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经典水泡:穗穗“迷你”诗评及紫穗资料库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5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4 11:18 发表
问好芙蓉,读好诗,可以让人不知饥饿是何物。

嗯。饥饿被诗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嗯,都有看,甚至搬了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歌(五)

我洗衬衫

斯威尔(波兰)


最后一次我洗衬衫
为死去的父亲。
衬衫带着汗味,我自
童年起就记得这汗味,
这许多年
我洗他的衬衫和内衣
我把它们在工作室的
铁灶上烘干,
他喜好不用熨就把它们穿上。


世界上所有的身体里,
动物的,人的,
只有一个流着这样的汗。
我深吸一口,
最后一次。洗涤这衬衫
将把它销毁,
永远。
现在
只有他的画作比他活得久,
它们带着油漆的味道。


穗穗点评:洗衬衫,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抒写了作者内心的缅怀之情。这衬衫上唯一的味道,是父亲的。但是它也即将消失了,因为作者需要洗净“衬衫”,然后销毁。所有的怀念,已经不在汗味的气息刺激,所带来的记忆画面,而是变成了父亲的画作,那带着时光永恒气息的油漆味。
某种意义上,这爱和思念,已经升华成了活着的意义本身,暗含着某种艺术的传承。这是我猜测的诗歌能指。希望是误读的分支。


离别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一条暮色里的倾斜的路
呈现在我的面前。
昨天,恋人就在央求:
“不要把我忘记。”
而现在,只有阵阵的山风,
只有牧人的喝嚷,
只有激动的雪松
伫立在净洁的泉水旁。


穗穗点评:阿赫玛托娃总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她善于随性取物,借喻内心的情感。此诗是:“不说别离,甚说别离。”一条暮色中倾斜的路,代表了离别的千言万语。或许这离别里,还暗含着更深的寓意,所以作者才会回忆起昨日恋人临别时的殷切嘱托——不要把我忘记。嗯,想起了一首中国的老歌~~《知道不知道》

曲径通幽的表达。这个有着“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的安娜•阿赫玛托娃,她俨然是一个写情的高手。这个“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的女子,始终是爱情的百灵鸟,执着的歌者。她的诗以短诗见长,充满人文精神。每篇都是平中见奇。如:常景见奇思,常物见奇意,常事见奇情,常语见奇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九)

第三奇迹

爱德文·马克翰姆(美国)

“两件事,”康德说,“使我凝神静气地敬畏: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我知道一件事,更令人敬畏、更不为人知--
被掠夺的穷人长久、长久的忍耐心。


穗穗点评:康德老哥的确说过,这样深奥、动听的两件事,也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感。”,也是人一生该敬畏的两件事。

你看作者接着说出了第三个奇迹:那就是忍耐,而且是被掠夺的穷人长久、长久的忍耐心。

这题目,的确有讨巧的意味,但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人文主义精神,也就是站出来,替底层的人民说说话,他说出弱势群体的共同特性:忍耐力。这就是奇迹,除了康德提出的两件事,再加上这个,就是第三件,第三奇迹了。

如果一个诗人,不懂人民疾苦,不为百姓说话,那他还写诗做什么呢?



捍卫诗歌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


是的,捍卫诗歌,高贵的文体,等等,
但同样夏天的傍晚也在一个小镇,
那里花园飘香,猫安静地坐在
门前的台阶上,像中国的哲人。


穗穗点评:我已经读了不少外国的诗人作品,其中各个国家的都有,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许多获奖的作品,以及许多诗人,他们所写的诗歌里,都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中国气息,这里面许多人,都曾借鉴了中国许多古诗的意境和禅意。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你看这首诗歌,作者更直接、彻底、真挚地屈服于这种东方文明的博大和精深。他在诗歌中,直接提到花园台阶上安静坐着的猫,在花香里端坐着,就像是中国的哲人。

《捍卫诗歌》,这题目就是宣言。作者开头,好像是跟着题目,在议论这件伟大的事情。但是他一转身,就用一个意象群体,构建一幅宁静的夏日傍晚的水墨画,他用议论之后的比对,形象地说出捍卫的态度。“中国的哲人”所包括的衍生意不言而喻的。这样的结尾,新鲜、深邃、空灵、开放,会让人跳出了最初捍卫诗歌本身,空荡的宣誓,而是用全身心地感受着一种安静、空阔的气息,以及如何去捍卫的坚忍姿态。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6 18: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


