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经典水泡:穗穗“迷你”诗评及紫穗资料库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鱼儿 于 2010-8-20 23:41 发表
好!
、很好~


鱼站大驾光临,小院蓬荜生辉!!

来~~~俺上香茶,请上座。呵呵五种茶任意选~~

西湖龙井、浙江绿牡丹、福建冻顶乌龙、云南普洱茶、海南兰贵人!

你点,俺就去泡哦。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23:5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寺春夜


加里.斯奈德(美国)


八年前的这个五月

我们深夜漫步在俄勒冈
一个果园的樱花下。
那时,我想要的一切
早已忘记,只有你除外。
在这夜色里
在故都的花园中
我感到幽灵的颤动
我记得你冰凉的胴体
在夏日的衣裙下裸露。


穗穗点评:这个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BG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众多头衔的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2003年当选美国诗人学院院士,先后出版了十六卷诗文集。他的《龟岛》获得了1975年度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是“垮掉派”目前少数硕果仅存的诗人,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
之所以要说明他是一个禅宗信徒,你就可以明白此题题目的所指和美妙内涵。多么含蓄的诗作,简练、清爽,却蕴含着巨大时空的跨度。而那隐藏着樱花夜色内,微微颤栗的灵魂,让作者已经忘记了人生,此时此刻还需索求什么。那幽灵的颤动——美好,冰凉,“短暂”地永恒,定格在八年前那个五月的花香里......

说起这首,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龟岛》诗集里的《松树冠》一诗。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0: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年,张好古就靠这句“好,很好”在翰林院混了三年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鱼儿 于 2010-8-20 23:56 发表
想当年,张好古就靠这句“好,很好”在翰林院混了三年呐~


哈哈~~有趣。

鱼站也算是奇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桂冠诗人休斯入驻英国“诗人角”

特德·休斯
  
  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即将因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诗人角的墓碑而再添荣光。虽然骨灰不会被重新安葬,但镌刻有诗人生平成就的石碑明年初便会被安置于大教堂内。纪念碑将与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济慈、雪莱和勃朗特姐妹、狄更斯等人的墓碑比肩而立。特德·休斯于1998年去世。

  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立碑的决定是由院长约翰·霍尔作出的。用霍尔的话来说,由于英国顶级作家的加入,诗人角已经成为了英国“国家圣地”。从位于教堂南耳堂处的乔叟墓地来看,它的诞生纯属意外。乔叟埋在这儿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是因为他为皇室服务。16世纪为他建造了一座更精致的墓穴,1599年斯宾塞也葬在了附近,由此开启了诗人角的传统。

  “下一步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铭文和设计来凸显特德·休斯的成就了。”霍尔说,“我希望他的纪念碑能够时时提醒人们记住他在诗歌上的卓越建树。”

  “诗人角”位于泰晤士河畔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中。最早入葬该“角”的是“英国诗歌之父”乔叟。后来英国诗人约翰逊、布朗宁、丁尼生,小说家狄更斯、哈代等也葬于此地,以示对乔叟的仰慕和追随。目前,有一百多位作家、诗人以及少量的艺术家被纳入诗人角的范围中。


  特德·休斯(TedHughes,1930-1998)出生于西约克郡,毕业于剑桥大学,之后做过园丁、夜间守门人。1956年他与在剑桥结识的美国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结婚,1962年婚姻破裂,普拉斯于次年自杀身亡。休斯儿时喜爱渔猎,他对于自然之美的着迷表现在他的第一部诗集《雨中的鹰》(1957)中。休斯激昂奔放的诗风与当时风行的冷静内敛的“运动派”截然不同,给读者以新鲜感,受到大众的欢迎。1970年出版的诗集《乌鸦》包括一系列以乌鸦为主要象征的诗作,休斯以乌鸦这一阴郁的形象写出自然和人性中暴虐的一面,将创世纪的神话刻画得血腥可怖。1984年休斯赢得桂冠诗人的称号。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0: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怎样开始演奏


休斯(英国)

水想活着
它走向太阳它又哭着回来
水想活着
它走向树木它们燃烧它又哭着回来
它们腐朽了它哭着回来
水想活着
它走向鲜花鲜花皱皱巴巴它又哭着回来
它想活着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血
它哭着回来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刀子
它哭着回来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蛆虫和腐烂
它哭着回来 它想去死

