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797|回复: 170

经典水泡:穗穗“迷你”诗评及紫穗资料库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0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穗穗选诗,迷你点评。

默温(W。S。Merwin)诗选

距离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点评:这不朽在于“想象的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这诗空灵、开阔、有力!


冰河上的脚印

一年四季
风从峡谷里吹出来
磨亮万物
脚印就冻在那里,永远
向上指进寒冷
与我今天的脚印相似

昨夜,有人
在烛光上走动,走动
匆匆地赶着
痛苦之路
很久以后,我才听见那回声
与我的联在一起,消失

我凝望山坡,寻找一块黑斑
最近在这里
我的双手像盲人
在熔蜡上移动
终于,一个接着一个
他们走进自己的季节
我的骨骼面面相对,试图想起
一个问题

当我观望时,万物静止
但这里,幽黑的树林
是一场大战的墓地
我转过身
听见越来越多的名字
离开树皮,向北飞去


穗穗点评:从一个“小我”出发,从一双冰冻的脚印出发,作者看到死亡、墓地、战争等诸多人世悲苦......


请再说一遍我爱你

伊丽莎白•勃朗宁(英国)

说了一遍,请再对我说一遍,
说“我爱你!”即使那样一遍遍重复,
你会把它看成一支“布谷鸟的歌曲”;
记着,在那青山和绿林间,
那山谷和田野中,如果她缺少了那串布谷鸟的音节,
纵使清新的春天 披着全身绿装降临,
也不算完美无缺,
爱,四周那么黑暗,耳边只听见
惊悸的心声,处于那痛苦的不安之中,
我嚷道:“再说一遍:我爱你!”
谁会嫌星星太多,每颗星星都在太空中转动;
谁会嫌鲜花太多,每一朵鲜花都洋溢着春意。
说你爱我,你爱我,一声声敲着银钟!
只是要记住,还得用灵魂爱我,在默默里。


穗穗点评:勃朗宁夫人是幸福的,不然她不会写下十四行情诗的诗集。这样的诗是让灵魂在爱着,也是让灵魂在听着。一切的自然都是爱的景色,一切的声响都是爱的天籁。


礼物

米沃什(波兰)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望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穗穗点评:心态决定人生,而人生的礼物是什么呢?作者已经精彩地回答了:“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要知道这样的胸襟和见识,是需要经历后舍得时,才能领悟的人生境界。“蓝色的大海和帆影”就是他——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比对物,意象传递的所指。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

博尔赫斯(阿根廷)

从你的一个庭院,观看
古老的星星;
从阴影里的长凳,
观看
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
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
也不会排成星座;
只感到水的回旋
在幽秘的水池;
只感到茉莉和忍冬的香味,
沉睡的鸟儿的宁静,
门厅的弯拱,湿气
——这些事物,也许,就是诗。


穗穗点评:个人极喜这首诗。想起了我的一生,或许“仅仅是诗”,那么在这里“我的一生”就是他感受到那些香味、气息和种种物象。“南方”变成庭院,所以说作者的心,要多大就有大。我读到是自己的灵魂在其中热爱的浮现。因为我们都爱着——这平凡的一切。


时代

伦奈特•司图亚特•托马斯(威尔士)

这样的时代,智者并不沉默,
只是被无尽的嘈杂声
窒息了。于是退避于
那些无人阅读的书。

两位策士的话
得到公众倾听。一位日夜不停地
喊:“买!”另一位更有见地,
他说:“卖,卖掉你们的宁静。”


穗穗点评:这是寓言式的哲理诗。作者极为幽默,他说智者被时代的喧哗窒息,因此退避书屋。其实是影射真正的智者,是在暗处博览群书的沉默者。策士是指善长筹谋、献策的游说之人,或许通过他们的对话,揭示了真理本身——从来不在喧哗处。


回到自我

巴勃罗•聂鲁达(智利)

有一个人回到自我,像回到一间
有铁钉和裂缝的老屋,是的
回到厌倦了自我的自我,
彷佛厌倦一套千疮百孔的破旧衣服,
企图裸身行走于雨中,
有一个人想让洁净的水,自然的风
淋透全身,却只再度
回到自我的坑井,
那古老、琐屑的困惑:
我真的存在吗?知道该说什么,
该付,该欠或该发现什么吗?
——彷佛我有多重要
以致世界连同其植物之名,
在它四周黑墙的竞技场里,
除了接纳我或不接纳我别无选择。