穿过雨

加里•斯奈德(美国)


那匹母马伫立在田野里--
一棵大松树和一间厩棚,
然而它伫立在开阔地里
屁股迎着风,被溅湿。
我在四月试图抓住它
骑上裸背奔驰,
它蹶蹄,狂奔而去
后来在山岗上倒下的
桉树的荫影中
啃吃着新发的嫩苗。


穗穗点评:因为读过,我知道这个译本是董继平翻译的。我感觉他翻译的诗,似乎将作者的诗意,淡化了些。(有人曾对他的翻译,不放心)但是尽管是如此,我们还是能在诗人描绘的场景里,强烈地感受“雨”的诗情,乡野的风光。这是一场好雨,春天的丝雨。
这里面最关键的意象是“母马”,横穿了整首诗歌的内容,也给我们带来探寻其意义的渴望。是什么缘由,作者想在四月的春光里抓住它呢?“骑上裸背”,这说明这匹母马,是匹野马。我想作者,想表达的含义里,一定包含着驯服野性,心中的、他人的、动物的,三者都可解释。可是“它蹶蹄,狂奔而去”,在一处桉树的荫影里,快乐地啃吃新发的嫩苗。呵呵,我都可以想象,这母马是如何逃脱一种人为力量的驾驭,一路奔驰,然后快乐地在自然的场景里,在春雨如油的好时光里,自由自在地吃着新发的嫩草。这是多么惬意的一幅春光乡情图啊。
这就是诗歌谜语隐喻的第一层意思吧。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领悟,我想一定有。我想这需要大家自己去领悟或参与。只想说,诗中的感觉,一定会在你人生某个阶段与你重逢或邂逅。记得那时,一定要重新读读斯奈德的这首《穿过雨》。
加里的诗,他的语言和句子,深受日本俳句的影响,所以有时读起来有着自然而然的叮咚作响的清透,很是爽净。

注:经典诗歌库,提供的诗歌,其翻译,有两处错误。1)非“木马”,是“母马”。2)不是“她”,是“它”,我特此更正一下。因为一字之差,有时理解差之千里之外。这里有阳光,挑战首席版主,记得更正一下。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6 18: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一)


当你老了


叶芝(爱尔兰)袁可嘉 译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过去的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年轻欢畅的时候,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的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穗穗点评: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呢?提完问题后,我们还是回头看看叶芝的这首经典老诗吧。我遇见了自己喜欢的诗歌,我遇见了经典的老歌,我忍不住,要繁芜地点评,而不是迷你的简评,请大家原谅我这诗歌里的小爬虫,七星瓢虫的执着吧。

当你老了,当你老了……有多少恋人,曾将叶芝的这首《当你老了》的小情诗,在爱人的耳轮边,翻来覆去的轻颂着、呢喃着、宣扬着。这首爱情诗写于1893年,叶芝当时年仅29岁。这首《当你老了》的诗歌,绝对是适合经久朗诵的好诗歌,他的韵律感极好。犹如经典老歌。

它那音色优美的主旋律,曾让许多诗人,爱不释手、心旷神怡……在幽暗的烛光下,在雪后的晌午,或在冬日的小屋里快乐地朗诵着。是的,未来,未来的我们,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新成长的诗人,他们还是会从时间的抽屉里,时光的灰尘里,藏书的高阁里,将它快乐地捡回,然后再用牙齿,咬着每一个芳香的文字,轻轻地吟诵着、沉醉着、回味着。

那美啊!从不过时。

只有爱着的人,才能懂爱着的心。那在热烈的单恋里无穷煎熬的忧伤灵魂,就是叶芝留下的首首情诗。里尔克曾说:“只有那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限中去爱一个人。”叶芝的这首情诗,以及他的一生爱情观,都体现了这句话最深刻的内涵和背景。

回头看看,将书翻到——叶芝写下这首诗歌的五年前。我们伟大的诗人,叶芝遇见了他一生最爱的女子,那个日子,是值得纪念的“1889年1月30日”,23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时年22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茅德•冈不仅美貌非凡,苗条动人,而且她还是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领导人之一。叶芝对于茅德•冈一见钟情,也一往情深,叶芝曾这样描绘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