它走向时间它穿过石头的门
它哭着回来
它穿越所有的空间去寻找空虚
它哭着回来 它想去死

直到不留下一声哭泣
它在万物的底部躺下
彻底疲惫 彻底干净


穗穗点评:彻底干净,彻底疲惫。哭完了,没有留下哭的水迹。水或许可以这样演奏完“它的一生”。那么人能否呢?
水的六次走向,其实算是八次走向,因为其中的两次走向是同一物的“子宫”,在我看来,那是最原始的母体——混沌之初的状态。作者,用水的脚步,叩问一切,自然、母体(初始状态的宇宙)时间、空间。这就无形地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诗意空间。而这所有的走向,都是以“哭”的主旋律,回转串联起来的。于是就完成了题目的意旨“水怎样开始演奏”
万物中,水是最具灵性和音乐性的。这水~~最终疲惫了,也彻底干净了。它在最低处,死去。不留下一点可供寻觅的哭泣。
这让人全身都疼的诗句,如水一般,居然找不到原始的骨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穗资料库之“诗人资料”

W•S•默温

W•S•默温(1927 - ?)

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纽约市,早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时代开始诗歌生涯,其处女诗集《两面神的面具》(1952)被奥顿收入耶鲁青年诗人丛书,1954年获得“肯庸评论诗歌奖”,1956-1967年担任马萨储塞大学驻校作家。此后他去了欧洲,先后在英国、法国、葡萄牙和马约卡群岛等地从事学术研究,同时翻译了大量法语、西班牙语古典和现代诗歌。1968年回到美国,汇入当时蓬勃发展的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并最终成为该诗派主将之一。他的诗集有《两面神的面具》(1952)、《跳舞的熊》(1954)、《移动的靶子》(1963)、《虱》(1967)、《搬梯者》(1970)、《写给一次未完成的伴奏》(1973)、《罗盘之花》(1977)、《张开的手》(1983)、《林中的雨》(1988)、《旅行》(1993)、《雌狐》(1996)、《瞳孔》(2001)等,其中《移动的靶子》和《搬梯者》分获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诗歌奖。另有散文三卷、译作近十卷。

作为“新超现实主义”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默温的诗歌作品却非常独特,貌似松散、甚至神秘,但内含一种抒情的音调。他善于在诗里将自然和日常经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扑朔迷离的境界中去,因此他的诗常常用闪忽的、蜻蜓点水似的语言写成,具有开放而洗炼的形式,深邃而广远的想象力,以深入到一个“更为隐蔽的世界”中去。默温的诗作绝不是那种一读就懂的东西,读者往往需要多次阅读才能进入他所创造的那个有轻度神秘倾向的世界。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把握默温的诗歌所传递的深邃内涵。

早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其诗人生涯,处女诗集《门神的面具》被奥顿选入耶鲁青年诗人丛书。1956年至1957年任麻省大学驻校作家。此后旅居英、法、葡萄牙和马约卡群岛数年,并以卓越的才能翻译了法语、西班牙语古典诗人和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这对他自己诗风的转变也起了很大的影响。1968年回国后即汇入美国新超现实主义运动,而且比其他诗人更得超现实主义真髓。他努力创作更接近于想象的活力的诗,迫使诗“不断地回到它的裸露状态,在那里触摸尚未实现的一切”。他所追求的,“仿佛一个回声,但并不重复任何声音”。这使他的风格甚为独特。他的诗表面松散,采用开放形式,也带有某种自白的成分,但却内含神秘,甚至近乎于预言。因此也有论者认为他把存在主义带入了美国诗坛。

默温最好的诗是从《移动的靶子》(1963)和《扛梯子的人》(1970)开始(这两部诗集曾分别获全美图书奖和普利策奖)。当许多同时代的诗人停顿和萎缩下来的时候,他仍保持着诗的活力。

默温(1927- ),主要的诗集有《门神的面具》、《移动的靶子》和《扛梯子的人》等。


--------------------------------------------------------------------------------

距离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西蒙译)


--------------------------------------------------------------------------------

写给我的死亡纪念日


一年一度,我竟不知道这个日子
当最后的火焰向我招手
寂静出发
不倦的旅行者
像黯淡星球的光束

那时我将发现自己
已不在生命里,像在奇异的衣服里
大地
一个女人的爱
男人们的无耻
将使我惊讶
今天,一连下了三日的雨后
我听见鹪鹩在鸣唱,檐雨停息
我向它致敬,却不知道它是什么

