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老朋友的两首作品,请诸位达人刀砍斧凿之~~~
嘿嘿))楼主虽然老,在文学上还嫩点……
以下是北岛的文字,参照的是他自己的译本,但我更喜欢钱译:
这首诗原题为“死亡探戈”,策兰在罗马尼亚文译本发表后改成“死亡赋格”。让人想到巴赫晚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赋格的艺术”。 赋格一词来自拉丁文fuga(即幻想的飞行),是一种在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复调音乐,在巴赫手中变得完美。赋格建立在数学般精确的对位法上,其呈示部或主题,总是被模仿呈示部而发展的“插曲”(称为对句)打断。呈示部往往较短,与其他对句唱和呼应,循环往复。
据说,在奥斯威辛司令官的住宅常传出巴赫的赋格曲(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1944年,苏联作家西蒙诺夫(Simonov)在他的报告文学中,记述了某个纳粹集中营的日常生活:“许多高音喇叭播放震耳欲聋的狐步舞和探戈。从早上到白天,从傍晚到夜里一直喧嚣不停。”
整首诗没有标点符号,突出了“音乐性”,使语言处于流动状态。作者采用了“对位法”,以赋格曲的形式展来这首诗。清晨的黑牛奶是主题,它短促醒目,贯穿全诗。由它在其他声部发展成不同的对句,重叠起伏,互相入侵。以黑牛奶这一极端意象开篇,并作为主格,显得尤为荒诞: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牛奶却是黑的。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傍晚喝/我们中午早上喝我们夜里喝/我们喝呀喝,让人想起《旧约》中《创世纪》的开篇:“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上帝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一直命名到第七日。“死亡赋格”的主题,显然戏仿《创世纪》对时间的命名过程,而黑牛奶改变了这命名的神圣性,似乎在以上帝之声反驳圣言。
驱动这首诗的节奏感单调而紧迫,象个破旧钟表,与时间脱节但却在奔忙,死亡即发条。若译者找不到这节奏感,就等于把钟表砸了,只剩下破零件。
在他和我们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他?在房子里、玩蛇、写信、吹口哨、做梦、放出猎犬;我们?喝黑牛奶、奏舞曲、在空中掘墓。其实,他和我们在同一个地方,使用同一种语言,对音乐有相似的趣味。但他拥有一种绝对的权力: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诗中出现了两位女性。金发的马格丽特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典型,与歌德《浮士德》的女主角同名。而灰发的舒拉密兹则代表了犹太人。在犹太圣经的《索罗门之歌》(又称《歌中歌》),舒拉密兹是个黑发女仆。在逾越节读经时,她成为犹太人重返家园的保证。这两个名字并置诗中,但又被行隔开。尤其全诗以此结尾,暗示着其命运相连,但不可和解。而灰发的舒拉密兹,这纳粹试图抹去的古老的犹太象征,保留最后的发言权,却以特有方式保持沉默。
读者或许会注意到,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是在“死亡赋格”过半时才出现的,接连重复了四次。第一次是在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之后,显然和音乐演奏有关。在我看来,这是对艺术本质的置疑:音乐并不妨碍杀人,甚至可为有良好音乐修养的刽子手助兴。 也许“死亡赋格”正是对阿多诺(Theodore Adorno)那句名言的回应,阿多诺在《文化批评与社会》(1949年)一文中写道:“在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野蛮的。”,他后来撤回了这个说法。
格律诗有其强,必有其弱,所以虽然我偏爱格律诗,但是同时也喜欢古风和现代诗,我自己也写一些,曾经与猪猪在茶馆论诗时,我们都觉得其实现代诗比格律诗更难写,关键是"写"容易,"写好"难,其实我现在写律诗写熟了,有时候几分钟就一首,因为有格式好套,而现代诗歌就更难能难为了,没有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写出来自己都觉得干巴巴的,所以我对好的现代诗非常推崇.正如你所说,不是诗体好坏,而是写的人好坏
诗的音乐节奏等应该是诗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是美感的共同性.可能有些朋友不太清楚,外国诗歌有很多诗体也有格律,比如混合诗体,三韵句诗体等,所以以前普希金的诗用俄文读出来"象音乐一样好听",可是翻译过来,我们就不能享受到了,我比较少读外国诗歌,是因为翻译的缘故,
现代诗没有限制,但是在追求真善美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关键还是对文字意境的把握上
在练习到一定程度上,我会反复写无律诗和现代诗,追求最后随心所欲的境界,不过这个要一步步来,包括内心的境界,修养和意识层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