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经典水泡:穗穗“迷你”诗评及紫穗资料库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穗资料库——腰条熟女提供

听到“杂音”~~~~~


http://go.paowang.net/news/3/2010-08-16/20100816153941.html
十五个被高估的美国当代作家
http://www.cyol.net 2010-08-16
康慨

  赢得文学大奖的作家就是最好的作家吗?怎样才能知道他们并非后人不识的庸才?得州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阿尼斯·什瓦尼(Anis Shivani)8 月7 日刊长文于聚合式网络杂志《赫芬顿邮报》(huff鄄ingtonpost.com)时说,今天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殊为不易,因为美国已无慧眼识珠、沙里淘金的大评论家,学院派的理论家们则看不起小说家,不仅认为自己的大著要比被他们解构的文学作品更高贵,更对当代文学毫无兴趣,所以评论界充斥着劣质书评家,自甘为出版巨头们做吹捧工具,嚷嚷着:皇帝确实穿着新衣。

  什先生开列了15位被高估的美国当代作家,并附短评,用语虽猛烈,但并非没有我们平时难得一闻的洞见,因此摘要编号转写如下,每人略加简介,文末附有什先生对庸俗作品的定义:

  (15)威廉·弗尔曼(William T.Vollmann),200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什先生认为他专长于妓女和春宫,乃三流品钦,不顾一切地要以数量而非质量博出位,其小说动辄千页,《举起举落》更长达七卷,共3352页。维京书局的编辑保罗·斯洛法克曾可怜巴巴地求他删掉部分文字,却收到弗尔曼的回信:“我确信有机会赢得诺贝尔奖……我相信此书可与(爱德华·)吉本比肩……终将被归入伟大经典作品之列。”

  (14)谭恩美(Amy Tan),专长于妈妈、女儿和脏衣服,时常夹杂汉语词汇,如“心理分析文章只会让你hulihudu,让你眼前一片 heimongmong”。谭女士貌似声张多元文化主义,实则扁平化了政治与历史,私人化了少数族裔被同化的恐惧与焦虑,不仅令排外的美国保守派政客们甚感宽慰,也忽悠着不明就里的美国读者,仿佛自己真的借此对亚洲文化多了几分理解。

  (13)约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大诗人,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得主。20世纪后期美国诗歌的自我封闭,囿于个人小小感受而无力自拔的现状,当以阿什伯里为罪魁祸首。他在诗中展示自己懵懂的性欲,将后现代的异化结合于所谓思想的喧嚣,让现实沦为并止于语言。自从《凸镜中的自画像》(1975),他始终在拙劣地模仿自己。

  (12)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得主。“自然派”名家,美国最畅销的诗人之一,作品千篇一律,无非是时间,动物,坐着,观察,然后悟了。例如:早上 5点,负鼠,后院,碎裂,它跑了;或:下午3点,猫咪,田野,何其真实,平静。奥利弗女士一年出一本诗集,其内容皆可互换。她根本不配与爱默生相提并论,两者之间的距离,就好比斯蒂芬·金与梅尔维尔一样遥不可及。

  (11)海伦·文德勒(Helen Vendler),著名的诗歌评论家,美国政府人文领域最高奖———2004年国家人文基金奖的得主。什瓦尼说她是美国最平庸的批评家。新批评派的元老们还算有想像力,但文德勒对形式与结构的“分析”则完全扼杀了作品的诗意。解构理论消灭了人文主义的批评,让文德勒这样没人味儿的庸才轻易占据了学术高位。

  (10)安东尼娅·纳尔逊(Antonya Nelson),小说家,1999年被《纽约客》选入“今日美国青年作家20杰”。她以一句三条隐喻的诗风,雕琢个人最最细小的感受,以此反映美国家庭生活的失序。其笔下只有酗酒者、嗜药者、吸毒者、通奸者和乱伦者。纳尔逊女士是个无趣的女匠人,从不直面现实,从不涉及历史或政治。