叶芝深深的爱恋着她,而茅德•冈对叶芝始终若即若离。1891年7月,叶芝误解了她在给自己的一封信的信息,以为她对自己做了爱情的暗示,立即兴冲冲的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冈求婚。她拒绝了,说她不能和他结婚,但希望和叶芝保持友谊。这之后,茅德•冈始终拒绝了叶芝的追求,而叶芝却为她神魂颠倒,不能自已,并一直怀有深切的爱慕,忠贞不渝地痴情等候着。后来茅德•冈嫁给了与她并肩战斗的麦克布莱德少校。二十三年后,也就是1916年,少校在斗争中去世。这时叶芝再次向茅德•冈求婚,依旧遭到拒绝。

叶芝对于茅德•冈爱情无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他写下许多献给茅德•冈的诗歌。

一个写下很多情诗的诗人。不外乎两种遭遇,一种是幸福的甜蜜,如勃朗宁夫人,一种是甜蜜的痛苦,如叶芝这般。正因为茅德•冈的一再拒绝,反而激发了叶芝充沛的创作灵感,他这多年来纠结的爱恋里,充斥着极其复杂的情绪:有宗教的虔诚,有深情的细语,有绝望的怨恨,许许多多爱和恨交织,就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情绪网。

除了《当你老了》,叶芝为茅德•冈写下的名篇还有:《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锦绣》、《白鸟》、《和解》、《反对无价值的称赞》……

我们还是回到这首《当你老了》的诗歌里来吧。这是作者还在痴迷的爱情里,独自沉浸、独自徘徊时写下的经典诗歌。这诗,怎么看,都是让人欣喜和快慰的。全诗纯美、轻盈、舒缓。此诗以一个假设性的时间状语开头,打开了绚烂的人生画卷,这些阅读、这些回忆,全部,都是假设的,是虚拟的情景和人物的畅想曲。

在这些极为朴实、真情、光滑的诗句里,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作者近乎宗教般虔诚的痴迷和爱恋。一种超验、神秘的气息,在词句的滑翔中慢慢晕染开,弥漫开。

我不想过多地解释此诗的内在涵义,只想说,当你的眼睛,看多了诡异的、新潮的、前卫的那些诗歌之后,回头再读它,你会发现朴实、真情、优雅,永远是硬道理。这样的阅读,始终让你口齿留香。他的诗歌语言含蓄质朴,诗歌情调优雅舒缓,叶芝在流动、飘逸的画面中,渗入一丝半点寡淡的似有似无的伤情,却让人在重复的阅读中,更加怜惜,感到词语的无华贴心,好似亲人的怜爱和疼惜。

这里没有火苗热烈的颤舞,没有口号宣泄的“底里”,只有平静、真挚、微带忧伤的倾诉: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这样的爱情观,何其深刻脱俗,撼人心魂啊。我想象不出,那个“她”——茅德•冈,居然能如此理智地拒绝一个倾情一生爱她的爱人。但是感情的事情,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爱,是让被爱着的人,幸福到老。而爱着的人,不管结果如何,却是至死不悔。这个时候,我又一次,联想到——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恋。他们同样是至死不渝的。往下读吧,读吧,诗人柔情似水的诗句,还在引领我们,继续地遐思不已……

诗的结尾有一种接近“圣洁”的悲剧之美,犹如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过滤了复杂的情感,诗人的爱,正向着一种纯净、自省、无比空阔的崇高境界升华过度。好似一次贴近神性的旅行和开悟,又仿佛要把短暂的犹如“花火”的人生,这里面最绝美的爱恋,最绝望的绽放,融汇到自然泼墨般无垠的星空……

2010年8月26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象中国的哲人!

星星之中出现的脸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3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0 14:21 发表
晕,忘记穿马甲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太多了,我没时间顾及了。

反正大家也不稀罕,呵呵,我还是自己收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曙东方 于 2010-9-3 18:01 发表
象中国的哲人!

