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2),我另起一行,和文字、诗意继续热恋下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一首诗,理解一首诗,倾听一首诗。是读者接受语言和内容,感受气息与韵律,理解作者的旨意和境界的唯一途径。唯有逐字逐句的潜心阅读,才能打开语言之光,找到两者之间契合或分歧的按钮与钥匙。诗歌文本的存在,有时摆脱了作者,有时牵连着作者。那些启示并召唤了人们的诗,才能完成两者之间的共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倾听的阶段,不仅仅是阅读和理解。就像一个欣喜与忠实的听众,跟随一首诗的旋律与语言电码,感受它们的暗示,有时这些感受指向超验与神秘,不立文字,又并非虚幻。诗人的创作,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抽象思维全息具化的“语言化”过程。是从个体的直觉、神性思维上升到历史文化性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读者的接受过程,则是一个消化语言、由彼及己的“反语言化”过程。读者会从文本中的历史性、文化性的语言,层层剖析,返还到自我个体性的直觉,或某种神秘性的体悟:渐悟或顿悟中。任何阅读欣赏,第一步面对的就是语言,这是绕不过的关键要素。精彩的语言是阅读之纽带。但一首好诗同样要求一个好读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者接受和理解一首诗的过程,并非是一张稿纸的简单接纳,也就是并非空白被动的容纳者。而是以意识中先前存在的某种观念、经历等为基础,参与理解并诠释、顿悟的全过程。这种先见包涵读者本身的修养,文化积淀、诗学理念、审美趋向、生活履历等,这些会直接影响作者的阅读和理解,接纳或拒绝一首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外之意、韵外之音的诗,是诗意和诗境产生的一种多义之途径与技法。一般来说,真正的好诗,大多具有这般特质。就如同橄榄之味,唯有不停地咀嚼,才能感受千般滋味,在舌尖弥漫、辨识的感受。产生这般特质的技法很多,不仅仅是传统的象征、比喻、起兴、通感、铺排等能达到这般效果,即便直白的口语也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大巧如拙,来形容白描和口语的技法,或是恰当的。这也是口语入诗的基础。但恰恰是最简单的白描和最日常的口语,却是最难入诗的一种技法。某种意义上,直白就容易陷入面对面的简单干脆,美丑黑白一清二楚。很容易就丧失了诗意,如一杯白开水。最后我们只能看这杯白开水是谁倒入杯中,普通人还是大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造成了诗坛的一种怪象。那就是投机取巧和矫枉过正。投机取巧之徒,是语言不过关,才情和想象力缺失,他只有口语表达的能力,却无大巧如拙的境界。而矫枉过正之人则抱着传统的技法,口诛笔伐,否定了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其实口语入诗,古来有之。白描大师更有李煜、白居易等。任何技法都可造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排斥明朗、单纯、轻松、直白的口语,但我讨厌不厌其烦、单一的重复者,并且将一种技法无限拔高,寻找理论依据的投机取巧之徒。象征和比喻等技法,是许多好诗产生的基础。拼贴、用典、悖论、去个人化等,是诗歌发展途中,不断出现被重视的多种技法呈现。对于一个诗人而言需要不断地运用,蜕变和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作者在写作中,并没有刻意去想到运用某种技法。这里日常的语言和技法练习及作者的学养储备、生活经历就变成尤为重要。就如同学武之人,他的武功招式和内功心法,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本人的聪慧。正因为作者日常的练习具备了好手艺,胸有成竹。一旦进入一首诗的创作之时,他所需要的只是妙悟与成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出来了,整个屋子都浸泡在阳光里。尼采说:一切语言都是修辞。修辞艺术纷呈的诗坛,百家争鸣的诗人脸谱,才是真正的百花园地。尽管这百花园地,也如一部电影的主角、配角、跑龙套和背景等组成。但每一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于一个诗人来说,你若没有终其一生的探索精神,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是可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思连体,也就暗示着诗歌与哲学的关联性。诗,作为语言的最高艺术,一门古老的手艺活,也就要求一个诗人,终其一生的与语言为友为敌,敌友互动,征服并妥协。诗人为人做人,诗歌才有情有道。诗和人,是一体的灵肉之花、诗思之果。由此,我们才会有圣徒的精神、真理的探求、知性的人生与艺术的奉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所追求的“道”,不是教条的口号,不是干巴的说教,不是想当然的“指鹿为马”与“越俎代庖”的发声,而是将自我的精神,天地之心,审美理念,和纷呈的修辞语言、诗歌的结构韵律等紧密联系起来,鲜活具化的“道成肉身”的全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和思想病房里的诗人,一大把啊。即然要突破语言的局限,打破一种重复,解构一种现象。这病人里,就必然包含着许多走在语言、结构、内容等改革前列的优秀诗人。要甄别他们,唯有时间和文本。每一种探索,都必然是双刃剑。你需要釜底抽薪的勇气,更需要自我审视和向外环视的批判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做自己的人,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成全。你要成全自己成为自己,就要首先知道自己,懂得自己今生到底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明心见性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一日之事,一日之思。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个清晨,我端坐在一间明亮的屋子里,满身阳光,跟一个失散多年的我推心置腹地手谈,练习哑语或旗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正在滴答、嘀嗒的消逝……而那些滴落的语言,却在(人性和人心的)稿纸上,永恒显像。显像的诗,它替一些生命,留下了滴答的声响、嘀嗒的痕迹。它将历史和人文的某一瞬间,永久地存留下来,留给后人翻看与倾听。我们既是客居人世的生者,却因语言的驱使,天赋的使命,而同时拥有一颗逝者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9 03: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