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低处的迷雾

生命和岁月的回声,诗歌的盛宴——诗人陈仓在线访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3:43 发表


        第一次看到海子的这些墨迹,有些感动。我有一种直觉,这不是墨迹,也不是刻意涂抹,有意描绘,而是一个人受伤后,流出来的黑色的血液!  这种血液,是自然的,是活动的,是有灵性的,甚至墨迹的本身是有疼 ...

很欣赏陈老师对海子水墨诗意的插图的深刻的心灵感悟,与西川的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黑色的灵性的血液,疼痛着千千万万诗人的心

[ 本帖最后由 杨望远 于 2011-5-16 23: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3:50 发表


       杨老师眼光真的独到,一句“大理石”般的语言,道出了我这首诗的本质。大理石虽然有些硬,但是却有着它独有的纹理与光芒。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最怕的是歌颂式的(这就是硬),又担心会流于表面而无法体现精 ...

我是凭感觉写一点心得。陈老师的诗需诗界理论家来评。<诗刊>去年11月赵思运的评是全面通透脉络清晰的。他对<宋庆龄>的评则称赞擅粗笔勾勒和其宏阔的整合能力。並称陈仓老师正是在城市文明与故土文明两者的张力中,不断地拓展着生命诗意张力的宽度。这里提到了城市文明,而不少人则过度怀恋乡村故土文明而否定或无视城市文明也是偏激的,其实网络的图文信息传播也是城市文明的技术支撑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3:54 发表


起初,这两首诗没有选在诗歌报论坛里,这是因为这两首诗还有一点缺陷,自己还不是很满意,觉得第一首还不够深刻,第二首指向又不够明确。谢谢杨老师贴出来,那就一起接受大家的批评吧。

陈老师谦虚了。诗刊以前就发过钥匙的诗,是指中国男人身上掛一大把钥匙的弊端,现在进步了有钱人的保险门用指纹开,一张卡可走遍天下。而你的诗则有更深更宽的意境。最后几句,多余的钥匙可以偷偷地打开别人的门则把诗推向意料之外的闪烁的视点。甚至超出了陈仓自已的介绍;"其实,现代都市封闭的心灵通道的钥匙,如果我们不愿意抛弃那些"多余的钥匙",便会成为生命的累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7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8:34 发表


       刘长风老师好。你可喟酒后吐真言,我看你虽喝酒,却更加睿智了。你拿我与非马比,这一点我有些惭愧,因为非马是前辈,无论从名气、从诗艺,还是从修养方面,他在天上,我在地下。版主低处的迷雾联系我,要 ...

谢陈仓先生!你对诗歌等问题的思考很深入,且有一个特点——细腻。看来观点确实需要交流渗透才能丰满。
可能人们等把身体忙完了,养肥了,生命才能倒出空来修建另一实体,才会考虑身体内应该装些什么。但在这之前,诗歌应该养育出适合寄寓于宿主东西来,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具备寄寓的资质。

[ 本帖最后由 刘长风 于 2011-5-17 22: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4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活动建议以后多开展。有助提高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7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