星星之中出现的脸庞。


嗯,若干年后,俺也在其中闪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二)

力量

德瑞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西川译)


生命将不断把草叶砸进土里。

我羡慕这暴力;
爱情是铁。我羡慕

碎浪和岩石之间的野蛮的交易。
它们之间互相理解

我甚至可以理解
奔跑的狮与惊惧的雌鹿之间的约定,
她眼中含着某种对恐怖的默许

我将永远不能理解的
是这只野兽,他写下这一切
并且自诩为生命的核心。


穗穗点评:说自己是被“两种血液所毒害”的沃尔科特,生于西印度群岛的圣卢西亚。它位于北美洲南端,是加勒比海地区一座小岛,是一个风光迷人却“没有民族”、“没有历史”、“没有书籍”的地方。
沃尔科特曾在美国任教。出版诗集和剧本各二十余种。他的许多剧本曾在伦敦和纽约上演。主要诗集《海难余生》、《海葡萄》、《星苹果王国》、《幸运的旅客》、《仲夏》,长诗《另一生》、《荷马》等。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沃尔科特曾说,他度过了“精神分裂的童年时代”,过着双重分裂的生活:“诗的内部生活和行为与方言的外部生活”。作为在殖民地长大的混血儿,他的“精神分裂”是终其一生的。他的血统和文化互相排斥,在黑人与白人、臣民与宗主、加勒比本土与西方文明之间来回晃荡,时常是“二元对立”,这种矛盾和分裂性,在他的创作主题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他早期的诗作《远离非洲》中,沃尔科特直白地说出自己——身心,都处于种族与文化混战中,身不由己,矛盾重重。

交代完这些背景资料,我想,我们就不会对他和他的诗歌,感觉到陌生了。我的诗友鹰之,曾在一片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他说:诗歌鉴赏,要从认识一首诗的“身体性”开始!这让我想到诗人写诗时的状态和感受,也就是诗人叶慈所说的“身体在思想”。那么,他们两者之间无形地契合了,相遇了。如写作者——诗人,阅读者——评论员,他们之间就有了无形的桥梁,那就是“身体”可触摸的实体因素。

解读这首《力量》的诗作,或许也可从认识这首诗歌的“身体性”出发。“生命将不断把草叶砸进土里。”,这第一句里的动词“砸”,十分有力,我们很快就能触摸到作者,给我们提供的直观画面和力道。好像,真有一双粗壮的手臂,正在蛮力地不停打桩,将生命的草叶纷纷砸入黝黑的泥土深处......

这接下来的句子,更漂亮迷人:“我羡慕这暴力;/爱情是铁。我羡慕”。爱情是铁,这是多么暴力,又充满力量,下坠的,让人迷恋的、玩味的比喻。我们几乎可以跟随着作者的诗句,来到他提供的任意方位和角色。

无论是两个他曾进一步诠释“力量”所在的排比——所谓的“理解”,还是他最后转身,阐述的不可理解的野兽,都充满着作用和反作用力、猎人和猎物之间的矛盾统一性。所谓天道循环。这里——作者的身体,果然在思想。而我们读者,阅读中,也能不停地触摸到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身体。

在我看来,诗中的“野兽”,或许就是作者自身的象征。如此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被誉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布罗斯基语)的沃尔科特,他内心的孤独矛盾,及其反射出的与当地生活习俗的某种不协之音。

在诗歌中,他既是力量的见证者、旁观者,同时又是身在其中的“碎浪和岩石”、“奔跑的狮与惊惧的雌鹿”它们中的任何一方。这种矛盾冲突,即对立,又妥协,是统一性的认知和自我发觉的存在。以生命核心自居的野兽,其实就是沃尔科特!他的诗,总是具有巨大的启发性。

诗歌也是魔镜,我们能透过文字的水银,照见沃尔科特无比矛盾的心理背景,这是他的身世,以及多文化传统的熏染,所造就的神奇的却精神分裂的大脑。正是带着流散族群气质混血的沃尔科特,给我们留下许多极为优秀的作品。

譬如,他的叙事长诗《奥梅洛斯》是沃尔科特的代表作,长达三百多页,分六十四章。作品借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框架,气势宏大地叙述了加勒比地区的文化和风情,描绘了加勒比地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也反映了加勒比人民在向人类文明迈进过程中的命运和所遇到的挑战。这部作品被称为“加勒比的庄严史诗”,沃尔科特也因而也被誉为“当代荷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三)


透过树枝


雷蒙德•卡佛(美国)


