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9-22 03:36
|
显示全部楼层
================================================================================
说的好!挂起来,大家继续讨论。
另:请同志们注意了,这不是争,也不是吵。没有理论知道的诗歌是形而下的诗歌,各自为战的结果必然是一盘散沙,成不了什么气候的。。。诗歌需要反思,需要前进。而一味模仿或者自怨自艾等同于无病呻吟。请大家谅解我的说法,因为自汪国真以来,诗坛转移到网络,而在网络这个人人都能发表作品的地方,诗歌开始退化,民间的不等于民族的,很多的思维极端混乱。诗歌报既然要担纲华语诗歌原创基地的大旗,不是靠数量的虎皮做的到的。必须形成具有时代性的代表思想,才能引领新诗走向广阔的天地,留给世人一些可以传诵(不是流行而是流传)的作品。
转网易北社秋来和尚帖:
无论是原帖还是回帖的讨论都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以往中国诗歌很糟糕很革命的理论巢穴里去探讨诗歌。
提几个问题:
一、朦胧诗的定义是什么,提出这个概念的说法是否正确?这个定义去解释顾城是否合适?
二、艾青等人诗歌存在历史价值,但他的诗歌地位是在当时的诗歌理论下获取的,到现在我们还这么看吗?
三、旧有的理论哪些是应该保持的,哪些是根本不能再作为诗歌评论的依据的,我们清楚吗?在没有共同依据平台的情况下,你说的话也许对自己是站住脚的,对别人适用吗?
所以和尚觉得,如今是需要拿出一些大家认同的原则才能讨论诗歌。或者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拿出几套理论来:你传统的拿出你传统的理论来讨论传统,在这个模式下我们认可或否认你传统的东西;你口语的拿出你口语的理论来,在这个理论下去认可或否认你的口语。这个办法下是井水与河水关系,你别吹你的最现代最有前途的诗歌,您也别认为象艾青的那几手东西是正宗。
网络时代也是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各取所需,不需要你定一个方向给人民大众,这样才是生态的环境,只要不违法,任何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不要否定权威,不要相信权威,关键的问题是,经常想想你自己需要什么。
再讲一个故事,人类都是起源于非洲(或者有别的理论说是另外的地方),那时候没有白人 、黑人、黄种人等区别,大家在一起选美很容易,那时候也许是选嘴巴大的为最美。到了唐朝,一个黄种人,一个黑人、一个白人聚在一块选美,我们不用想也知道结果是什么,没有冠军,而且在互相嘲笑对方的眼光怎么如此怪异。时间咣当来到今天,环球小姐选美大赛,尽管裁判是白人居多,黄种人也有可能获得冠军或者亚军,我们黄种人在电视旁观者或许正赞美一个白人女孩。
转网易北社《诗人的灵感》版主丑鸟帖:
对于诗的理论,一直是排斥的。一早花了工夫读了,于我是比较难得的,因为网络的虚无,因为现实的忙碌,因为我本身就不是一个诗人。
一直以来写自己的喜怒,也读别人的悲喜,喜欢的多读几遍,回个帖子,而已。
一直都认为诗是极端个人化的艺术,是高度浓缩的个体对现实的提炼。特别是在网络上,大家摒弃了功利,只为爱好而猩猩相惜。所以,对于各种诗我都能包容。至于风格,至于技巧,不过都是某种工具,如伞可避雨,如车以代步。
而谈及各种流派,对我都很陌生。在我的判断里只有喜欢或不喜欢,无论是诗还是诗人。
所以,对于这样的讨论我常常选择沉默。
晓钟跟帖:
朦胧诗的发源应该是从李金发开始的,后来只是因为有了适宜的土壤,才在80年代开花结果。朦胧诗的定义应该是:通过意象对诗本体的包裹和内部的节奏来表述一些无法直面表述的“点”,从而引发读者审美的冲动和娱乐。
对不起,因为手头没有详尽的资料,只是个人定义罢了:)
--------------------------------------------------------------------------------
转网易上社
桐剪秋风跟帖:
我从头到尾一口气看下来,心里有点乱糟糟的。
对诗歌发展的过程不是特别了解。
喜欢这东西也没有多长时间。
也不知道会坚持多长时间。
开始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写的东西温和、细腻。所以才喜欢这种语言。
后来读的多一点的时候,又发现一些人的文字有一种沉沉地压在心上的分量,是很沉重、很实在的。
好象朦胧诗的定义也不是“谁都看不懂的诗”,只是有些时候文字过分的个人化了(前面有人讲过的),并且人们更倾向于“内视”语言,由于我们不可能迅速地了解和理解一个陌生人的内心,因此读不出味道来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吧。
也可能是现在世界上值得探索的外部世界构成已经太少了,地球上也只剩下南极了吧。而宇宙又只有少部分的人才能研究的着。人们更多地把本性中“挖掘”的这一部分能力用在了探究自我和内心世界上面。……嗯……这种事做太多了其实不是特别好,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好多诗歌表达的东西都过分的自我意识化,导致了一些不太好的结果。
嗯,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我也不太明白了,越说越把自己绕进去了。
我在学校里最不会写的是议论文。也就是说,通常说一点事情都会昏头昏脑的。还是请行家们见谅了!