  (9)莎伦·奥尔兹(Sharon Olds),艾略特诗歌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前纽约州桂冠诗人。自1980年起,奥尔兹女士始终如一,以一种血淋淋的、中世纪的风格抒写女性身体和有裸露癖的父亲,其诗作证明了20世纪70年代以降的女权主义如何正在自我鞭尸。全美国的学院派女诗人们在一种受虐狂的心态中,奉奥尔兹为神明,因为她们认为,奥姐姐解放了她们,让她们能够直书那些禁忌的主题。

  (8)乔丽·格雷厄姆(Jorie Graham),1996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诗院前院长。她将自己想像为当代大哲,维特根斯坦的传人,但她那些抽象的、伪哲学的、过于自重的、无中心的长句子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杂志和图书的版式设计人员往往被她疯狂的大长句搞得心烦意乱。近几年来,她对语言哲学的追求已让其诗作日益变得不可卒读。她的前辈是阿什伯里,她最大的鼓吹者正是海伦·文德勒。

  (7)乔纳森·萨弗兰·福尔(Jonathan Safran Foer),大受追捧的青年小说家,耶鲁大学写作课客座教授。所有这些被高估的作家都有一套蒙人的把戏,福尔尤擅此道,他是把戏套把戏,见风使舵,什么题材热就赶紧去披什么外衣。他以多元文化主义小说出道,再以时髦的后9·11主题掘金,可惜此人全无文学创新能力,只会亦步亦趋,步别人的后尘。

  (6)茱帕·拉希丽(Jhumpa Lahiri),近年来最红最火的青年女作家,包括普利策奖在内,获奖无数。什先生认为拉女士是这份名单中唯一有可读性的作家。她以其不变的孟加拉知识移民主题,攀上了文学精英的金字塔尖,但从此固守这一利益丰厚的小生境,再不跨出半步。以拉希丽如此天分,广阔天地,本来大有作为,可惜止于谨小慎微。(5)朱诺·迪亚斯(JunotDíaz),2008年普利策奖和全国书评人协会奖得主。常言道慢工出细活,可惜迪亚斯让人等了11年的长篇大作《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不过是此前短篇故事的拉长版,没有语言节奏,只是将散乱的句子串在一起,直到串够一本书的长度。小说里的多米尼加人通通只想一件事:性交。呆瓜主人公奥斯卡一心找人破掉自己的处男身,这几乎就是故事的全部。他以虚假的动力和狂躁的音调描述一切,最后被人打死了,这令人挠墙的小说也就此莫名其妙地结束。也许有朝一日,迪亚斯除了呆瓜寻欢,还能用不那么幼稚的语言写点别的,不过我们可能要再等 11年。

  (4)路易丝·格吕克(Louise Glück),1993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前任美国桂冠诗人。她或许是庸才当道的最佳范例,亦与莎伦·奥尔兹一起,印证着美国女权主义的极度衰亡。她以对西尔维娅·普拉斯毫无生机的仿效出道,最终却由普拉斯愤怒的自白转向纯粹的家长里短,在琐事上故作忧愁,却对生死漠然视之。她单调的节奏往往被某些糊涂虫评论家误以为大度从容,实乃感情死亡后的心智麻痹。

  (3)迈克尔·坎宁安(Michael Cunningham),1999年普利策小说奖得主。他借用弗吉尼娅·伍尔夫《达洛维夫人》写成的《时时刻刻》,实将伍女士的小说杰作降格为平庸的当代微尘,再次证明了今天要想成为成功的小说家,你只需东拼西凑,上忽下悠。

  (2)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前任美国桂冠诗人。在美国那些强颜忧愁的皇家诗人们面前,柯林斯就像个宫廷小丑,老大不小,还要卖弄天真:“要是走过大西洋又会感觉怎样?”别人空洞的阴暗映衬着柯林斯空洞的童真。20年来,他就是用此类屡试不爽的小把戏,精心打造其诗歌糖果的品牌,果然成为最畅销的美国诗人之一。