顺着窗子向下,在露台上,几只乱蓬蓬的
小鸟聚集在食槽边。相同的鸟儿,我想,
每天都来吃食,吵嚷。时间是,时间是,
它们叫着,相互挤撞。叫的几乎就是时间,是的。
天空整天阴暗,风从西边来,
不停地吹……把你的手伸给我一会儿。握在
我的手上。对了,就是这样。紧紧握住。时间就是我们
以为时间就在我们身边。时间是,时间是,
那些乱蓬蓬的鸟儿叫着。


穗穗点评:读了三遍这首诗歌,我好像看见~~~那细碎的阳光,如小鸟一般,叽叽喳喳地从枝桠间纷纷落下,落在我想象的露台上。原来,时间,时间就是这样逝去的。这首诗歌,忍不住,让人想到孔夫子在河边的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雷蒙德•卡佛曾言:“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卡佛是这样写的,并且身体力行。

你看这诗多么有趣,将“时间和鸟儿”,将“时间和我们”,两个名词并置,放在同一位,它们可以,互为替代,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时间旋窝或陷阱。你一不防备,就被他的精神指导,带入了诗歌的黑洞里,找不到方向,出不来了。那些乱蓬蓬的鸟儿叫着,叫着,我们的眼睛啊、视野啊,请放开些,——“透过树枝”,向着远方……


2010年8月27日作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9-6 15: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四)


海滩余生 (飞白译)


沃尔科特(圣卢西亚)


饥饿的眼睛贪婪地吞吃海景,只为一叶
美味的帆。

海平线把它穿上无限的线。

行动滋生狂乱。我躺着,
驾驶着装上肋木的一片椰影,
生怕增多我自己的脚印。

吹着沙,薄如烟,
腻烦了,移动一下它的沙丘。
浪潮像孩子似的厌倦了它的城堡。

咸的绿藤和黄的喇叭花,
一个网缓缓移过空无。
空无一物:充塞白蛉子头脑的愤怒。

老人的乐趣:
早晨,沉思的后撤,想着
枯叶,自然的安排。

阳光下,狗粪
结了硬壳,发白如珊瑚。
我们结束于土,开始于土。
在我们的内脏里创世。

细听,我就能听见珊瑚虫在营建,
两个海浪击出一片静默。
掐开一只海虱,我使雷霆爆裂。

像神一样,我歼灭神性、艺术
和自我,我抛弃
已死的隐喻:杏树的叶形心。

成熟的脑烂得像个黄核桃
孵出它
乱糟糟的海虱、白蛉和蛆,

那个绿酒瓶的福音,被沙塞死了。
贴着标签,船的残骸,
握紧的漂木苍白而带着钉,如一只人手。


穗穗点评:一个诗人最优秀的品质之一,就是诗歌语言所释放的能量。被誉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的沃尔科特,他的诗歌语言,呈现向内诘问,向外发散的魅力。好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迸发的光芒。在他的笔下,一切有情,一切也无情,如同人的良心和品德。

这篇《海滩余生》,充满着多种艺术手法和意象能指。开篇,从主观镜头出发,用作者的“眼睛”替代了人的整体,灵魂的渴望。人类面对海洋,渴望出航,寻求未知领域,影射人生不懈的精神追求,好似一次又一次的航海,企图征服精神之海。但题目“海滩余生”某种意义上,已经暗示了一种结果。这带着悲剧性的命名,从一开始就奠定了追求过程和结果的小悲调。

即便是如此,并不妨碍作者继续行动,于是他用一片不动声色的“椰影”,继续替代他的思想之旅,这不是一次真的出海航行,而是作者用意念进行的一次精神之旅。由此才有后面无数的感慨丛生。

作者是多么的可爱,像个沙滩上嬉闹的顽童,吹着细沙,腻烦了,移动沙丘,看浪潮像兴奋的孩子,推倒了自己一手建起的城堡。这些小细节的描绘,拓展了诗歌的意趣。有趣的是,作者后面的画面展示,他并没有停留在一颗童心光顾的幼稚行径,而是继续淘洗内心的矿石,于是,他的眼睛,又看到了“咸的绿藤和黄的喇叭花”。“咸”字,是味觉的感官,作者用于修饰沙滩上看见的植物绿藤,这实在是一种绝妙的通感手法。而且合情合理,附合海边出现的植被景象。