(西蒙译)


--------------------------------------------------------------------------------

冰河上的脚印


一年四季
风从峡谷里吹出来
磨亮万物
脚印就冻在那里,永远
向上指进寒冷
与我今天的脚印相似

昨夜,有人
在烛光上走动,走动
匆匆地赶着
痛苦之路
很久以后,我才听见那回声
与我的联在一起,消失

我凝望山坡,寻找一块黑斑
最近在这里
我的双手像盲人
在熔蜡上移动
终于,一个接着一个
他们走进自己的季节
我的骨骼面面相对,试图想起
一个问题

当我观望时,万物静止
但这里,幽黑的树林
是一场大战的墓地
我转过身
听见越来越多的名字
离开树皮,向北飞去

(西蒙译)


--------------------------------------------------------------------------------

低地和光


我想那是在弗吉尼亚,那个地方
现在就横躺在我心灵的眼前
像满月下的灰色草叶
像一片草原触摸那里的一切

那片低地伸展到大海
没有沙滩,没有界限。那是秋天
栅栏围着田野,阴暗裸露
伸展到闲散闪烁着的低平水面

那些栅栏慢慢地沉陷,消失
一只黑色的小鸟,落在矮桩上
望着光像海草或风轻易地穿过
那些栅栏,滑向天边

甚至一只鸟也会记得
那片曾经存在过的土地
移动的光缓缓延伸着,冲洗着
爬过那片低地,渐进渐远

我的父亲不曾在那里耕种,母亲
也不曾等待,我一无所知地站在那里
听见海水慢慢渗过来,不知道
这片土地是何时被夺去的

也许你会认为,低地对于我
意味着什么,我久久地凝望着
透过闪光,寻找低地的形影
只有低平的光升起来,一片茫然

(西蒙译)


--------------------------------------------------------------------------------

十二月之夜


寒冷的斜坡立于黑暗中
树木的南面模起来却是干燥的

沉重的翅膀爬进有羽毛的月光里
我来看这些
白色的植物苍老于夜
那最老的
最先走向灭绝

而我听见杜鹃被月光一直弄醒着
水涌出经过它自己的
手指,没有穷尽

今晚再一次
我找到一篇单纯的祈祷但它不是为了人类

(沈睿译)


--------------------------------------------------------------------------------

给手


眼镜看到的是一个视觉的梦
它醒来触及的
是一个视觉的梦

而在梦中
对每一把真实的锁
仅有一把真实的钥匙
而它在某个另外的梦中
此时不可见的
是一把真实的门的钥匙
它即刻打开水和天空
它已经在向下的河中
我的手攥住它
我的真实的手

而我对手说
转动

打开河流

(沈睿译)


--------------------------------------------------------------------------------

挖掘者


如果一个男人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如果两个男人
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如果八个男人扛着铁锹
来到路上

如果十一个男人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而我要藏起来
那时我想看这里的一切
像这只手正好挡在
我的眼前

而我愿试着把它放下来
在他们透过它并发现我之前

(沈睿译)


--------------------------------------------------------------------------------

玻璃


一天你看看镜子而它洞开
目光所及之处
十一条长长的路灰得像水
在它上面一些人正在跑掉
一个小小的身影穿着长长的灰大衣
而你不能动你不能喊
你要问他们是谁已经
太迟了

那时他们中的许多人
用他们的后背对着你他们的手臂在空中
没有影子
在灰得像冰一样的路上跑掉
落叶在他们的身后飞翔
而鸟儿在巨大的尘灰中
石头树木
你所有的恐惧从你这儿跑掉
太迟了
进入一片云

而你跪下并试图叫住他们
遥向那空荡荡的面容

(沈睿译)


--------------------------------------------------------------------------------

习惯


即使在半夜三更
它们仍搀着我转悠
然而天黑了,它们常松手
而且时间较长久

接着它们便缠着我的记忆
以为记忆属于它们所有

就连我入睡后它们还拿着
我的一两只眼睛嵌入它们的眼窝
它们四处瞧瞧,相信
这地方便是家

当我醒来,可以感觉到黑色的肺叶
飞入世纪的更深处
带着我
即使于此时它们仍借走
我的大部分舌头,告诉我
它们便是我
它们借给我的大多数耳朵听它们讲话

(汤潮译)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0: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穗资料库之“诗人资料”