穗穗点评:“自我”,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永恒并随时出现的哲学命题。你即便不懂哲学或诗歌,你也会时常在迷惑或痛苦之时,询问自己:我是谁?从何来,去何方。能用诗歌的方式,来写“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作者这首诗歌无疑是成功、丰满的。结局是:除了接纳或不接纳“此时此刻的我”,人生别无他路可走。


冬晨

奥拉夫•H•豪格(挪威)

当我在这个早晨醒来,窗玻璃已经结霜,
而我发热于一场美梦。
火炉从它欣赏过的一块木材中
彻夜倾倒出温暖。


穗穗点评:一个小小的场景,却将人生最深刻的道理揭示出:在寒冷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有梦,熊熊地燃烧着,让我们看到希望的火炉,好似卖火柴小女孩擦亮的“美好人生”。这诗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他并未停留在这个表层的认识,而是看到了希望的火炉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其中的好木材”。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13: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提供好诗歌。自己喜欢的名家作品,朋友的作品。现在中国所有名家的作品。

要知道,看好诗,比自己盲目的写,要好上几百倍的。

不断地读好诗,就是熏陶自己,让自己视野、视角及其内在的涵养,无形地提高着。

我选诗歌,有一个前提,就是读了能让我大脚趾有感觉的,我才有评论的欲望。

俺在这里开这个帖子,我非专业评,细致的评。只是把自己阅读这首诗歌,最有感悟和感觉的部分呈现给大家的眼睛。供大家阅读时参考,并和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日

里尔克(奥地利)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穗穗点评:我看过《秋日》翻译的九个版本,这个是北岛的。我个人也最欣赏北岛,还有冯至先生翻译的版本。或许只有诗人,才更适合翻译诗人的作品。这首经典的作品,即便再过百年千年,依旧会是经典。
全诗是推进式的阶梯结构。解析此诗的评论太多了,我对这首诗歌的感觉就是:你就不停地读吧、读吧、读吧。直到你的唇齿间真的感觉了甜、香、糯的气息,还有那金黄的落叶,从你的灵魂的窗口悄然飘落……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是诗人的名句,也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寻找与漂泊。




——在巴黎动物园

里尔克(奥地利)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侵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穗穗点评:此诗发表于1903年,后收入《新诗集》。是“咏物诗”的代表作,堪称里尔克最负盛名的佳作。“豹”这一形象,是和作者本人的心境合而为一的。豹的灵魂、知觉,也是人的灵魂和际遇。记得袁可嘉曾将里尔克的创作方法归入“思想知觉化”
奥古斯特•施塔尔对本诗曾有一句评语:“自然的生活空间的丧失或者对它的威胁是世纪更替时的一个重要题目。”其实本诗,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探索人生意义时,极度迷惘、仿徨和苦闷的心情。”
(对他的许多诗歌,我都极为喜欢和了解,所以我就多啰嗦了几句。早期阅读他的诗歌,曾对自己的写作,有过影响和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说说我了解的里尔克吧,也帮助大家理解他的诗歌。

想说他,还因为里尔克和我喜欢欣赏的一个女子曾是情人关系。这个“能让男人受孕的女子”叫作莎乐美,是我极其喜欢和欣赏的~~~智慧和美貌集于一身的女子。呵呵,若说我此生还有什么奢望,那就是我渴望未来也能被别人如此谈论和认可吧。


1875年12月里尔克生于捷克的布拉格。
1893年第一次堕入情网,并由初恋情人资助出版第一部诗集《生活与歌》,两年半后分手。

1897年5月里尔克结识了俄国将军的女儿莎乐美。那年她36岁,比里尔克大14岁,里尔克一见到莎乐美就堕入情网,并在一个月的猛烈进攻下莎乐美投降。整整三年,莎乐美就是他的全部的生活中心,在一切之上,莎乐美给予了他最具穿透力的爱情,给予他真正的安全感和自信,虽然在1901年中断了通信,并在1902年与画家克拉克结婚并认识了罗丹,在1903年又恢复了通信,此后,里尔克和她从原来的耳鬓厮磨相互影响转为相敬如宾,友情持续一生。

