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天放

一场自觉的美学革命——答囚雪关于五行诗的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同一个个体来说,假如他是一个自觉的文学创作者的话,那么无论是严重的时刻,还是平庸的日常,当这些生活被他写进作品的时候,他在创作中一定会感受到生活(及其感受)和文学(及其效果)的巨大差距。依我个人体验而言,文学远不及生活。

————日常的情况下不能这样说,这个巴金是流着眼泪写完家、春、秋的,而我是流着眼泪写完蒲公英的中部的。比如小说不一定提供现实所发身的事件,而是作者进入到虚构的艺术真实中,去体验那个艺术真实的细节为他带来的情感冲突。艺术真实虽然受到现实逻辑的约束,但艺术总是比现实更自由一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往往比现实更爱之深切,因为后者是自我审美理想的对象化。

所以这种审美生成首先是在生活中生成的,文学用语言的艺术将之传达并传达给读者(最广义的读者)。不是因为我们使用了语言的艺术而使庸常生活获得诗意表达,而是我们对庸常生活的诗意感受最后交由语言的艺术将之传达。这不仅仅是个次序问题,而是它的本来面目。

————在一定程度上你是合理的,但是艺术本身就是生活,语言本身就是实践,通过实践语言而调动知觉,美感的状态往往就通过语言而不断深化,进而发生了审美中断的现象。很多时候只有在审美中断里,革除与现实的直接关系,才能达到忘我和物我统一的境界和审美愉悦。审美中断下发生的愉悦,不是日常化下的诗意切入可以比拟的。换言之,诗人可以在语言的实践中实现诗意,我很多时候也不是在诗意的现实中进入诗歌的,而是通过语言进入诗意的世界。

     那么我们调转过来理解,是语言的艺术使庸常生活获得更具诗意的生存,这才符合你的“诗歌提升生活”吧,注意你的表达不是知觉与语言是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庸常生活下的诗意”和“艺术实践下的诗意”的关系,即在日常的状态下是“生活高于诗歌”,还是“诗歌高于生活”。再说语言和感觉在本位上是同一个事物,逻辑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先后是物化的问题。诗歌的诗意是建立在静观下的“投入”,“投入”这个概念说明了审美中断下的艺术生存和日常生存的不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海得格尔的话,“是语言在指挥我们”。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6 19: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5 19:33 发表
对同一个个体来说,假如他是一个自觉的文学创作者的话,那么无论是严重的时刻,还是平庸的日常,当这些生活被他写进作品的时候,他在创作中一定会感受到生活(及其感受)和文学(及其效果)的巨大差距。依我个人体验 ...



有道理的。艺术的立场并不能改变艺术相对生活的属性和位置。流派仅仅是角度问题和表现方式的问题。而所有的艺术必须来自生活本身,人的想象力是对新生活的追求,没有纯粹的艺术。艺术对生活是提炼问题,不是必须低于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殊情况,在物我统一的境界中二者其实也是一样的,都能做到大美无言。艺术本身就是生活,艺术实践也就是一种投入,那没什么审美距离上的逻辑漏洞啊。这个事情真的很难办。。。。。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5 23: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起一个讨论吧,让大家都来参与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5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突然更确切地理解了海得格尔的话,“是语言在指挥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逻辑上的倒置,是因为语言和感觉在本位上是同一个事物,逻辑上并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物化上的时间差,使我们误认为语言在后。在物化之前,语言即知觉,知觉即语言,如果是同一个事物,那么逻辑上两个概念的关系怪不得有些时候是无序性的。因为这正是“审美投入”经常出现的经验现象,即在投入的状态下,语言是先验的,因为感觉听从于本能。那么诗作为人更本质的呈露,就涉及潜意识的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6 19: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5 00:50 发表


我所认可的诗人多数不沉湎于现实的喧闹,他们总是和现实远远地拉开距离。

问好果师  不笑是不赞成老师这种观点的  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参照  老师何以理解远远地拉开距离  再者  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精神的不满足  他们何以追求高境界  嘿嘿  不笑大言了  望老师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很高。楼楼都很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不笑 于 2012-6-6 04:35 发表

问好果师  不笑是不赞成老师这种观点的  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参照  老师何以理解远远地拉开距离  再者  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精神的不满足  他们何以追求高境界  嘿嘿  不笑大言了  望老师见谅


人在生活中是自明的,这点不用强调的。我所谓拉开距离是从观照的角度讲,拉开距离本身就是建立在自足的基础上。我和天放探讨的是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问题,即从逻辑上重新审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这些人类的儿童总是在瞎绊,一边看热闹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再把语言重新分配给认识对象的客观性去思考如何?语言本身是生命知觉的对象化,那么语言本身就带有一切人化的特征,语言与认识主体在艺术实践层面是生命感相通的事物,通过语言就是通过语言的生命意义,或者就是通过生命的意义。由此一切语言和语言的关系都反映了人,甚至是世界的先在逻辑,语言学就上升到行而上的层面去思考了。

从这个角度论证,语言和知觉在本位上也是同一个事物,因此语言作为实践和生活,一个基本的语言要素,或者语言和语言的先在逻辑,是能够把我们领入生命的知觉中的,并对自我生命的逻辑,甚至是世界的逻辑加以考察。这就是海得格尔所表达的“根植性语言”,这种思路怎么有点泛神论的味道,即逻辑是先验的,并不预先设计意识的蓝图,而是呈现意识的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才真正回答了实践美学中,艺术生存和日常生存的不同,即诗意是审美中断的一种投入的忘我状态。那么诗意是有层面之分的,更深一层的诗意是在想像生成时发生。

表面上看它是一种疯子(有时候又表达为天才)的直觉主义,但疯子的天才本质上它又是唯理主义,即本体的先验逻辑的问题。有时候写作也是这么回事的,并不预先设计表意,但最后总能在结构中找到意识的具体,包括其逻辑推演的自显过去。那么“内在”的写作是作者生命的最真实、最本质和最自由的演义,是语言的演义,是世界逻辑的自我演义。这样一来,我又要摆上神台,讲来讲去都离不开泛神论。思考又扩大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吧。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6-6 12: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挂几天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很热烈。
艺术与生活——或者说,艺术与表面对象的关系问题,应该是镜子与被映照物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是与每个艺术参与者的理解角度与涉入深度相关联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火。。支持。。。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太高了,没爬。。。所以,天放还是汇总下,好让偶们观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17 22: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