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落幕

(增加小树苗;五里路;情二郎,阳光大叔的诗歌)有空,读读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课本

这一组标题前都加了小字,莫000说小字是这一组的灵魂。个人深以为然,小,自然让读者产生弱小;怜爱;同情等等温情的情感。假设一下,如果标题只是课本,可以说只是一个词汇。不带任何情感色彩,而小字却让这个标题活了过来。最重要的是小字,串联起所有的标题,也把这一组串成一个整体。

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后
冬天就再也没有那么冷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一篇课文里的,这里知道诗人写的故事是自己什么时段的。都说孩子只有童年时最恋父母,这里就从童年开始。为什么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后,冬天就再也没有那么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死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是善良的诗人,不希望再有人冻死饿死的美好愿望。从这里再次看出诗人幸福美好的童年,冬天就再也没有那么冷了,是因为我有妈妈疼有妈妈爱。也许还有另一则意思吧,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唤醒社会人性的一面吧,不然冬天怎么可能不冷呢(现在世界上仍有许多人饿死)?


开春时,我们都忘记了悲伤
坐在小土坡上背课文
一直背到夏天
小蝌蚪还是没有找到妈妈

  开春了,开学了。我们忘记了悲伤,这里的悲伤应不是上面的卖火柴的小女。没有冬天不冷所以没有伤,可能是别的吧。开春到夏天,说明过了一个学期。小蝌蚪还是没有找到妈妈,小蝌蚪找妈妈,它年年天天在课本里找,对小孩子来说这有多么残忍与值得同情。

天空中没有多余的灰尘
小课桌大板凳,七个小矮人
静静的把脸贴向书本
我们没有影子,我们孤单瘦弱

  孩子的眼睛是最明亮的,所以天空在他们眼睛里。没有多余的灰尘。/小课桌大板凳,七个小矮人/这样的话语,仿佛就是孩子说出来的.既新鲜而简洁却充满童趣与真实感,更能与读者引起共鸣,更能走进读者的心里.把脸贴在书本上,喜欢白雪公主的诗人,也许也想做个小矮人保护公主呢.在书中(我们没有影子),也孤单瘦弱.
  个人感觉最后一句有问题.明明说七个小矮人,说明自己有看书的快乐,也有小矮人做玩伴.下面却说我们孤单瘦弱."我们"至少也是有俩个人的,那还怎么孤单.感觉有点矛盾。

秋天,我们立在斜阳下
象矮小的向日葵,注视远远的大雁
想一想,雁毛信是不是
传送的更快更远

  秋天。从开春到夏天,再到秋天,是按时间季节顺序在写。也暗示诗人在长大。
  又出现“我们”?站在立在斜阳下,/象矮小的向日葵,注视远远的大雁/向日葵是随着太阳而转动的,说明我希望向往阳光。向往美好。而注视远处的大雁,又希望能展翅高飞,去远方。这说出每个孩子的心声:长大,去远方。突然想起雁毛信能不能传送的更快更远。雁毛信是指鸡毛信吗?雁毛信我在网上找了下,不知道指那种信件,有什么特殊性。
  虽然不知道雁毛信是什么东西,但我知道大雁。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大型候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从这里不难看出这一节是有所提升的。
  按时间看的话是四季顺序的,而按故事的线索来讲是分——总来写的。
                                          13。9。28 16:28初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6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并问好几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之书:十七年蝉

一颗耐心的种子
坐在地壳深处,坐在黑暗中心

她不撕扯那弹力无限的黑暗
她十指积蓄的血返回内心
她的额头隐在黑暗之中
隐去所有光芒
不歌唱,不诉说
也不炫耀华丽的衣裳

她静坐在自己的最深处
黑暗遮蔽也保护了她
她重新孕育自己
她吃所有光的传说

十七年后,她轻轻掀开地壳
太阳拐了一个大弯
终于来到她的面前


  早在这首诗歌刚出来时,我就阅读过。本来是想写个读后感,后来因为忙就不了了之。现在有幸看到诗友对这首诗的解析,进行了下对比。
  对于原解析我觉得要说明的是有两点。
  1。十七年蝉前面的十七年,不是对蝉耐心的限定。而是十七年蝉本身就是一种蝉,十七年生活在黑暗的土地里,只有一个月可以活在阳光里。我是在动物世界里看到这种动物的。记得有人说诗人,在森山老林中从事昆虫拍摄,时间长达十几年,丛林中的拍摄自然危险;压抑;艰辛。也许是一个巧合,好比《 枫桥夜泊 》落榜的张继,在江面上听到夜半钟声到客船。从而写就了不朽的诗篇。也许诗人也是如此吧。无意中在丛林中碰到它,仿佛遇到知音般。于是有了这喷发的诗情。
  继续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7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来加一桶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3-9-27 23:20 发表
进来加一桶油

进来加一桶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7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显 于 2013-9-27 23:20 发表
进来加一桶油

一桶油能用好久的,谢谢显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兰兰 于 2013-9-27 23:29 发表

进来加一桶油

你也来一桶,一桶又一桶,日子不用愁了谢谢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3-9-27 23:42 发表
认真的人!

