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480|回复: 135

[讨论]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寒山依依,天放,云海飞涛君

   一、序

   我们生活在一切似乎可以命名,却一切都不能命名的,不确定因素多于可因循之规则的时代。这样的结果,如果让我们单纯的用一句话来规定或限定生命本身具有的多变性与不可测性之中时,便产生了谓之“矛盾”的二元判断心态。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易经的根本,但在两者中间如何行走,则是生活的不可测准之模糊性。

   二、命题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 “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从一句话的形态上讲,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定义这句话的扩散意义。

(一)语境分析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这句话的语境动作和语境环境学领域来分析你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具体的动作和形态分解。“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这句话的意思为:突然死亡——突然在走的状态中死亡——走了一段路以后在回头走时死亡——回头走时在心中死亡——在自己的心中死亡等。分解后它是对一个动态组合的分解,于是,语境分析放在静态切割分析中试图用逻辑关系来定义的。其结果会得到一系列看似连贯却难以解释的答案。因为,实体生活中人不能够描述自己死亡的结果,于是,很容易落入警句名言的套路。从抽象到抽象口号话解释。
   但是这句话的确很唯美,同时具有概念化功能。
   人的一组具体活动和心理状态一般情况下是被概念化、逻辑化、因果化来看待的,起码在法律实践当中,律师和法官要这样思考:因果关系。
   但是,一句话或者一组动态语句也可以在联想和灵感化的活体语言中呈现。于是可以成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反思]挣扎中得到的一种悟性。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既有美学的张力和诗歌语言的哲理性。
   这种环境下的这句话可以延伸出生命(不是创造者本人而是人类意义或自然法则意义上的生命)的本质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四面八方向自己退却,但问题是退回来之后那个状态是你原本所希望的状态呢?!还是原本的状态本身是个伪命题呢?即便是回来以后,你落座,看见原本的一切都安然无恙。但是,你所回来的是原来的居所吗?
   你回来的这组动作要是打开成一组生命状态,何尝不是人生瞬间体现的生命的价值呢。我们常说:十年如一日,真的吗?如果真的何必用十年,或那一天不就可以了吗?
   所以从诗歌得含义上,这句话是无限的命题;
   从文学的意义上这句话是存在先于本质的状态。可以回来,但是回来的只是存在的过程而不是本质呢。
   更重要的是,猝死在自己的心中是一种先验性命题,只是,话语在表达,试图实践的一种渴望。

  

(二)、哲学命题
“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在起点上再见和终点再见是截然不同的哲学命题。
  起点上再见属于过程主义道德判断;
  终点上再见属于结果主义道德判断。
  而“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是过程和结果主义混合的道德判断。
  当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来联系,它又是悲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范畴。

(三)美学命题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是唯美主义命题。退缩吗?不是。他是否定性前进或感性的伤感的命题。
  你回来,你在你的内心雕琢着自己回来,遍体鳞伤的回来。
  为什么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为了完美的假定和追求。于是否定,肯定。两难背离情况下,诗歌的语境极其唯美和感性之后,推向理性化的语言环境。

  无论是告别,还是在自己内心种死去。都是虚无倾向化的,存在先于本质的。“我们无缘无故的被抛弃到这世界”(大概是萨特的话)。哭泣,环顾四周,然后走去。但是再也回不来了。是的,回不来了。
  境遇变了
  心态变了
  回来之后,我们都不是前一秒钟的我们,而是还在不断“猝死”在自己内心中回来的我们。太好了。极致的语言中的存在状态是没有好坏的。

  与依依,天放,飞儿三君也谈寒山依依的两句话受到感悟。
  因着急交差,抽了五根万宝路,喝了一杯凉水。此刻在想:我如何猝死在自己的内心。



[原文]