  (1)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头牌书评人。什瓦尼认定她是庸才总头,“地球上最糟糕的书评家。”角谷女士对小说好坏只有一条判断标准:是否合乎她建立在20世纪中期写实小说之上的观念。她只有朴素现实主义一个模具,所以别想跟她玩后现代那一套,她一概不认。如果她喜欢哪本书,你最好像见鬼一样远远躲开,那必定是一本平庸之作。碰到她不喜欢的,你倒是可以考虑买来读读。如果她恨透了某本书,哇塞,你一定要立刻飞奔到书店,抢一本先!在角谷女士眼里,但凡好书不是契诃夫式的,就是詹姆斯式的,不是福斯特式的,就是厄普代克式的———她对这一套门清,只在书评里来回比较,拿作家新作跟其旧作比,跟所评作品全无干系的经典比,除了这些,她什么也说不出来。世界上最大的脑残庸人主义传播者之一就这样占据着《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的高位。

  最后,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什瓦尼对平庸之作的定义:

  “如果我们不识劣作,也便识不得佳作。”什先生写道,“劣作的特点是云山雾罩,自耀,自恋,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体凌驾于内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将注意力引向作者自身。此类作家背叛了现代主义的遗产,更不必说后现代主义。人终有一死令他们如坐针毡。他们对当今的重大主题保持沉默。他们渴望与政治毫无关系,他们功成名就。”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8: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还好吧?诗歌是身外之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再进来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芙蓉童子 于 2010-8-21 09:13 发表
有空再进来细读。


谢谢:)

请喝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了无痕迹 于 2010-8-21 08:33 发表
身体还好吧?诗歌是身外之物。。


还好,就是这两天头疼病又犯了,呵呵,自找的哦!看得诗太多,我仿佛想把三个月来未看的,都恶补上哦。

多谢了无痕迹。嗯,穗穗有时总是无言的感动,我就像林黛玉一般的柔弱,却让大家都为我担忧和牵挂了。

握!再次谢谢你。诗歌是身外之物,却是精神之魂魄啊!!身体再差,还可以拖,魂魄若丢,那就完鸟.heh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洗衬衫

斯威尔(波兰)


最后一次我洗衬衫
为死去的父亲。
衬衫带着汗味,我自
童年起就记得这汗味,
这许多年
我洗他的衬衫和内衣
我把它们在工作室的
铁灶上烘干,
他喜好不用熨就把它们穿上。


世界上所有的身体里,
动物的,人的,
只有一个流着这样的汗。
我深吸一口,
最后一次。洗涤这衬衫
将把它销毁,
永远。
现在
只有他的画作比他活得久,
它们带着油漆的味道。


穗穗点评:洗衬衫,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抒写了作者内心的缅怀之情。这衬衫上唯一的味道,是父亲的。但是它也即将消失了,因为作者需要洗净“衬衫”,然后销毁。所有的怀念,已经不在汗味的气息刺激,所带来的记忆画面,而是变成了父亲的画作,那带着时光永恒气息的油漆味。
某种意义上,这爱和思念,已经升华成了活着的意义本身,暗含着某种艺术的传承。这是我猜测的诗歌能指。希望是误读的分支。


离别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一条暮色里的倾斜的路
呈现在我的面前。
昨天,恋人就在央求:
“不要把我忘记。”
而现在,只有阵阵的山风,
只有牧人的喝嚷,
只有激动的雪松
伫立在净洁的泉水旁。


穗穗点评:阿赫玛托娃总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她善于随性取物,借喻内心的情感。此诗是:“不说别离,甚说别离。”一条暮色中倾斜的路,代表了离别的千言万语。或许这离别里,还暗含着更深的寓意,所以作者才会回忆起昨日恋人临别时的殷切嘱托——不要把我忘记。嗯,想起了一首中国的老歌~~《知道不知道》

曲径通幽的表达。这个有着“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的安娜•阿赫玛托娃,她俨然是一个写情的高手。这个“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的女子,始终是爱情的百灵鸟,执着的歌者。她的诗以短诗见长,充满人文精神。每篇都是平中见奇。如:常景见奇思,常物见奇意,常事见奇情,常语见奇趣……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0: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0 16:46 发表


不懂?