好久不见,问好无剑。好久不见你的新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8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3-9-27 23:50 发表

好久不见,问好无剑。好久不见你的新作了

最近有写。马甲发的。你不认得哈。。。大部分没发在诗歌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3-9-28 00:22 发表

最近有写。马甲发的。你不认得哈。。。大部分没发在诗歌报。

大家都喜欢马甲发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病痛

我经常想起一场雪
天空灰灰的,云彩聚了又散
像个病人。雪把大地扯得很白
像一张旧病历

  可以把第一句中的“我”动去掉,效果是一样的。
雪指病痛。我经常想起小时候的一场,天空灰灰的,云彩聚了又散像个病人。这里写自然风景,借以抒情。雪落下来,大地也仿佛成为了一张旧病历。这句写的很精彩,很形象。雪是病痛,落在大地上,这时的大地是一页放大的病历,记录着病情。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的病是比较重的。旧字用的很准,与上面的经常想起对映。

所有的住宿生都成了结巴
母亲走了二十里
送来一件棉衣,回到家
她感冒了

  因为病了,所以更渴望外面的世界。于是第一节写的是窗外的风暴,第二节自然过渡到室内(病人是不太可能在下雪的屋外的)。看看他是怎么写的:所有的住宿生都成了结巴。室友怎么都成了结巴?我想只有一种解释吧,病情是严重的,使的脑子都有点不清醒了,室友说的话听起来是断断续续的。所以所有人成结巴。这样写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读者思考后进入诗歌的内核。从外面到室内,再现从近(室内)及远,自然引出母亲送棉衣。因为情况严重,/母亲走了二十里/送来一件棉衣,回到家/她感冒了/从此处不难看出,写这首诗,不是写病痛.而是写母亲的爱.对比母亲的大爱之下,病痛又算的了什么.病痛前加个小字就能理解了.

有时,我在很远的地方给她打电话
一提到关节炎,就头疼

  现在中国是处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几乎能动的都在外挣钱.在外的儿女只能在遥远的他乡,想念父母.有时想过母亲的关节炎,就头疼.我的母亲也是有关节炎,天气一有所变化,就疼痛难耐.这种病在治疗方面又麻烦,效果甚微.所以一提起母亲的关节炎,就头疼.

  在这一组中呆瓜式的叙事与塑人,都是有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3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回来读读鱼过江湖的诗歌。因为喜欢这类诗歌,诗歌分类不仅可以从诗歌的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来分的或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我觉得还可以按照情趣来分类,比如这回要读的鱼过江湖式;呆瓜式;阿暖式;发呆式,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相似的写作气息。我总在想李白与杜甫,俩人齐名。但为什么都说成“李杜”而不是“杜李”。从出名与出生的时间上看都是杜甫在前面的,我猜(纯属于猜想)想是不是他们的诗风的原因。他的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百度来的)。而杜甫的诗与李白功效是差不多的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不同的是俩人所处的唐朝时间是有所不同的,杜甫主要处在仕途不顺战乱流离,生活困苦。而李白虽然仕途不顺,但还能千金撒尽还复来。从而李白成为了浪漫主义诗人,而杜甫却是现实主义诗人。好像说的多了。我只是想通过对比,猜测出读者更容易接受美好的,在心里不自觉的抗拒残酷的现实。所以有了“李杜”。
  回到原话题。为什么说喜欢呆瓜式;阿暖式;发呆式的诗歌。因为它的亲切;温情;瓜式的调侃,更能治疗我们心底的某种伤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30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啊,这么细致地通读了,呆瓜会感动shi的。
当然还有一些地方,感觉不是很准确,这应该源于对诗人最本质的情感把握。
比如“小”字,虽然落幕兄也赞同我的“整组灵魂”之说,但“灵魂”所指绝不仅限于“使读者产生弱小;怜爱;同情等等温情的情感”,更多的应该来自于呆瓜对亲人的爱、对故乡所有事物(无论快乐、病痛,还是渐远的记忆中的一切)深入骨髓的眷恋,在这一切深爱着的人和事物面前,他如此的“小”,小到需要他匍匐在故乡的怀抱里,记录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日出、每一片云、每一朵花、每一根草。。。
借用他的一句话:当你丧失了爱的能力,你就不配做诗人,甚至做人。(大概是这意思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30 08: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