,这个人该不该得罪,会不会有下场。明天要不要去帮助谁,帮人就是帮自己,尤其是那些地位高于自己的人。


  我说这话未免太偏激,但也还是讲出了少数人的真面目。像我这种不求甚解的人,说话就是口无遮拦。一不留神就被当成“愤青”,但我不是,我属于“给傻X织毛衣”的人。有时候看不惯一些现象,会破口大骂两句,但说到要去反抗什么,始终还是难以下决心。读了那么多书,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改良型,暴力和流血只会让大多数老百姓遭殃。静静等待,以理服人。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4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24日 读《江湖异闻录》

越平凡,越高手

《江湖异闻录》
本少爷 著
2010年3月
陕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28.00元

  《江湖异闻录》是奇幻小说最高奖银河奖一等奖作品,作者本少爷勾画出一个涵盖人鬼神各界的江湖空间,却又不同于普通的江湖,其间个人均特立独行,有着人间百态的意味。美中不足的是,空间大,人物还是集中在湘蜀两地。

  首先推荐看《剑雨》,苏照斌导演、吴宇森监制的作品。这部作品我之所以喜欢,还是因为它描绘出了江湖的本来面目。一天到晚佩剑的人不是江湖人士,比如李白;一天到晚杀人也不是江湖人士,那是“电锯惊魂”;江湖应该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朝。以往太多的武侠电影中的人物,都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从来都是讨论武功秘籍和打打杀杀,四处奔走,到景点不给门票,吃饭都是霸王餐,看到朝廷命官首先是一把剑搁在对方脖子上:“你放我走,不然我就杀了你。”哪有那么简单呢?

  《江湖异闻录》不简单,它也写出了一个建立于真实基础上的江湖。这就像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都是来自生活中的奇人怪事。人奇到了很怪,就有了惊人之举。当然,我们不会否认《蜀山剑侠传》、《鹿鼎记》和《城邦暴力团》的影响力。但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江湖里没有传统意义的侠义什么之分,没有善恶,有的只是凭着个人判断来行事。也许你认为他做错了,但他最后却修成了正果。

  这本书,好就好在你看不到正统思想和刻意的教化,作者就像是江湖百晓生一样,只知道记录,至于事情究竟该不该这样做,事情发生会有怎么样的后果,没有人会在意。我们在意的是这奇幻的文字中,有着怎么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物,他们是何因缘成为了仙魔或者是隐者。

  本少爷的《江湖异闻录》,有明清小说的味道,古色古香,文白夹杂却没有半点不适,文字很干净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写这样的小说,就一定不能让读者看到异样,要让他们身处其境,仿佛所有的事情发生起来都是顺利成章,所以这篇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逻辑性特别强。

  小说中有各种不同的人物,剑侠、剑仙、正派人物、魔教中人、边疆人物等等,虽都是独立成篇,却又互有联系。时而在下一篇文章中,又能找到上一个人物的千丝万缕联系。所以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着读,至少你得记住谁是谁。当然,这些人物很好记,因为他们的个性实在太明显了。

  实话说,我不喜欢一部武侠小说中的修行过程,往往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偶遭奇遇,然后苦心修行,最后修成正果,维持江湖规矩,惩恶扬善,恢复正常秩序,人人安居乐业,英雄抱得美人归。本少爷的这部作品,有些剑仙生来就是,有些则不同,杀了无数人之后最后居然还是修成正果。当然,还有些更是有趣,比如《荷七姑》,说是一个叫于涛的人,因为举止轻佻,被骗在荷七姑这样的武功高强的女人手下成为奴隶,最后逢着旧友才得救。得救后,娶了丑妻还依然受辱,却是有尊重女性的态度。当然,在我看来,于涛恢复了平静生活后,还依然是处在受虐状态,另外他已由害怕荷七姑变成害怕世间所有女子。这也是这本小说的可爱之处,时不时写一下这些和江湖怪人接触过的平民老百姓,也是有趣的一件事。

  “江湖”就是如此啊,有藏污纳垢,也是高士云集。身处当今时代,江湖人士早已不能打打杀杀,练武修行都是个人作为,能否得到正果,也大多与他人无关。或许有奇遇,或许平平淡淡。那都是缘分所致,也不能怪上谁。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葛生记》:说葛生和水生两个天地之灵气聚成的娃娃,遇到正邪两道来夺宝,最后葛生遇到前世父母,起了一些冲突的故事。故事之精彩在于,前世父母见到葛生,居然和邪派人物达成协议,弃水生好友水生于不顾,救到葛生,以及可以得到财宝。所以正邪也是不分,当遇到个人情意和巨大利益诱惑时,谁能舍本逐末呢?