牛以为很多诗理论读多了不一定有好处,它会影响一些个性的东西。诗,还需要一些个性的东西,需要一瞬间的灵性。好诗往往不走寻常路,不走别人走过的路。别人走过的路,是很难出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1 12:04 发表


牛以为很多诗理论读多了不一定有好处,它会影响一些个性的东西。诗,还需要一些个性的东西,需要一瞬间的灵性。好诗往往不走寻常路,不走别人走过的路。别人走过的路,是很难出新的。


你都不知道,别人走过什么?那你能走出什么新路来??不学无术,就好吗?才气写诗,就好吗??诗需要个性的东西,却有共性的实质!

个性是种类,共性是生机。读理论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写作的时间少了。你总是用一样遮盖另一样。这也是奇怪的念头。理论和个性,不产生直接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1 12:04 发表


牛以为很多诗理论读多了不一定有好处,它会影响一些个性的东西。诗,还需要一些个性的东西,需要一瞬间的灵性。好诗往往不走寻常路,不走别人走过的路。别人走过的路,是很难出新的。


多读多了解是对的,前面的都不了解很难创新,就算创新,后面也会乏力。至于跳不跳得出,和天份与阅历有关。

[ 本帖最后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8-21 12: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2:34 发表


你都不知道,别人走过什么?那你能走出什么新路来??不学无术,就好吗?才气写诗,就好吗??诗需要个性的东西,却有共性的实质!

个性是种类,共性是生机。读理论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写作的时间少了。你总 ...


我读诗,读中国诗人的诗。在诗中领会一些东西,思想、架构、语言、个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夜里的飞翔 于 2010-8-21 12:40 发表


多读多了解是对的,前面的都不了解很难创新,就算创新,后面也会乏力。至于跳不跳得出,和天份与阅历有关。


思想里有了框,就很难跳的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1 12:43 发表


思想里有了框,就很难跳的动了。


谁让你思想有框了?你看庄子,读完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书籍,他的思想有框吗??

如果你那么容易被禁锢的话,我想你就不是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陶小牛 于 2010-8-21 12:42 发表


我读诗,读中国诗人的诗。在诗中领会一些东西,思想、架构、语言、个性。


你读中国人的诗,而你读的那些中国诗,他们的主人,也是不断地阅读外国诗歌的。他们的许多思想、架构、语言和个性,都是借鉴了国外的众多流派和诗人的风格的。你若不知道这些,如何能找到根源?陈先发就曾试图,找到一条重构的道路,返回中国精神、语言、语境等新的中国诗。

我想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关于阅读的语言问题,已经比三四十年代更好解决了,那个时代的诗人,还不停地学习。到今天,我们有些诗人,倒开始宣扬,不学自通,和所谓只看国人之诗。到底是什么观念,让你如此片面地理解诗歌的个性问题呢??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2: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2:46 发表


谁让你思想有框了?你看庄子,读完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书籍,他的思想有框吗??

如果你那么容易被禁锢的话,我想你就不是诗人!


哈哈,我不是诗人,只是一个爱好。脑袋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哈。创新,我赞同外国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民族的传统技法的继承以及国学底蕴的基础,和泊来的诗歌技法及其理念。本该很好地融合,而不是对立。本来新诗,白话诗,就是舶来品。应该说,现代诗,正在无形地进入本土化时代。或者说一开始就打印着“中国”制造的标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8-29 0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