假行僧跟帖:
我不是诗人。所以,在争论诗歌时,我选择沉默。
听说流行的艺人是“炒”出来的,时尚的文人是“吵”出来的。(好像后来也有人说是“骂”出来的?)
不过,好像很多有了定论的东西都是当被定义的人或事务成为历史的时候。
忙碌是现代人的事儿。有时间的不妨争或炒。没时间的不妨听听或看看。
累了时,还是各自为政,好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老百姓说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话虽说没甚大文化,抛开道理不谈,实惠倒是真的。
下面转篇别人的观点。当作我今晚“重在参与”的结尾。:)
关于诗歌的几句话 (作者:陈远)
1.诗人有多少种,诗歌就有多少种 。对于说哪样的句子是诗歌哪样的句子不是诗歌的人,我嗤之以鼻。
2.只有快乐的诗歌或者句子,没有快乐的诗人 。诗人是忧郁的,但是在写诗的时刻,他是幸福的。
3.原来我以为诗歌的核心是词语,现在看来,我太狭窄了。现在我认为:诗是生活。我推翻了原来的自己,我很高兴。
4.学者需要积累,诗人需要天赋 。
5.诗人的内心是封闭的世界,诗人的内心是等待喷发的火山。面对世界,诗人伸出的手掌是向外的,那不仅仅是一种姿态。
6.诗无达估,但是诗歌有良莠之分,就像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是美丽的一样 。
7.没有不朽的诗人,但是诗歌不朽 。但是我们往往记住了诗歌,忘记了诗人。
8.一切艺术就其本质来说都是诗歌
9.诗歌无止境 。唐朝也许不是诗歌的朝代。诗歌的朝代还没有到来,就像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一样。
10.最好的诗歌也许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这是对诗歌的一种解构。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诗歌需要这种解构。
11 交流,我现在越来越不看重交流了。不是因为自大或者狂傲,只是觉得对于诗歌,交流是多余的。诗歌在那里摆着,喜欢看就多看几眼,不喜欢就忘记。一切都很简单。
12 所谓民间和官方,在思想界和学术界或许是有的。在诗歌界,那是扯淡,我宁愿那些所谓诗歌界那些关于民间和官方的争论从来没有发生过。
13 在众多的诗人欢聚一堂的时候,那些沉默者,我以为是真诗人.
简跟帖:
用好长的时间看完,有些累.好象想说的,人都说到了一些,都是些可爱的人,纯真,常带些偏执.其中,米饭的理论更可口些,更体贴大多数网络写诗者的初衷.而后来,当一些人写诗技巧和思想感情日趋臻熟的时候,他们才开始,萌生晓钟的诗歌理性.可这,毕竟有限.更多的人,只是因为人性在功利场上被折磨得皮包骨头,渴望在诗歌这条尚算清冽的泉水里,润泽一下即将干枯的心灵,让自己感觉一下活下去的鲜活,这不算奢侈的愿望,真的没有必要给太多的苛刻.他们,大多数不是想担当唤醒大众的伟大诗人,只是想在和人交臂而过的时候,回眸一望,看看彼此的悲欢离愁,给一个温暖的凝视,然后,继续以后的行程.
诗,是感情出行的路,你以怎样的步态去远方,请,自己选择.
云在天跟帖:
不要给诗歌太多别的东西 它已经很累了......
转网易北社
冷电跟帖:
谢谢转载,认真看了一遍,感触极深。古风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点,对朦胧诗进行质疑,晓钟与潇潇枫子举出事例来维护朦胧诗的地位,米饭的帖子则主张把诗歌放到平民之中,不要过于注重它有什么伟大的功用,只要能“展示”些什么就行了,但思想有些消极。
这种讨论有助于喜欢写诗的人了解中国现代诗的源流,现状,以及主要争论的问题,对于我们应该是有益的。正如小钟所说,不要光埋头写诗,要明白自己在写什么样的诗。
可以说目前的情况是允许百花齐放,但却只有两三种花在开放,而且开放得并不那么好看,这便是目前诗歌的尴尬现状。在现代生活中诗歌这种低迷的状态还会迁续多久?诗歌会不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类精神的物化而越来越远离我们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晓钟说明:
说明:
以上从朦胧诗谈起的讨论渐渐进入到诗歌理论对于诗歌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新时代诗歌应该向何处去的问题,讨论仍在继续中。
我之所以将帖子转发此处,是希望有志于新诗雄起的同仁们看看、想想,我们的诗歌(特别是网络诗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历史的,才是未来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审视诗歌的历史,就表现内容和形式上,那些需要革新,那些需要继承。这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现状,好好地打点行装前进。
祝福大家努力写出好诗,写出属于自己(特性)同时属于大众的好诗!
作者:晓钟(诗歌报内容总监)
================================================================================
“网络时代也是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各取所需,不需要你定一个方向给人民大众,这样才是生态的环境,只要不违法,任何观点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不要否定权威,不要相信权威,关键的问题是,经常想想你自己需要什么。 ”完全赞成这种说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