《秋日》就是在1902年新婚不久,他去巴黎为一家出版社写关于罗丹传记之后一个月写下的,应该是在九月。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尼采向莎乐美求爱,却遭到拒绝,然而尼采却说:她是目前他所认识的最聪明的女人。

与此同时,莎乐美还是弗洛伊德的好朋友,曾两度与里尔克拜访过列夫•托尔斯泰,她应该是一个非常不简单的女人,有着绝代风华的美丽,又有着超然脱俗的智慧。而且里尔克因她而改变不少。


其实里尔克的一生都很窘迫,他始终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而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游荡在故乡之外寻找艺术的给予。沉淀于他体内的——更多的是对漂泊生活的忠诚和完全内心孤独的自我对话。

里尔克在外行走的岁月里,他既渴望交流又喜欢保持自身的孤独状态,既由于经济原因只能辗转于廉价的小客栈,又极其渴望乡村别墅、贵妇人和大自然的风情。事实上,里尔克的世界也是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

当他写下《秋日》的时候他自己想到的只是记录他的心情,却根本没有想到会像是天赐一般给予了他诗人的精灵。也许有些诗人一生写了上万首诗歌都是平庸之做,只要有一二首精灵般的闪光,那么就能真正进入到高境界诗人之列。里尔克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诗人,当然他一生没有写出上万首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穗资料库房:《美国最好的诗人们》

转帖一个好友何三坡博客文章《美国最好的诗人们》

转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844240100aw0c.html

穗穗转帖理由:虽然是一个老帖子,但是就像一些老诗一样,经典永远是经典。一些知识,是我们写诗人必须具备的,一些经典,是我们麦田的守望者,必须识别的优质“麦穗”。这个帖子是我一个朋友2008年时撰写的。我在阅读,圈点一些名家作品的同时,拿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收集的一些好资料。

不知道图像能否出现。



美国最好的诗人们


在新浪,现实是个滚烫的山芋,谁要拿出来谁就会被关进黑屋子,我不想蹲黑屋子,想坐在屋顶上数星星,康德说:“世上有两种东西让人敬畏,一是繁星密布的苍穹,一是内心的道德律。”从今天开始,我不管道德的事了,开始数天上的星星。希望它们能给喜欢诗歌的人们带来些许光明。


1:埃兹拉·庞德(1885-1972)

通常,人们把他称为美国现代派诗歌之父。事实上他应该是整个欧洲现代派诗歌的父亲。如果没有他和他的意象派,人们想要躲开雪莱和济慈的浪漫主义阴影,还会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他从汉语“习”的身上,看见了一片羽毛飞过白茫茫的天际而打开了一扇奇妙的意象大门。他翻译的古代诗歌《中国》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新奇的美感。

在艺术界,他差不多是个公认的活雷锋。他曾帮助乔伊斯、艾略特、海明威等人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

但这个家伙在政治上却表现得格外天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罗马电台发表了数百次演讲,抨击美国的战争行动,赞扬墨索里尼,由此被控叛国罪,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在被关押期间他翻译《大学》《中庸》,还写出了《比萨诗章》。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的博林根诗歌奖。

作为一个伟大的教父,庞德在现代诗歌界影响深远。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诗人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曾得益于庞德的亲自修改,所以它的副题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代表诗作:《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三坡赏析:

诗歌只有两行,却因为“幽灵”与“枝条上的花瓣”这两个特殊的意象而夺人眼目。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车站出口, 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置身其间,行人迎面涌来,匆忙从身边卷过,光线不好,天气阴冷而潮湿。突然间,一张美丽的脸闪现了,接着又是一张,又一张......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跟着又是一张美丽的女人的脸.....在昏暗的人潮里,它们分外鲜明。

诗人以两个并置的意象描述了这样一个瞬间,色彩强烈,神秘而优美。这一刻,因为诗人奇异的才华,世界也不得不在匆忙中停下脚步。




2:加里·斯奈德

(1930-)“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旧金山,1951毕业于里德学院,获得文学和人类学学位,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攻读东方语言文学,并在此间参加垮掉派诗歌运动,因偶然读到寒山的诗作,倾心不已,接着他东渡扶桑,出家修禅,十年后回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北部荒僻的山区居住,算得上是自然之子。他诗集主要有《砌石与寒山诗》、《无终的山水》、《僻野》、《观浪》、《龟岛》、《斧柄》、《留在外面的雨中》等,其中《龟岛》获得了 1975年度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被誉为清晰的沉思的大师,是“垮掉派”硕果仅存的诗人,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淡泊、透明。充满禅意。



