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低处的迷雾

生命和岁月的回声,诗歌的盛宴——诗人陈仓在线访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28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回家,没有来迟吧?

首先问好陈老师!非常喜欢您的诗歌,您发在论坛的每一首诗歌我几乎都是一口气读完的,真过瘾。在此,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一、有人说中国的诗歌创作落后于西方几十年,您是否认可这样的说法?二、如果您认可这样的说法,我想问问您,中国的诗歌创作与西方相比,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4-28 15:10 发表
问好陈仓老师!

    那麽,诗歌有没有能力补充某种社会担当,有人说诗歌什么也改变不了,只是一种偏僻的精神运动。那麽,如果有,体现在哪里?如果没有,诗歌的存在又有何意义?想听听老师的想法?


       答:先回答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诗歌有没有能力补充社会担当。在我看来,诗歌的力量还是强大的,是任何一种纯文学体裁无法替代的,在历次的重大社会事件中,诗歌都起着巨大的精神推动,据我所知道的,在文革过后,诗歌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诗人的社会价值如此之高,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关键期间,具有敏锐触角的诗人,用直入灵魂的诗歌,宣泄了人们长期以来郁积于胸的歌唱,如今非常有名的诗人,不正是在那个时间成名的,目前他们还在昔日的光环中,享受着诗歌的荣耀;还比如08年的汶川大地震。如今诗歌越来越无力了,越来越离开大众了,不是没有好的诗歌作品,也不是没有良好的艺术生态。这种现状,是日积月累造成的,一是我们的诗歌到处都充满着艰涩难懂的词句,就是我们这些专业的人士,也不见得难免欣赏,何况那么普通大众,北岛、舒婷等一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号称朦胧诗,但是比来现在的作品来,他们的作品还是朗朗上口的,还是通俗易懂。二是我们的诗歌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的第一现场,有多少名作、大作,会是深入地描写第一现场的生活呢?如果说有,那只有一些口语化的网络诗歌以及打工诗歌。我新近出的两本书,一个是《诗上海》,虽然尽量在现场与艺术之间平衡,起到了一些市场化的效果,但是还有许多抹不去的歌颂化的痕迹,这直接影响了诗歌艺术的份量,还有一本《传世博》,虽然是参与重大社会事件的作品,因为是看图说话,而且要尽量照顾到宣教的层面,所以都有损于艺术的力量。最近,我在以上两方面,都在做着有益的尝试,一是要通俗,二是要直接介入实现。但是仅仅是开始,所以结果怎么样很难说清。
    诗歌在当下的存在,如果说有意义的话,最大的意义应该在于诗人本身。我们是否发现,现在几乎所有的诗歌读者,又兼任着诗歌创作的任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诗歌已经失去了“精神产品”的范畴,而变成了诗人们的一种“精神工具”,这和宗教的含义类似,就是诗歌的创造者运用诗歌,来求得灵魂的安宁与净化,求得生命外沿的扩张。所以说,现在有一些诗歌爱好者对诗歌的追求,已经到了与教民相同的地步,他们不求回报,不求功名,甚至心甘情愿的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我的身边就有好多诗歌朋友,他们可以用诗歌“圣徒”来赞誉。正如我在自我介绍的时候所说的“我们不求得到什么,我们只求留下什么”。这应该是教徒的行为吧?我不太确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陈老师!

花了半天时间仔细拜读了陈仓老师的作品,写得真是太好了!所谓文如其人,陈老师的诗歌语言干练视角独特,在针砭世事中直指人心!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感慨并且很多时候感同身受,“我这世上最弱小的杂草,经不起凌厉的风,撑不起两个碑。”念到此处,心里一颤,似乎被拨动了心灵深处那一根隐隐的弦,诗人是我们的代言人,用最精辟的语言,讲述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自己固有的陈氏风格,使得其诗歌自成一派,如果有一百首诗歌在排队,很容易让人从中发现一首诗歌,然后轻轻说一句,咦,这是陈仓的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空气 于 2011-4-28 17:42 发表
刚回家,没有来迟吧?

首先问好陈老师!非常喜欢您的诗歌,您发在论坛的每一首诗歌我几乎都是一口气读完的,真过瘾。在此,我想请教您两个问题:一、有人说中国的诗歌创作落后于西方几十年,您是否认可这样的说法 ...