  毫无疑问,《江湖异闻录》没有传统式的说教,却以传统式的文字开创了奇幻小说的新空间。当然,如果你喜欢情情爱爱卿卿我我,那还是不读此书的好。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月25日 读《鸟,看见我了》

我看见鸟了

《鸟,看见我了》
阿乙 著
2010年10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25.00元

  这是阿乙的新作,有十个短篇故事。阿乙的小说,一向以丝丝入扣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来直达人心。他的小说,与未出名时的余华同属黑暗系,挖掘人心恶的一面,也注重于对善的忏悔。写出了人在极端情况下的原罪意识。

  实话说,阿乙的这部短篇集我最期待,但买到手后,却有些失望。一个是腰封,借助了太多的名人;二个是内页装帧,蓝色的边让我读得稍微久一点就有些眼花,不能一气读完;三个是内容,还是不如他的第一本《灰故事》来得畅快淋漓。但首先定调的是,瑕不掩瑜,这仍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阿乙自己也说:“《鸟,看见我了》不满意,有漏洞,《灰故事》要更好。”是的,尽管“本书延续他冷峻、简洁、灰暗的写作风格”,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太注重于故事,而让人物缺乏了全面的性格塑造。这也是他在接受电子杂志《艺文志》采访时说的:“我是太爱讲故事,我甚至觉得我应该停止讲故事,而着力去写一种状态,一种时刻,一种可以解释某个人一生的时刻。”

  那这究竟是故事还是小说呢?小说和故事的区别在于小说注重全面塑造,故事单一向着情节发展。但试看全书,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文字的肌理确实塑造了小说人物。只是,这些人还不是那么足以让人印象深刻。但我们又不得不说,这就是阿乙的风格。好的文字,能直达人心,你又管它是什么体裁什么格式呢?

  阿乙的故事,是站在底层的角度出发,将原生态的生活放大,让你看到其中的各种纠葛和可能性。他并没有去写底层的老百姓有多么苦,受多少罪,但他会通过那些貌似离奇夸张的故事告诉你,人生就是无常,我们需要随时提高警惕。到最后,这故事竟由虚构变成了真相。

  谁能说虚构的就不是真相呢?做过警察的阿乙一定知道,在一个案件发生后,首先是要找到犯罪嫌疑人的。要在基于案件的种种证据链的基础上,去假设犯罪动机。那么,我们在他的故事里,首先读到的是犯罪动机,然后在一个个证据链中,去肯定或者否定这个犯罪嫌疑人。

  但这不是阿乙讲故事的初衷。为什么读一本书,就要对书中的人物进行判定呢?他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是天真浪漫还是城府深深,是无所忌惮还是口蜜腹剑?都与我们无关。人都有两面性,只有找到黑暗一面,将它晾晒到阳光之下,才能正常的活着。这从小说《两生》中可以看到:一个高考落榜者,犯下强奸罪,然后逃跑,遇到种种,最后跃上龙门,回到家乡成为贵人。他又何尝不是向善呢?

  这个世界上,并非做错事了就会有惩罚。当然,也并非做错事就一味的去逃避,躲闪。比如《鸟,看见我了》这篇故事里,那个潜藏的杀人犯一直念叨着,鸟看见我了。因为这句话泄露的天机,最终他还是被发现了。这就告诉我们,做了坏事就不要念叨,要有“酒肉穿肠过”的境界。当然,这篇文字从别的角度来说,太注重于纯熟的技巧和手法,而让故事显得有点拖沓。

  但是,阿乙并非是用故事来告诉我们纯粹的善恶论,他更多的是在炫技,故事或小说的写作技法,在他的笔下被用得游刃有余。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故事并非只有情节才能制胜。这就像是《非诚勿扰2》一样,王朔用精妙的台词告诉我们,一部好看的电影仅台词就可以达到客观的票房。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不动声色处见杀机。这是阿乙大多数文字给我的印象。他会带着读者来到一片平静的湖水旁,然后扔下一块小石头,泛起阵阵涟漪……但到最后,这涟漪变成了波涛,将人都席卷进入其中。偶然性造成了不可预知的突兀结局,但仔细分析,在每篇文字后面,都是蝴蝶效应,连锁的反应让如蝼蚁的生命交织,然后弱者的互相攻击,最后造成了伤害。

  但是在技巧之外,阿乙还有阴郁的气质。这从他每个故事中都有死亡可以看出。当然,这适用于那些重口味的读者,血腥、暴力、甚至性都在这本书里面各有体现,读第一遍,难免酣畅淋漓。读第二遍,却发现都被死亡消解了。到这时,我们才了解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新生的开始。

文|黑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4 22: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