代表作:《松树的树冠》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曲成雪的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除了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三坡赏析:

《松树的树冠》是一首现代禅诗,安谧、空灵,我们从诗中看到的是夜晚、是霜雾,是天空、是明月,是松树的树冠,是兔的足迹,鹿的足迹,但究竟看到的是什么呢?什么也没有,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是超越尘世的智慧,是广大浩淼的虚空。

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看见一个诗人澄澈的内心,我们的心胸仿佛也随之被洗涤了。风清月白、天朗地清。这就是大美。《树冠》是加里·斯奈德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但流传更广的却是下面这首情诗。

大约是人们更着迷于禅寺偷情的趣味吧~

《禅寺春夜》

八年前的这个五月
晚上我们漫步在俄勒岗
一个花园的樱花树下
那时我想要的一切
现在全忘了,除了你
在这夜色中
在古都的花园中
我感到了幽灵的颤动
我记起你沁凉的胴体
在一件棉织的夏裙下裸露




3:罗伯特·勃莱(1926~)

当代美国最著名诗人, “深度意象诗派”领袖人物。早年在哈佛大学学习,1958年与詹姆斯·赖特等人创办了旨在反对学院派诗歌的诗刊。成为聚集反学院派诗人的阵地,后来逐渐形成松散型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派”。他最向往的是中国古代诗人。尤其对陶渊明先生五体投地。



代表作:《潜鸟的鸣叫》

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
潜鸟的鸣叫升起来。
那是拥有很少东西的人的呼喊。



三坡赏析:

从潜鸟的鸣叫到穷人的呼喊, 罗伯特·勃莱以它魔术般的句子将我们轻易地带向了生活的最底层,而在这一快速抵达的旅程中,我们发现,诗人并非站在贫困者的立场表达愤怒,而是出于对天地万有的关怀。作为一个安静的旁观者,他只是举起一个手指,就让我们的视野进入了一个本真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生命世界。而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读者的感官被打开了。生命豁然开朗,耳目为之一新。

每一个热爱诗歌的人想必都记得他最脍炙人口的诗句:贫穷能够听到风声也是好的。





4:W·S·默温(1927- )

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生于纽约,早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时代开始诗歌生涯,其处女诗集《门神的面具》获得“肯庸评论诗歌奖”,1956-1967年担任马萨诸塞大学驻校作家。这期间他还遵照埃兹拉·庞德之嘱前往法国研究中世纪文学,1968年默温加入当时蓬勃发展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并最终成为该诗派主将之一。他的诗集《搬梯子的人》获普利策诗歌奖。
 默温的诗歌品质独特,句式松散、气象神秘,但隐含抒情。他擅长于将自然和日常经验上升到一个扑朔迷离的境界中,他的诗常常用蜻蜓点水似的语言写成,具有深邃而广远的想象力。



代表作《又一个梦》


 我踏上了山中落叶缤纷的小路
 我渐渐看不清了,然后我完全消失
 群峰之上是夏天

  
三坡赏析:

在新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理想中有一条相当重要:取消自我。这基本上是佛教的精神。 在这首诗歌中,默温成功地抵达了这个流派的最高理想。

在一个长镜头里,我们看见一个人踏着一条满是落叶的小路进入山中,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随着镜头向远方伸展,是起伏的山峦。是山峦后面的明亮的夏日天空。默温的“这一个梦”仿佛吉光片羽,给我们带来了辽阔的寂静。





5:詹姆斯·赖特(1927-1980):

生于俄亥俄州马丁斯渡口,早年就读于肯庸学院,曾师从大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后与罗伯特·勃莱一起创建“深度意象”诗歌流派。成为美国战后反学院派诗歌的主要阵地。他的诗集《树枝不会折断》是20世纪60年代最有影响的诗集之一,诗歌中新颖的实验品质让评论界迷惑又震惊,他的《诗歌集》于1972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