请不要悲伤

文/寒山依依



在一棵树下站得久了,雨云是不是已早早地踮足而过,还是仍旧藏匿在某株香不我待的蕊里,就辨不分明了。
彼时,天空或会轰然关闭。带血的羽毛落满大地。请不要悲伤。
夜晚不断分娩白昼,又复将洁白的人世交还黑夜,引领良善的世人生死里往返。直到风沙挤满通往自己的道路。
那个被唤作远方的地方,请且遗忘。如果我说远方永远无法抵达,天空从未修筑可往的路途。请不要悲伤。
一池黄昏,是重又打开的天空的明亮胸膛。在被钟声芬芳过的篱墙下,你要作叩月画影的人。为寂寞披上霓裳。
山中尚有灯火的人家。凡鸟依然在诗经河岸鸣唱。你要继续养鹿和写诗。守夜人下山了。请不要悲伤。
叙述的深处,抱陶罐的少女爱上你爱过的村庄。下雪的夜晚她倒出星星和云朵埋进泥土点燃了时间的坡。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村子里下雨了。请不要悲伤。


  下面是原句出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a18800100tkzo.html

[ 本帖最后由 阿莱妮 于 2012-1-13 21:02 编辑 ]
发表于 2012-1-13 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把沙发坐上,再来慢慢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太明白。能不能深入浅出一点,不要那么多专业名词——而且是不下定义的名词(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哥是教哲学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创造一句话,都会把生活推进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天放 的帖子

偶尔呢,半路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豪气云天的阿莱妮;来,不管世事不管文字;嘻嘻,先养足精神再说了;呵呵呵,晚安,夜归人;扎西德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云海飞涛 的帖子

吉祥安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短点,提几个问题请教阿哥

(二)、哲学命题
“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在起点上再见和终点再见是截然不同的哲学命题。
  起点上再见属于过程主义道德判断;
  终点上再见属于结果主义道德判断。
  而“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是过程和结果主义混合的道德判断。
  当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来联系,它又是悲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范畴。
=====================================================
1、为什么(被你认定)是道德判断?
2、“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从起点或者终点,似乎也可以不关过程主义或结果主义的事。
3、当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来联系,它又是悲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范畴。-------这句话前半句是不是没说完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莱妮 于 2012-1-13 02:59 发表
偶尔呢,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的,往往成为人物,失敬。
问题明天再探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天放 的帖子