米沃什(波兰)

生平简介:米沃什(Czeslaw Milosz)1911年出生于立陶宛维尔诺附近的谢泰伊涅里一个贵族家庭。当时立陶宛仍然属于波兰的版图(直到1940年归属于前苏联)。当地语言混杂,但米沃什的家庭从16世纪起就讲波兰语,因此,尽管此后一生漂泊不定,并精通好几种语言,米沃什仍然把波兰视为祖国,并坚持用波兰语写作。他曾说:“我是一个波兰诗人,不是立陶宛诗人。”

人物介绍: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和翻译家!令人悲痛的是他于2004年8月14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家中去世,享年93岁。
  米沃什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并于1936年发表了第一本诗集《冰封的日子》。从诗人早期作品的主题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写作风格的端倪:通常是从结合了诗人现实经历的历史视角出发,而以田园诗兼启示录式的手法表现出简洁意象。
  他经历过“二战”的纳粹时期。战后他曾担任波兰外交官,在波兰驻美国与法国的使馆里,负责文化事务。与政府决裂后曾去法国,并于1960年离开法国来到美国。在那里,他担任伯克莱大学的斯拉夫语言和文学教授达20多年之久。
  1989年后,诗人结束了接近30年的流亡生活,回到波兰以后,就一直住在克拉科夫。

作品简介

  他在国外发表了20多部诗集和小说,主要的有《白昼之光》(1953)、《诗的论文》(1957)、《波别尔王和其它的诗》(1962)、《中了魔的古乔》(1964)、《没有名字的城市》(1969)、《太阳从何方升起,在何处下沉》(1974)、《诗歌集》(1977)及长篇小说《权力的攫取》(1955)和《伊斯塞谷》(1955)等。

米沃什语录

  ●关于生命 米沃什90岁高龄时,曾自言当时仍然坚持写作到夜晚。“根本不可能活腻的,我还是感到不够。”他说,“到了这种年纪,我仍然在寻求一种方式、一种语言来形容这个世界。”

  ●关于诗歌 “诗歌,即使其题材与叙述口吻与周围现实完全分离,要是一样能够顽强存在,那是令我激赏的诗歌。有力度的诗,或是一首抒情诗,其自身的完美就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一种现实。”


米沃什诗选

歌谣
  致耶日•安杰耶夫斯基基
  平地上立着一林灰色的树,
  母亲坐在它小小的影子下,
  她给煮熟的鸡蛋剥去了壳,
  还慢慢喝着那瓶子里的浓茶。
  她看见了一座未曾有过的城市,
  它的城墙和古塔晌午时光亮闪烁,
  母亲从墓地里回来,
  望着那一群群飞翔的野鸽。
  儿子呀!朋友已经把你忘记,
  同学们谁都记不起你,
  未婚妻生下了孩子,
  她在夜里也不会想你,
  他们在华沙建起了纪念碑,
  可是却没刻上你的名字.
  只有母亲,她活着的时候,在惦记你
  你曾是那么可笑,多么幼稚。
  加伊齐满身尘土,长眠地下,
  他只活了二十二个年头;
  今天他失去了眼和手,失去了心灵,
  不知什么是春天,不知什么是严冬。
  江河年年流下的冰块发出了叮当的响声,
  一朵朵银莲花盛开在阴暗的林子里。
  人们把野樱花充塞在瓦罐里,
  聆听着杜鹃鸟是怎么算命。
  加伊齐长眠地下,他任何时候也不会知道,
  华沙战役失败,什么也没有留下,
  他曾战斗死去的那个街垒,
  已被这破裂的双手拆掉。
  大风吹来.卷起一阵红色的尘土,
  大雨过后.夜莺也唱完了它的歌,
  泥瓦匠在白云下高声吼叫,
  他们盖起了许多新的房屋。
  儿子呀!有人说,因为你曾捍卫这不善的事业,
  你应当感到耻辱,
  可我不能和你谈话。
  我什么也不知道,让上帝判决!
  你手中萎谢了的花已落入尘屑。
  我的独生子呀,请你原谅!
  在这大旱的年头,时间不多了,
  我到你这里来,还要从这么远的地方把水送来。
  母亲在树下理好了头巾,
  天上鸽子的翅膀闪闪发亮,
  她沉思遐想.四处张望,
  她暂见宇宙太空这样遇远,遥远,
  她看见电车正住城里跑去,
  还有两个年轻人在后面追赶,
  母亲在想,他们能够走上,还是赶不上?
  他们赶上了电车,在车站坐上了电车。