      答:“空气”好啊,我深呼吸来了。“空气”都喜欢我的诗歌了,还有谁敢不喜欢的呢?
   我说实在的,我在这方面是弱项,第一我读外国人的诗歌不多,上学的时候好像读过《浮士德》,那时竟然没有读懂,后来读过裴多菲的诗歌,如今把他的名字“PEI”还读成“BEI”,可想而知,对他的诗是多么肤浅,现代的外国诗歌很少能够读得到,所以就更不了了之。第二我还没有和任何外国的诗人交流过,死了的已经死了,活着的人吧,人家说英语,我最头痛英语,有一些旅居外海的诗人,倒是接触过几个,但是他们写的诗都是本土货。关键是我不太了解外国人心里在想什么?有时候觉得老外好奇怪,他们不像是人的思维,是上帝或者是外星人,与我们中国人格格不入。基于这方面,我不能对比,谁落后谁发达。
    但是有一句,我要说,就凭着中国这么多的汉字,这么神奇的只可意会、不能解释的意思,那么浓厚的几千年的诗词歌赋功底,外国的诗歌永远跟咱中国的诗歌没有办法比。中国是诗歌大国,中国是诗歌强国,如果有一天不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而以诗歌产量与质量来衡量,我们每个人对着美国不是射一颗子弹,而是像陈忠村与小鱼儿一样,每个诗人都站到椅子上边,醉熏熏地朗诵一首自己的诗歌,老外一个个都傻眼了晕头转向了,那中国就有救了,绝对可以称雄天下了。我没有考证,但是可以肯定,唐朝就是用诗歌打败天下的。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4-28 20: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路力 于 2011-4-28 20:01 发表
花了半天时间仔细拜读了陈仓老师的作品,写得真是太好了!所谓文如其人,陈老师的诗歌语言干练视角独特,在针砭世事中直指人心!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悟感慨并且很多时候感同身受,“我这世上最弱小的杂草,经不起凌 ...


答:惶惶然也。不过,听到这些话,还是满舒服的,以后多夸我几句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综合陈仓老师回答迷雾的观点与空气提出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与陈仓老师交流。

陈仓回答的第一个层面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诗歌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的第一现场”,很赞同,在这里很想深入说明一点的是,文革后期的诗歌热情,是因信息与文化的贫瘠而引发,又因信息与文化的膨胀满足而冷却,因意识形态的倾斜而引发,又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悬空了意识形态而冷却,因信仰与思想的动荡而引发,又因时尚与消费边缘化了精神自豪感而冷却。

(这里就可以顺带回答空气提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中国诗歌创作落后西方几十年是绝对的,现在随便翻翻很多国人所谓的诗歌理论专著,他们现在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西方人家几十年前就已经说过了。要说之间的差距体现在哪里,简单说体现在中国缺少自己的思想,记得香港回归后,撒切尔夫人说过一句话:中国现在看来至少要落后几十年,因为他们缺少思想家(大意)。说白了,中国缺少自己的智力库,几千年来一直围绕在这个子,那个子的思想中肯定又否定,否定又肯定的折腾中。具体到诗歌中,中国缺少诗歌理论创新,倒是看到现在很多所谓的诗人,今天一个派明天一个派的,花样倒是很多,却没有几个是有诚意与责任心的,刚刚了解了一些先进的东西,没有一个能消化好的胃口就开始蹦腾起来,这就是差别的体现。另外,对于中国的文学素养其实是很丰富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老绊自己的脚,前进一步,又设立一个圈子圈起来退一步。今天看到清华100周年的校庆大会,我以为开的是党支部大会,知识分子没有独立精神,很难谈创新了,这从中明白为什么我们没人能够得诺贝尔奖的。)

继续第一段的意思,由于各种事物的边缘化或者说是过渡化,很多东西一时半会还没有转过弯来,这其实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一个旧的时代渐渐离我们远去,一个新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在过渡期的真空中,也有一些诗歌一直在坚持着一种情绪与姿态,只是还没有很准确的找到那个共鸣的点,相信一个伟大的作品会在将来横空出世,可能出在诗歌,也可能是在小说,音乐或者其他。

