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八月秋水

题老妪背柴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2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2-12 11:23 发表



根据论坛规定,有斑竹反对推荐,是需要讨论的。这只是规定而已,不涉及其它。确实,有很多诗歌并不很出色,但大家喜欢,因此有的精华只是一种认同,而不是艺术标准(我个人这么看)

嗯,明白了,而且赞同你说的--精华只是一种认同,而不是艺术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人家发生不幸,你卻来好奇凑热闹参观,不管什么理由,仔细想想都是不应该鼓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人要和我辩呀,呵呵,那我去忙了,也该去吃个饭了
总之,正统的比喻,一般都会把沧桑 贫穷 凄凉这样的不幸比喻成针刺啦,伤痛啦,苦瓜啦(我开玩笑的)等等,而不该是风景就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世纪 于 2012-12-12 11:31 发表

事情要分开说
对于你操作精华,我个人不认为有何不当
对于作品,欢迎和我来场辩论交流

不要以为一个沦字就能把轻忽的态度消除了掩饰了,风景一词用错了就是用错了,沦为风景就是给人言语口气不庄重,因为那没 ...


1、谁说风景只能用在表达可欣赏、供娱乐的地方?风景是中性的,只要带上人的情感色彩,它就可以传达娱乐的或沉重的情感。
2、对于这幅图,我想诗人并不是从“值得观赏的”角度进行创作的。诗人的立意,已经明白无误的传递给我们了。
3、你的比方并不恰当。诗人没有把自己当成围观者,也不是没有悲悯的情怀。诗人在切身的感受老婆婆的生存现状以及自身所透露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而已。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捆柴是轻的
一座山是重的
一捆柴加上一座山
相当一根竹杖的高度
一个老妪的负重



这首诗歌的瑕疵在第一节里。轻的、重的有作者的主观含义存在。结尾部分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2-12 14:53 发表
一捆柴是轻的
一座山是重的
一捆柴加上一座山
相当一根竹杖的高度
一个老妪的负重



这首诗歌的瑕疵在第一节里。轻的、重的有作者的主观含义存在。结尾部分不错。


我不同意你这个看法。请阳光再认真斟酌斟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想:一捆柴如果是轻的,对于老奶奶来说,很不合理,而对作者来说是合理的。我们从本体上来研究,老奶奶不会觉得这捆柴是轻的,她或许会觉得那山是轻的,而柴很重。所以文本上说的通,而作品上却会发生阅读的歧义。当然,这与不同的阅读者有关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2-12 15:10 发表
我在想:一捆柴如果是轻的,对于老奶奶来说,很不合理,而对作者来说是合理的。我们从本体上来研究,老奶奶不会觉得这捆柴是轻的,她或许会觉得那山是轻的,而柴很重。所以文本上说的通,而作品上却会发生阅读的歧义 ...


我以为,也不必苛求作者,总之还是瑕不掩玉的吧。但愿我能就此打住不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抱 于 2012-12-12 15:33 发表


我以为,也不必苛求作者,总之还是瑕不掩玉的吧。但愿我能就此打住不说了


恩,云抱,我们不苛求作者,或者说我们在苛求作品更加完满,对作品的批评不是对作者的。有些作品真的就差一点点就让人惊诧起来,这也许是再创作的过程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事情,我想,有的时候,这样真的很不公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12-12 15:38 发表


恩,云抱,我们不苛求作者,或者说我们在苛求作品更加完满,对作品的批评不是对作者的。有些作品真的就差一点点就让人惊诧起来,这也许是再创作的过程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事情,我想,有的时候,这样真的很不公平。



的确如你所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云抱 于 2012-12-12 14:47 发表


1、谁说风景只能用在表达可欣赏、供娱乐的地方?风景是中性的,只要带上人的情感色彩,它就可以传达娱乐的或沉重的情感。
2、对于这幅图,我想诗人并不是从“值得观赏的”角度进行创作的。诗人的立意,已经明白无误的传递给我们了。
3、你的比方并不恰当。诗人没有把自己当成围观者,也不是没有悲悯的情怀。诗人在切身的感受老婆婆的生存现状以及自身所透露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而已。仅此而已。

1 老大,你嘛帮帮忙,字典里风景的解释是(1)风光景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问问两公子平日的学业,看看江上的风景。」(2)风采。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故能令义士宗其风景,州闾归其清流。」
你要反驳也麻烦你翻一下书吧,像我这样找些典籍来证明嘛,空口说白话,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哪天有人写一首诗是女人放屁,你是不是要说那屁是香的,因为屁这个字也是中性的,屁不分公的母的,只要带上人的情感色彩,情人眼里出香屁....

2 诗人立意是对的,诗人错别字就不是错别字了,诗人立意是对的,诗人就不会用错词了,我立意是好的,我如果不小心用错词说你是XX,也没关系是不是

3 对牛弹琴,呵呵

[ 本帖最后由 白世纪 于 2012-12-12 18: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觉得这首诗很好.为什么一定要讲什么技法.还有瑕.人还没个完人呢,难道非得要没有一丝微瑕的诗歌?一首诗能观注现实(现在很多写文字的很难做了了),并且是关注下层百姓的诗歌.我觉得很好,像云抱老师说的那样,诗歌也需要方向.中国诗歌越来越下,越写越边缘,也是有原因的.当大家都去跟风,还有多少人在写诗歌,像白居易.现在的诗人写的诗歌也只围在诗人之间,很多人看不懂,或是麻木不愿花时间来阅读.总是有些原因造成的.
  就诗歌而言,我觉得也不差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就诗歌而言.也要看不同的出身(背景,经历,习性).好比一个穷人与穷人说穷,彼此能明白.如果一个穷人与富人说肚子饿,那等于没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辩一下吧,就各写一个评。。。这样点说貌似不能代表观点的。。。

另:关于阳光光说的那四句不妥,偶觉得还是妥的,站在作者的立场,那根竹子仿佛是老人家的全部支撑。。。生活底层的人们对风景的感受和喝着咖啡说风景的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对底层人们的关爱、悲悯和责任感应是人类道义的必须吧。。。




[ 本帖最后由 晓钟 于 2012-12-12 21: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12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2-12-12 18:55 发表
以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觉得这首诗很好.为什么一定要讲什么技法.还有瑕.人还没个完人呢,难道非得要没有一丝微瑕的诗歌?一首诗能观注现实(现在很多写文字的很难做了了),并且是关注下层百姓的诗歌.我觉得很好,像 ...

你说的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酒肉并不是臭的,冻死的也不是骨头,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苛求作者准确地说“朱门就肉香,路有冻死人”了。楼上的反对意见只是代表一种诗歌的姿态,支持的意见也是一种姿态,代表着不同的诗歌方向。就像一个一个坐在葡萄架下用金杯喝红酒的认为一个农民用手捧水喝的习惯很不恰当一样,不可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去衡量的。。。如此吧。。。在内心需要坚持你自己,而在技术上需要多方面借鉴,就可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7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