  黎明时我向窗外瞭望,
  见棵年轻的苹果树沐着曙光。
  又一个黎明我望着窗外,
  苹果树已经是果实累累。
  可能过去了许多岁月,
  睡梦里出现过什么,我再也记不起。

消息
  关于地球文明,我们将说些什么?
  它是用浅蓝色玻璃铸成的鲜艳球体,
  有一条保持卷曲和舒展的闪亮而清澈的细线。
  或者说它是一排旭日图案的宫殿
  巨大的门在苍穹急遽升起
  它的后面走着一个没有面孔的怪物。
  于是每天都在抽签,无论谁抽中
  将作为祭品走过那里:老人,孩子,年轻的少男和少女。
  或者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说:我们生活在金羊毛里,
  在一片虹的网里,在一片云茧中
  悬挂在一棵银河树的枝干上。
  而我们的网用符号织成,
  作用于耳目的神秘符号,爱情的指环。
  一种在内心回响的声音,塑造我们的时代,
  我们的轻快,颤动而婉转的语言。
  我们根据什么才能编织成界限
  在内与外,在光明与黑暗之间,
  如果不是根据我们自己,我们温暖的呼吸,
  以及唇膏,薄纱和棉布,
  根据寂静得使世界死亡的心跳?
  或许我们对地球文明无话可说。
  因为没人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使命
  在畏惧和颤栗中,我想我会完成我的生命,
  只当我促使自己提出公开的自白书,
  揭示我自己和我这时代的羞耻∶
  我们被允许以侏儒和恶魔的囗舌尖叫,
  而真纯和宽宏的话却被禁止;
  在如此严峻的惩罚下,谁敢说出一个字,
  谁就自认为是个失踪的人。

社会评价

  ●北塔(诗人、《米沃什词典》译者之一):他是整个20世纪的见证人
  ●张曙光(诗人、《切•米沃什诗选》译者):他相信语言的力量
  ●波兰总理马莱克•贝尔卡称米沃什为“伟大的波兰人”。贝尔卡评价米沃什道:“用他的心灵和笔,他给我们指路,解析现实,并敦促我们行善。”
  ●美国教授罗伯特•哈斯曾这样评价米沃什:“他是20世纪最重要与最恐怖事件的目击者。同时,对于这些事件,他是创新兼反叛的思想者与触角。”
  ●诺贝尔授奖辞:“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1: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你是真喜欢诗的。
我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文字和诗都不是我的理想,只是放松快乐的一种方式,充其量就是记录,跟日记差不多。
不要看得太猛了,什么事情,身体都是最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边点评,边学习,边温习。一举三得!

问好黑夜里的飞翔。诗歌于我,恰如一生不离不弃的情人。

握!多谢你的关心。俺感动~~奉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13:40 发表
转帖一个好友何三坡博客文章《美国最好的诗人们》

转帖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a844240100aw0c.html

穗穗转帖理由:虽然是一个老帖子,但是就像一些老诗一样,经典永远是经典。一些知识,是我 ...

这个给我的印象是美国诗人的好作品都是些短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人的记忆限制。能记得、印象深刻的,大多都是短篇,而且是容量最大的短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lg 于 2010-8-21 01:25 发表

这个给我的印象是美国诗人的好作品都是些短制:))


问好Z,我先下了。真累了~~~你继续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略特的《荒原》有点长哦,还有里尔克的《……哀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穗资料库——腰条熟女提供

听到“杂音”~~~~~


http://go.paowang.net/news/3/2010-08-16/20100816153941.html
十五个被高估的美国当代作家
http://www.cyol.net 2010-08-16
康慨