另外,陈仓老师的第二层意思论及到诗歌最大的意义在诗人本身,是教徒行为。对于这一点有点消极了,不过这也印证了现在诗歌范畴的一个普遍现象:诗人比读者还多。现在的大部分诗人可能是在这种颓废的诗歌现实面前也跟着颓废了,正如陈仓所说:诗人是在诗歌中求得自己的灵魂安宁与净化。诗人以宗教中的教徒自比,我觉得很好,不过这种教徒不能局限于自教,更多的要在于传教。西方国家如果只沉浸在自教中,而没有后来的大批传教士涌入东方(比如马可波罗),那么世界格局就不是现在的西强东弱了。我之所以说这点很消极,是因为宗教本身是普世的,于大众的,如果诗歌类比宗教只是求得自身的教化,那么,诗人只是闭关深山中的僧人,而成不了马可波罗与玄奘。

[ 本帖最后由 楚魂 于 2011-4-28 21: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问候陈老师,细读了再提问。
您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过来支持一把老同学!

陈仓是我大学同学。那时候就激情迸发,对诗歌有崇高的追求,个人很钦佩他对诗歌的那份执着。这么多年,他的不易和艰辛,我能领略一二。
以后多来诗歌报,这里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陈仓老师!
想和老师谈一谈“非诗”的问题。中国的诗歌历来讲究“诗言志”,诗歌如果失去了主题就不好了。这好像是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但是,诗歌发展到今天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诗歌本身表达的思想模糊,主题不明,这样的诗歌算不算诗?可不可以写呢?
先谢谢老师了。

[ 本帖最后由 唐朝明月 于 2011-4-28 23:2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陈仓老师!

想问问您,诗歌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您怎么看待作者在诗歌中“在线”或“隐身”的问题?

谢谢老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楚魂 于 2011-4-28 21:16 发表
综合陈仓老师回答迷雾的观点与空气提出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与陈仓老师交流。

陈仓回答的第一个层面的观点认为“我们的诗歌越来越远离了生活的第一现场”,很赞同,在这里很想深入说明一点的是,文革后期的诗 ...


答:楚魂老师辛苦说了这么多,而且说得这么好,我就少说点吧。第一,楚魂老师所说的,是不是指中国现在的政治生态,禁锢了中国作家的发挥?如果是这个意思,其实我们看看当下,很多原有的禁区已经开化了,一些题材原来在艺术方面是地雷,不能踩的,但是现在在传统艺术领域已经慢慢地放开了,特别是网络的广泛运用,其实原有的禁忌几乎没有了。最近微博很火,有一些言论在过去看来,是反动,但是现在就很正常了。落后的、跟不上时代的、自我束缚的,道是一些传统艺术传播平台,最突出的,就是一些纯艺术的刊物,无论是从艺术的价值观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很土,现在,那些真正的权威杂志、国刊等,实际上越来越被真正的被边缘化了。上海出了几个跟得上形势的作家,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还有几个,都很有市场,原来不被认可,现在也慢慢地被接受了,[人民文学]也开始刊发他们的作品,来寻求与时代的对接。他们的作品我都接触过,特别是韩寒的[独唱团],我一字不拉地研究过,包括那首几行字的诗歌,主要特色是文本本身打破了传统固有的定势,这都意味着,中国的艺术生态,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正如楚兄所说:伟大的作品恐怕即将会出现了。
      有一点我不明白,我们看外国人的电影大片,也和中国人一样,多数有一个歌颂式的阳光的、美好的主题,歌颂要么是正义、要么是大爱、要么是英雄主义、要么是励志的、要么是反映民族精神,这些主题,好象与中国目前所倡导的价值观没有太大的差别,是被审查掉了呢?还是一直宣扬思想自由的西方,在艺术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是一致的,只要是给人看的,都是一致的呢?还有诺奖,获奖的都是外国人,他们的作品也被引进来了,我们也看到了,有一些禁止的作品,在网上也读得到。是不是可以这么说,中国没有出现世界级大师,不能把帐算在社会体制的头上,而应该从作家、作品与教化本身来寻找原因。
第二点,我对当下诗歌的意义,以圣徒比喻,看上去是“自教”的一种消极的情绪,这是目前无法回避的现状。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想想,“自教”也不全是消极的,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比如我们写诗的神圣感、无欲求、无功利,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净化。楚兄所说宗教的意义在于“传教”,这个提法很好,对我的启发很大,没有“传”,就无法“播”,没有播,在人类的心田里,艺术的种子就不会生根发芽,就不可能有大树、大师、大家、至圣。其实楚兄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当下诗歌困惑的思路,值得我去再想一想。
谢谢楚兄,有空来沪,请你喝酒论道。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4-29 11: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木中巷 的帖子