随后,由“网移向空无”“白蛉的愤怒”,引出了作者老人的思索。这里已经将时间的跨度展现。好似看幻灯片,通过一两个关联的画面,转到戏剧的下一幕场景去。全诗的结构,是层层推进的,其中情绪作为主线,用各种目所能及的画面,展示《海滩余生》的旨意。这首诗歌,行进到“老人乐趣”,也就是第六节开始,全诗,正式进入了诗歌的华彩章节。这优美、激扬、跳跃且睿智的音符,组成了全诗高潮身后悲壮的主旋律。

作者的思绪,始终扣紧着海滩景色。“沉思的后撤,想着/枯叶,自然的安排。”这里就将沉思的状态,暗喻成海浪的姿态,至于留下的“枯叶”,这里象征着思想的残羹,无数不成品的凌乱小泥偶,就听凭自然的安排吧。这是多么惬意、达观的念想啊!

我们再看看作者,打岔和干预的本领吧,跟着他的目光,我们看到了阳光下发白、结壳,像珊瑚的狗粪堆。最初读到这句,我还在疑惑,为什么作者的思绪,要转到这一画面上去呢?如果我们接着往下阅读,我们就能明白作者的苦心了。沃尔科特实在是一个借物说话,借景造境的高手。“我们结束于土,开始于土。在我们的内脏里创世。”。这一小段是作者的内心私语,是他看到一些景象后,思考的结晶体,哲学意义的探索结论最诗性的佳句表达。

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经典且精彩的领悟。“在内脏里创世”,只此一句领悟,可想沃尔科特其人,是一个多么具有灵气、思维敏捷的诗人。这之后,作者继续他的精神之旅。他没有停留在表层的思索,而是继续借用“珊瑚”意象说话,引出海浪和海虱,两者所营造“静默”和“爆裂”瞬间的隐形对比,动静相宜,虚实相间。此时的作者,的确化身为神,他用上帝的姿态歼灭神性、艺术和自我,并抛弃那已死的隐喻:杏树的叶形心。

我想说最后两节,所呈现的混乱、颓废、萎靡的状态,犹如“恶之花”,犹如垃圾场地到处泛滥的铜绿、腥臭和不堪,这正是作者精神之旅的尽头,海滩余生的惨败画面。也是他内心矛盾、思想残骸的浮世绘。

我无意于谴责,作者结尾的颓废灰调。一个忠实于自己内心思考的诗人,最有魅力的一点,也在于他的诚实姿态,他诚实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不堪,一种理想破灭的覆灭感。解读完这首诗歌,我也有劫后余生的庆幸。这个我未曾谋面,或许终生都不会相识,但已经成为我熟稔的老朋友——沃尔科特,实在是不够哥们,也不厚道。他将我解读的喜悦,领悟的快感,全部消解了,定格在一个极为疼痛骇人的意象上。这个视觉焦点,就是那“一块带着钉子苍白的漂木”,这一刻,仿佛带钉的漂木,一只人手,就是我——沉迷于阅读、思考或反省的那只右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的诗歌知道的很少,更别说读过的了,因为每次拿起来,觉得意境虽然不错,可是错落之间着实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说有致,更别说读出时的拗口、粗劣,也许是我的口味要求太高,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看到的作品不能带给我美的享受,何必来受这份罪。
    今天看到楼主如此辛苦、认真的介绍,真是有了增长许多的见识。斯威尔(波兰)《我洗衬衫》,写得这样感人。
     感谢穗穗的辛勤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doogg 于 2010-9-6 15:31 发表
外国的诗歌知道的很少,更别说读过的了,因为每次拿起来,觉得意境虽然不错,可是错落之间着实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说有致,更别说读出时的拗口、粗劣,也许是我的口味要求太高,但是,作为普通的读者,我看到的作品不能 ...


谢谢,我还是那句话,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愿意分享啊。这和自己小时候的习惯有关吧。

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谢谢ddoogg,我也是因为很少能看见一些精彩的诗歌解读。一些学院派的解读,他们总是从学术探讨之上,来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而我就是通过自己,一个诗人的视角,去看并解读这些经典诗歌。

这些阅读感悟或体会,一定是有局限性的。我只要求它,是自己的独特的心得体会就好,若是有朋友或诗友能喜欢,更是无量功德之好事了。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8-29 1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