赖特以抒情短章闻名于世,他热爱自然,自认为受中国诗人王维的影响较深。



代表作:《在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


我看见头上青铜色的蝴蝶
在黑色的树干上安眠
像一片叶子在绿荫中拂动
空房后是深谷
牛铃,一声声
传进下午的深渊
我的右边

在两株松树间,阳光明媚的土地上
去年的马粪
熊熊燃烧,变成了金色的石块

我向后仰卧,暮色降临
一只幼鹰飘过,寻觅归巢
我浪费了我的一生

三坡赏析:

在明尼苏达的松树岛,农场。夏日的午后,诗人躺在一张吊床上,一生中,第一次,他发现头顶,有蝴蝶安眠,耳畔,是牛铃清脆之音。甚至田野上的马粪也恍如金块。一切色彩都明亮了起来。当飞鸟回巢,当暮色渐深,当柔软的光阴在悄无声息中流逝,诗人惊讶于生命的虚度之美~~

这是詹姆斯·赖特的巅峰之作,它破天荒地表达了对生命浪费的体验,在一个物质主义的国度里,这当然是非常吓人的体验,接近了东方诗人的情怀。印象中,他曾经谈到过这个作品是为了向苏东坡老人家致敬。是不是很容易让你想起那首“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杰作呢?





6:艾伦·金斯堡1926~1997)

“垮掉派”诗人的代表人物。生于新泽西州;父亲是在中学教书的小诗人;母亲是激进的共产主义者。大学时代结识了威廉·巴若斯和杰克·凯鲁亚克,结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小圈子,并因吸毒而被学校除名。1955年10月,因在一次朗诵会上朗诵作品《嚎叫》而弄得众生颠倒,一跃而成青年运动的领袖。他倡导的反战、宗教、性自由对整个60年代美国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他与猫王、“披头士”乐队、鲍勃·迪伦构成了美国文化的灵魂。

代表作:嚎叫

三坡赏读:

在正统严肃的批评家的眼里,“垮掉一代”只是一群赞美狂饮、吸毒、乱交的怪物,而《嚎叫》只是这些怪物绝望的吼声。但作为大众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嚎叫》的问世为“垮掉派”赢得了不朽的名声。更加重要的是,它展现了被社会遗弃的边缘人迷乱的精神旷野。作品的第一章呈现了一个噩梦般的世界;第二章控诉了物质至上、千篇一律和机械化生活对至善人性的摧残;第三章呈现了一幅富有普世情怀的个人画卷……而它的脚注(结尾部分)是一场演说,是对神圣生命的呼唤与颂扬。整个作品有如江河流泻,充满了磅礴的气势。被誉为朗诵作品中的绝响之诗。但我更喜欢的是他的一首小诗--<致林塞>,作品安静、神秘,将内心的沉痛巧妙地放置在两个互不相干的画面里。暴露了金斯堡难得一见的温情:

 《致林塞》

伐切尔,群星闪现
薄雾笼罩着科罗拉多的大路
一辆汽车缓缓爬过平原
在微光中收音机吼叫着爵士乐
那伤心的推销员点燃另一枝香烟


在另一座城市,27年前
我看见你映在墙上的影子
你穿着吊带裤坐在床头
影子中的手举起一枝手枪对准你的头颅
你的身影仆倒在地



7:兰德·贾瑞尔(1914-1965)

出生于田纳西并在当地接受大学教育,毕业后在各地大学任教,二战中效力于美国空军。做过文学编辑,诗集《华盛顿动物园的妇女》获得1961年度全国图书奖。他同时也从事小说写作和文学批评,被认为是“他那一代最杰出的诗人和批评家”。他对洛威尔、毕晓普等人的评论对于他们以及这一代诗人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他的诗歌表达了其对人类处境所怀的极度的悲悯。诗人斯坦尼·柯立兹的说法非常确切:“贾瑞尔所有诗歌都包含着哭泣般的声音。”


代表作:《炮手》

他们把我送到这里,远离我的猫咪和妻子
就为了让医生扎我、数我的牙齿?
为了到平地上搞成一排?在帐篷里围着火炉?
在培训学校的苍蝇堆里我打盹了吗?
战士们兔子一样缩在曳光弹里,
血凝固在我的夹板上就像一块痂--
炮塔灰暗而沉寂,我打鼾了吗?
直到棕榈和我的死亡一起长出大海。
我的世界结束在这里,在一座坟墓的沙土中,
我的战争就算完么?死是多么容易!
我的妻子会得到一窝耗子作为抚恤金么?
那些奖章弄回家给了我的猫咪吗?