1、一切现象的判断都是人的判断和人们运用逻辑的判断,所以,道德并仅仅是善恶的标准,而是对一个问题本身的取舍就体现道德判断。起点的时候再见包含了一种观望,等待的不耐烦的心理状态。等不了,还是刚刚见面之后再见,还是擦肩而过都是特定的环境里的一种特殊情况。而普遍的现象里我如果对某一件事情的结果或者过程不耐烦,不想承担责任或者跟这个事情没有关系,那么,我必定是对结果不关心的人,于是我是个对过程不耐烦的人。
2、终点上再见,对事情的结果有了自己的判断后我才去说再见,而对过程不太在乎
3、悲观的人在起点再见;务实的人在终点再见的意思。想法混乱了。还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天放 的帖子
1、一切现象的判断都是人的判断和人们运用逻辑的判断,所以,道德并仅仅是善恶的标准,而是对一个问题本身的取舍就体现道德判断。起点的时候再见包含了一种观望,等待的不耐烦的心理状态。等不了,还是刚刚见面之后再见,还是擦肩而过都是特定的环境里的一种特殊情况。而普遍的现象里我如果对某一件事情的结果或者过程不耐烦,不想承担责任或者跟这个事情没有关系,那么,我必定是对结果不关心的人,于是我是个对过程不耐烦的人。
2、终点上再见,对事情的结果有了自己的判断后我才去说再见,而对过程不太在乎
3、悲观的人在起点再见;务实的人在终点再见的意思。想法混乱了。还见谅
=========================================
1、如果按你思路,这里的道德判断换成价值判断似乎更合适些。
2、“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这个命题,按我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釜底抽薪式的,无待于过程或者结果。用佛教的空观来解释更便捷。
3、从逻辑学的分类标准角度看,悲观对应的应该是乐观、达观等等,标准才是一致的。而务实和务虚相对,也属同一标准。既然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讲起点和终点的问题,还是以标准同一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1、如果按你思路,这里的道德判断换成价值判断似乎更合适些。
2、“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这个命题,按我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釜底抽薪式的,无待于过程或者结果。用佛教的空观来解释更便捷。
3、从逻辑学的分类标准角度看,悲观对应的应该是乐观、达观等等,标准才是一致的。而务实和务虚相对,也属同一标准。既然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讲起点和终点的问题,还是以标准同一为好。
——————————————
1、价值判断比较利己化,破坏了依依的命题,所以,用了哲学的道德判断这个大概念。但是天放君的意思对的
2、觉得跟轮回有差别。用佛教的“相”比较好,“相空”是另一个层次的命题呢
3、悲观与乐观或达观都是一对对的概念。但在使用上没必要一定要对应的。个人觉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和价值本身就是相通的事物,“对一个问题本身的取舍就体现道德判断”这没错的。道德无非就是善与恶的判断,亲己为善,异己的为恶,这是人性的起点,以后才有移情的思辨,即在社会学中追溯带有普遍意义的伦理范式。“语境分析放在静态切割分析中试图用逻辑关系来定义的。其结果会得到一系列看似连贯却难以解释的答案。”这话有意思,当然也是逻辑实证主义者的末句(维特根斯坦),所以我也没看到实际的语境。“存在先于本质”,老实说我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比“存在”更本质。“无”并没有让人学停止,“无”本身就在人学中反题了它自己。“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实际在文本具体的语境中,是无限对有限的逼迫,是理想与现实的互为反思,是永恒和幻灭的纠结,佐证了“存在的存在”。有意义的是,她说“请不要悲伤”,倒又是从见证中(即所谓的过程主义),获得“存在”对其写作精神的拯救。呵呵,人就是奇怪,她一边用辩证的运动,反题哲学绝对的静止价值(逻格斯),一边又要通过绝对静态的理念来获得世界的蔽护。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诗人思想怪圈,即使是亚里士多德和爱因斯坦,同样对绝对(二元对立)和相对(辩证)难以取舍。而前者在17世纪以前,广泛地统治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模型,即使到了广义的相对论,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同样抱以深刻的怀疑。因为这其实是知识的可能的问题,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撰写他百科全书的科学后归依神学,而爱因斯坦在晚年则深刻地抱持着哲学的宿命论。从目前看,量子力学只不过是认知在观察手段不济用后,于思辨那里兜了一大圈,企图通过对运动的思辨,来确定所要观察的对象粒子。这不就等于他们在反题自己的学说了吗?所以啊,神学和牛顿的以太,放在哲学的情感中,都是可以被原谅的。因为人从来就没有解决哲学绝对静止和运动的互为矛盾,这场宏观的辩论早就在老子和孔子间展开,早就在色诺芬尼、阿德门农和赫拉克利特之间展开。它于诗人人生价值感的沉思,同样产生巨大的牵引和疑问,并被世界抛弃于此。人的幸福感莫过于创造和栖宿,萨特于海得格尔并无什么独到的见解,除了想像机制一元性的幻想,他不过是更深地继承了海氏的泥泽。无论从栖息和创造,存在主义实际都没有参与解决,因为它并不高扬二者互为悖论性的相生。所以存在主义到了后期才沟通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即个体和世界的关系)。就这点老马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人学依然是世界哲学的巅峰,统筹了理性和情感,科学和审美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主义是对老马社会人的反动,它对原始的青睐并不预示一个光照的未来。它是历史的倒车、解构的先锋,以牧歌的名义铸造绝对的永劫。诗人并不是栖息于栖息,而是栖息于创造。

[ 本帖最后由 石侃 于 2012-1-13 17: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 “生命就像是一场告别,从起点对一切说再见”。从一句话的形态上讲,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定义这句话的扩散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18 0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