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4-15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对南京女诗人古筝诗歌的批评》的批评 文/风间苍月
发文之前,先简单说两句.风筝是个小人物,或者是个圈外人.至少在某些圈子里并没有位置可坐的.对古筝我也只是混在网上时,在多处看到过名字.说来惭愧,风筝并没有细读过此君任何一首诗.心灵荷塘这个名字,风筝更只在此处第一次见,是不是马甲或者在别处出不出名,风筝也没半点线索.所以此次掺和进来,也还望大家不觉得本人是信口胡说才好.
看过本坛关于此事的大部分回帖,总有些话,不吐不快似的.就这样临屏想到哪打到哪吧.也因本坛对于陌生人新手上路,一直有让人觉得可有可无的感觉.因此风筝本帖不作回复,单独成主题另发.
新诗百年,流派众多,标准众多.有一点可以肯定,到现在为止,应当还没形成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百花园里生长着各种植物,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朵.没有哪一朵花可以说,只有自己是正宗的花,别的花都只是叶子的变种.
心灵荷塘朋友(以下简称荷塘)在批评的开始,先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定义,然后以此展开,用自己的定义作标准,往别人的诗里套.所以从一开始,也就表明了这场争论只能是一家之言,片面之处太多.荷塘提到的那本"拙作"(<中国现代诗批判>),风筝在圈外圈内,并没听多少人提及,想来权威性并不如作者本人想象的那么大.所以风筝也来斗胆胡言乱语几句,大约还并不算轻慢了.
下面先看荷塘朋友主题帖的观点:
1、诗歌没有音乐性,不懂得以声音美学规律创设的诗歌的音乐性来推动诗歌的意象,形成诗歌或婉约,或豪放的气势,因此,令诗读来没有节奏感,不能朗朗上口,更不能加强诗歌的抒情性。
(老兄以音乐性开头,让风筝惊奇不已.然后想问一下,你是不是电视看多了?那些官方的诗朗诵或者晚会解说词及滥大街的流行歌词可能才是你心目中最好的诗吧?再或者民间说唱和顺口溜也是荷塘兄眼里的极品吧?风筝很怀疑老兄对新诗的认知是不是仍然停留在文革时期那种标语口号的年代.那些东西倒是有音乐,也满豪放的.诗注重的是内涵,而不是浮在表面上所谓气势.没有内涵禁不起品味,所有的形式也只能是虚张声势.
所谓的音乐性,就算在传统诗歌中最可歌唱的宋词里,也没完全统一的.柳永周美成姜白石的音乐性公认比苏辛等人高出许多,至于词学成就,无需风筝在这里重复了.
不得不以彼之道还彼之家,拿古诗来对新诗说事,这让风筝很觉无奈.也是我一向反对的.现代人一提诗歌,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古诗或者现代歌词的概念,并且把那些东西当成新诗的批判标准.这很让人郁闷,风筝建议有些人补足了功课再作评说.)
2、没有以适当的具象意象表达适当的意义。中国古诗词的传统中,一般均以适当的具象意象来表达正当的意义的,如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中以“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具象意象来表达人类“消极情绪”这样的意义。然而,可悲是的,我们在古筝的诗歌中,发现其诗作在意象的运用上,出现了乱用的现象,具象意象通常是没有具体可指向的意义的。
(荷塘兄这里提到了具体意象,这个词仍然是含糊不清的.诗之所以是诗,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写什么都不能太具体,不能把什么话都说出来,不懂留白不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不然大家都写散文好了.拿荷塘兄的例子来说吧:枯藤老树昏鸦是具体的吗?为什么古筝的河水果林什么的就不是具体了呢?是不是因为古筝的形容词少了点,反应到老兄眼里就不具体了?这些具体不具体,是不是的老兄批判时临时想让它具体它就可以具体,想让它不具体它也就不具体了,全由你心情来定义?再者,拿元曲来说新诗,你不觉得好玩吗?你会不会因为清朝男人全留小辫子而把现代不留辫子的男人都当成反传统或者不伦不类打扮难看呢?)