三坡赏读:

这是被人们广为传颂的反战作品,短短12行,却闪耀着人道主义的万丈光辉。对战地的描述冷酷。对战争的谴责也很有力。

起首的3 个诘问将战事的荒谬与人生的绝望展露无遗。而最后三个诘问,再次加强了这种荒谬与绝望。

好作品需要才华,更需要胆识,在我们的军旅诗人中,富裕的是愚蠢的颂歌与可怕热情,永远也不可能产生这样寒冷彻骨的好作品。



8:伊莉莎白·毕肖普(1911-1979)

生于马萨诸塞州, 出生当年父亲病故, 母亲随后进了精神病院。她在加拿大的外祖母和波士顿的姨母轮番抚养下长大成人。她曾说“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 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 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她从大学毕业后, 开始了一生的漫游, 先后在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和波士顿定居。在创作上,人们普遍认为毕肖普是继狄金森、斯蒂文斯、玛丽·摩尔之后,用传统的技艺表达一种个人化的修辞立场的完美的诗人。

与诗歌中的冷静与节制不同, 毕晓普的私生活放浪形骸, 她的机智、愤世、同性恋都足以让人刮目。

代表作:《一种艺术》

丢失的艺术不难

不少东西本身就含有
任人丢弃的目的,失去它们并不是灾难。

每天都在丢失。房门钥匙丢了
一小时浪费了,早已满不在乎。
丢失的艺术并不难。

接下去锻炼丢更大的东西,更快地丢:
到过的地方、认识的人、还有你本想见识一下的地方。
这也不会带来灾难。

我丢了母亲传给我的表。还有你瞧!
一、二,一共三幢我住过的楼房。
丢失的艺术并不难。

我丢失了两座城市,都很可爱。以及,更大的
我从小熟悉的地带,两条河,一片大陆。
这些我都失去了,可是也不算灾难。

——即使失去了你(我那种开玩笑的声音
我最心爱的姿态)。我也还不用掩盖。本来,
要掌握丢失的艺术不算太难。虽然丢掉这个
有点儿(写下来呀!)有点儿像是灾难。


三坡赏析

与普拉斯一样,毕晓普穷尽一生的创作,并不在显示她惊世的才华,而是在表达她对世界的态度。但与普拉斯的愤世嫉俗不同,毕晓普更注重精确的语言与诡异的思想。她往往把人生的智慧馈赠在修辞的技艺里。让我们折服于语言的道德。在《一种艺术》这首作品里,她进入了淋漓的表达,一个饱经沧桑的诗人的旷达心境在一种讥诮的语感里,显得何其自然、何其轻松。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13: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今天的事干完了,吃饭~~~看书去了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好东西,俺要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和紫姐姐,坐坐,今天不谈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蚊子觉得吧。这些都是中诗,翻译过来,字母的韵、排列等都变了。是译者根据原诗的意像加工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晕,忘记穿马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俺英文半吊子,原著看不了,只能看翻译的。英语在行精通的,还是好,可以直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0 14:21 发表
晕,忘记穿马甲了~~~~~


翅膀没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0 14:19 发表
蚊子觉得吧。这些都是中诗,翻译过来,字母的韵、排列等都变了。是译者根据原诗的意像加工而成的。


依然是不错,因为诗歌存在语言问题,其实我们在写诗过程中,依然会诗意流失和折损。

我曾说翻译过来的文字,就是隔夜饭。或者是别人把饭放在嘴里吃过了,然后吐给我们的。

关键是翻译的人,呵呵,即便有着缺失和折损,但是有些好诗并不妨碍我们欣赏。你若因为惧怕这个就不读,那么你就完蛋鸟,因为新诗,本来就是舶来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8-20 14:23 发表
可惜俺英文半吊子,原著看不了,只能看翻译的。英语在行精通的,还是好,可以直接读。


呵呵,你比我强,至少有半吊,俺是就几个铜板。呵呵只认得生词,不认识句~~但是我知道比较,所谓不怕不知道,就怕货比货。

所以,一首经典诗歌,我会找出不同的版本,对照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3 06: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