  赢得文学大奖的作家就是最好的作家吗?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并非后人不识的庸才?得州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阿尼斯·什瓦尼(Anis Shivani)8 月7 日刊长文于聚合式网络杂志《赫芬顿邮报》(huff鄄ingtonpost.com)时说,今天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殊为不易,因为美国已无慧眼识珠、沙里淘金的大评论家,学院派的理论家们则看不起小说家,不仅认为自己的大著要比被他们解构的文学作品更高贵,更对当代文学毫无兴趣,所以评论界充斥着劣质书评家,自甘为出版巨头们做吹捧工具,嚷嚷着:皇帝确实穿着新衣。

  什先生开列了15位被高估的美国当代作家,并附短评,用语虽猛烈,但并非没有我们平时难得一闻的洞见,因此摘要编号转写如下,每人略加简介,文末附有什先生对庸俗作品的定义:

  (15)威廉·弗尔曼(William T.Vollmann),200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什先生认为他专长于妓女和春宫,乃三流品钦,不顾一切地要以数量而非质量博出位,其小说动辄千页,《举起举落》更长达七卷,共3352页。维京书局的编辑保罗·斯洛法克曾可怜巴巴地求他删掉部分文字,却收到弗尔曼的回信:“我确信有机会赢得诺贝尔奖……我相信此书可与(爱德华·)吉本比肩……终将被归入伟大经典作品之列。”

  (14)谭恩美(Amy Tan),专长于妈妈、女儿和脏衣服,时常夹杂汉语词汇,如“心理分析文章只会让你hulihudu,让你眼前一片 heimongmong”。谭女士貌似声张多元文化主义,实则扁平化了政治与历史,私人化了少数族裔被同化的恐惧与焦虑,不仅令排外的美国保守派政客们甚感宽慰,也忽悠着不明就里的美国读者,仿佛自己真的借此对亚洲文化多了几分理解。

  (13)约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大诗人,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得主。20世纪后期美国诗歌的自我封闭,囿于个人小小感受而无力自拔的现状,当以阿什伯里为罪魁祸首。他在诗中展示自己懵懂的性欲,将后现代的异化结合于所谓思想的喧嚣,让现实沦为并止于语言。自从《凸镜中的自画像》(1975),他始终在拙劣地模仿自己。

  (12)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得主。“自然派”名家,美国最畅销的诗人之一,作品千篇一律,无非是时间,动物,坐着,观察,然后悟了。例如:早上 5点,负鼠,后院,碎裂,它跑了;或:下午3点,猫咪,田野,何其真实,平静。奥利弗女士一年出一本诗集,其内容皆可互换。她根本不配与爱默生相提并论,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好比斯蒂芬·金与梅尔维尔一样遥不可及。

  (11)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著名的诗歌评论家,美国政府人文领域最高奖———2004年国家人文基金奖的得主。什瓦尼说她是美国最平庸的批评家。新批评派的元老们还算有想像力,但文德勒对形式与结构的“分析”则完全扼杀了作品的诗意。解构理论消灭了人文主义的批评,让文德勒这样没人味儿的庸才轻易占据了学术高位。

  (10)安东尼娅·纳尔逊(Antonya Nelson),小说家,1999年被《纽约客》选入“今日美国青年作家20杰”。她以一句三条隐喻的诗风,雕琢个人最最细小的感受,以此反映美国家庭生活的失序。其笔下只有酗酒者、嗜药者、吸毒者、通奸者和乱伦者。纳尔逊女士是个无趣的女匠人,从不直面现实,从不涉及历史或政治。

  (9)莎伦·奥尔兹(Sharon Olds),艾略特诗歌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前纽约州桂冠诗人。自1980年起,奥尔兹女士始终如一,以一种血淋淋的、中世纪的风格抒写女性身体和有裸露癖的父亲,其诗作证明了20世纪70年代以降的女权主义如何正在自我鞭尸。全美国的学院派女诗人们在一种受虐狂的心态中,奉奥尔兹为神明,因为她们认为,奥姐姐解放了她们,让她们能够直书那些禁忌的主题。

  (8)乔丽·格雷厄姆(Jorie Graham),1996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诗院前院长。她将自己想像为当代大哲,维特根斯坦的传人,但她那些抽象的、伪哲学的、过于自重的、无中心的长句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杂志和图书的版式设计人员往往被她疯狂的大长句搞得心烦意乱。近几年来,她对语言哲学的追求已让其诗作日益变得不可卒读。她的前辈是阿什伯里,她最大的鼓吹者正是海伦·文德勒。