3、意象的组合比较零乱。无论诗歌长短,一首诗一般都要讲求严密的逻辑性的,然而由于古筝的诗歌没有以抽象意象中的“意旨”来统率全诗,因此,诗歌总体结构是十分松散的,没有中心思想,或思想模糊的。
(荷塘兄这里提到了"音旨"以及"抽象意象"等等词汇,很遗憾你没说清楚想干什么.你的语言同样显得零乱和松散,近似于想起什么说什么的阶段.从这一点来说,你的批判和你眼中的古筝的诗倒满相似的.只不过你的逻辑性更加让人一看就觉出了不严谨和零乱.)
总的来说,荷塘兄的主题帖没抛出太过重量级的东西,大都含糊地似似而非地说事.有个词叫抛砖引玉.老兄的砖能引来后面那么多的玉,大约也只能用古筝在青荷或者在网络诗界名声太大来解释.所以只要砖的指向是她,总不会不听响的.下面继续来荷塘兄后面跟帖里的观点:
凡诗之高下逃不出朱光潜先生提倡的“诗贵在意象显,而意义贵隐和深”的美学标准。如以诗来表达“儿子远游,母亲送别”这一场景之下的亲情。
1、口语诗的表达会是这样的:
宝贝儿子
我真的很爱你
你这次出远门
我会很想你的
因此你要快点回来呀
口语诗的语言和意象是浅显的,但在表达“亲情”这一个意义过程中却过于直白的,欠缺含蓄。
2、看看古诗是如何表达的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诗人选择的是“母子为远游送别前缝衣”这一组总意象,在转句中“密密缝”这一动作意象,就是声音美学规律中的“叠字”创设的音乐性来推动文字“密密缝”所呈现的动作意象的。再以“密密缝”这一动作意象呈现“盼子早归”这一爱子之情。整首诗,文字上并无直接表露爱子之情,而意象却含蓄地体现了爱子之亲情,这是诗意义的“隐和深”的重要体现。此外,语言更是浅显的。
(荷塘兄第四楼的跟帖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感觉.风筝从中大致得到两个印象:
一.所谓口语诗的部分是荷塘兄顺口胡绉出来的,并且你胡绉的水平太一般般,离新诗差之太远.你临屏瞎打中的浅显并不代表现代诗的浅显,只代表你自己的浅.
二.再次拿古诗和新诗比较,风筝也再次想起了关公战秦琼的故事.真忍不住想笑出声来.可惜咱们这里是在讨论诗,而不是在说相声.
风筝补充一些自己对古诗的观点吧,一家之言,仅供讨论:
说起古诗,自然要从<诗经>说起,<诗经>是公认的古诗瑰宝公认的经典.那么风筝问一下大家,汉魏六朝民歌以及唐诗为什么不再是诗经里的那种形式了?为什么唐人诗歌很少再四个字一句而要整什么五言七言的?我们可以用诗经的例子来说唐诗不好吗?对唐人来说,诗经同样是古诗,那么唐诗算不算反他们当时的传统?
再继续向下推,唐诗也几乎被公认为古诗之极,宋人却并不沿着唐诗这条路发扬光大,而另选了方向.宋以词名,宋词同样流芳千古.那么宋词对唐诗又算不算反叛?
同样的道理,元曲也是对宋词的反叛,虽有些曲牌和词牌用了相同的名字,内在的变化却已经很大...
上面的例子,风筝得出结论:诗永远是写在当下的,诗的风格以及形式,永远和当下的语境环境密不可分.唐诗之后,写古诗者再无超出其右.宋词之后,再填词的人也只能远远地仰视峰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自己的东西自己的风采.至于现代人强要写那些古体,则不是俗若"老干体",就是穿牛仔裤T恤,却偏偏象唱戏一样忸捏作态,走着台步.让人觉得可笑可怜.
风筝也说一下关于古诗的浅或深.这里其实有个误区,古诗的好读好懂,是因为咱们看到的名篇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光的流涤,其间有无数人解释或讨论过.其间含义早成文学常识了,而且大家也是从识字时就开始接触这些背诵这些.久而久之,自然得出好懂以及字浅意深或者隐或深等等印象.就象中国人觉得外语难学,欧美人却公认中文才是最难学难懂的.但中国人在中国环境,中文无疑最好学.客观环境使然.
新诗才百年,而且传统观点中,对新诗一向是抵触的,从我们直到现在的语文教育都可以作证.新诗在不公正的待遇中成长,并且常受些白眼,也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再次呼吁并且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批判新诗请不要再关公战秦琼,这很不着调)
[ 本帖最后由 古筝 于 2007-4-15 13:5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