  (7)乔纳森·萨弗兰·福尔(Jonathan Safran Foer),大受追捧的青年小说家,耶鲁大学写作课客座教授。所有这些被高估的作家都有一套蒙人的把戏,福尔尤擅此道,他是把戏套把戏,见风使舵,什么题材热就赶紧去披什么外衣。他以多元文化主义小说出道,再以时髦的后9·11主题掘金,可惜此人全无文学创新能力,只会亦步亦趋,步别人的后尘。

  (6)茱帕·拉希丽(Jhumpa Lahiri),近年来最红最火的青年女作家,包括普利策奖在内,获奖无数。什先生认为拉女士是这份名单中唯一有可读性的作家。她以其不变的孟加拉知识移民主题,攀上了文学精英的金字塔尖,但从此固守这一利益丰厚的小生境,再不跨出半步。以拉希丽如此天分,广阔天地,本来大有作为,可惜止于谨小慎微。(5)朱诺·迪亚斯(JunotDíaz),2008年普利策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常言道慢工出细活,可惜迪亚斯让人等了11年的长篇大作《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不过是此前短篇故事的拉长版,没有语言节奏,只是将散乱的句子串在一起,直到串够一本书的长度。小说里的多米尼加人通通只想一件事:性交。呆瓜主人公奥斯卡一心找人破掉自己的处男身,这几乎就是故事的全部。他以虚假的动力和狂躁的音调描述一切,最后被人打死了,这令人挠墙的小说也就此莫名其妙地结束。也许有朝一日,迪亚斯除了呆瓜寻欢,还能用不那么幼稚的语言写点别的,不过我们可能要再等 11年。

  (4)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前任美国桂冠诗人。她或许是庸才当道的最佳范例,亦与莎伦·奥尔兹一起,印证着美国女权主义的极度衰亡。她以对西尔维娅·普拉斯毫无生机的仿效出道,最终却由普拉斯愤怒的自白转向纯粹的家长里短,在琐事上故作忧愁,却对生死漠然视之。她单调的节奏往往被某些糊涂虫评论家误以为大度从容,实乃感情死亡后的心智麻痹。

  (3)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9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他借用弗吉尼娅·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写成的《时时刻刻》,实将伍女士的小说杰作降格为平庸的当代微尘,再次证明了今天要想成为成功的小说家,你只需东拼西凑,上忽下悠。

  (2)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前任美国桂冠诗人。在美国那些强颜忧愁的皇家诗人们面前,柯林斯就像个宫廷小丑,老大不小,还要卖弄天真:“要是走过大西洋又会感觉怎样?”别人空洞的阴暗映衬着柯林斯空洞的童真。20年来,他就是用此类屡试不爽的小把戏,精心打造其诗歌糖果的品牌,果然成为最畅销的美国诗人之一。

  (1)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头牌书评人。什瓦尼认定她是庸才总头,“地球上最糟糕的书评家。”角谷女士对小说好坏只有一条判断标准:是否合乎她建立在20世纪中期写实小说之上的观念。她只有朴素现实主义一个模具,所以别想跟她玩后现代那一套,她一概不认。如果她喜欢哪本书,你最好像见鬼一样远远躲开,那必定是一本平庸之作。碰到她不喜欢的,你倒是可以考虑买来读读。如果她恨透了某本书,哇塞,你一定要立刻飞奔到书店,抢一本先!在角谷女士眼里,但凡好书不是契诃夫式的,就是詹姆斯式的,不是福斯特式的,就是厄普代克式的———她对这一套门清,只在书评里来回比较,拿作家新作跟其旧作比,跟所评作品全无干系的经典比,除了这些,她什么也说不出来。世界上最大的脑残庸人主义传播者之一就这样占据着《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的高位。

  最后,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什瓦尼对平庸之作的定义:

  “如果我们不识劣作,也便识不得佳作。”什先生写道,“劣作的特点是云山雾罩,自耀,自恋,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体凌驾于内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将注意力引向作者自身。此类作家背叛了现代主义的遗产,更不必说后现代主义。人终有一死令他们如坐针毡。他们对当今的重大主题保持沉默。他们渴望与政治毫无关系,他们功成名就。”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8: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3 01: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