我不辛苦,是各个版主辛苦了。
期待你的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昊飞泓 于 2011-4-28 21:50 发表
陈仓是我大学同学。那时候就激情迸发,对诗歌有崇高的追求,个人很钦佩他对诗歌的那份执着。这么多年,他的不易和艰辛,我能领略一二。
以后多来诗歌报,这里是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

    飞鸿同学,5月4日一定来上海啊,酒都买好了,连你吃的早餐牛奶都准备了。阳台上的那几盆花花草草的,听说帅哥诗人昊飞鸿要来,激动得不得了。特别是那盆土豆,一下子长到两尺高了,而且开起了淑女的小白花。还有那盆北瓜,我种下去有一个月了,一直不见动静,昨天竟然一下子冒出了两片个小辫子,她们都以为自己是女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陈老师的诗歌。浅而能深。问候!

我想请教的是,对于散文化的诗歌语言?是值得提倡或变奏? 还是在写作中需要克服的一种倾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唐朝明月 于 2011-4-28 23:21 发表
问好陈仓老师!
想和老师谈一谈“非诗”的问题。中国的诗歌历来讲究“诗言志”,诗歌如果失去了主题就不好了。这好像是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但是,诗歌发展到今天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诗歌本身表达的思想模糊,主题不 ...


   答:我回答的不一定对,也没有多么理论依据,都是自己这么多年的一些体会。我认为“诗言志”中的“志”,应该是多角度的,反映一下自己的情感、反映一下自己的理想、反映一下自己的迷惑、反映一下自己的感受,等等等,都是“志”的表现,古诗中,唐朝应该是写得最好的时期了吧,唐朝的李白写得够好的了吧,他的很多诗,写得有才情、有灵气、很美,关键是能俗易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我小学时的教材中,做为重点的却偏偏是[静夜思],过去别人教我念,我们还准备教后代们念,但是你看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就我个人而言,小时候当成无意义时代的儿歌,念念还觉得挺顺口,长大了反复体会过好多次,而且专门躺在床上,拉开窗帘子,让明光照到自己的地上,身临其境,来体会,我这个远离家乡一千四百公里、想白了头发的游子,我现在也不明白它好在什么地方?如果说它好,就好在能引人进入一种“境地”,一种孤单思念的境地,但是这首诗他言志了吗?言了,就是“思故乡的月亮地”,在这里环境也许就是一种“志”吧,我不敢确定,只是在替他圆圆场子。
   确实如你所说,现在的诗歌有表达”思想模糊,主题不明“的弊病,好像是致命的。前一段时间,与著名诗人徐俊国先生,谈起我们的一些诗的时候,他说”我们的诗有一个优势,就是表达十分准确“,我觉得他说得很在行,是专家。目前有很多诗,你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为了追求新颖,把意象任意嫁结,月亮上他可能看出土豆,太阳上他可能发现胡子,就如前一段时间的狮虎兽差不多,四不象,也没有生命力,最后只能死路一条。表达的准确,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无论是实体的虚化,还是虚体的实体,这之间的转换,还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事物的本质,比如我在一首诗里说”大海一做梦,人间就有一场雪“,我自认为有点意思,在虚化的”梦“与实化的”雪“对接的时候,是有自然规律可言的,因为大海蒸发掉了,然后变成了云,然后再降为雪,这是一个科学的自然规律。如果我说”大海一做梦,人间就有几个苹果或者是包子“,那不实际。
     补充一点,我一直有一个态度,评价一首好诗,没有任何的条条框子,不会拿任何评论家的理论来支撑,作为一个读者,我认为不管是很美,还是动人,还是让人回味,还是让人期待,让人心里一颤,让人对生命顿生敬畏之心,这首诗无论占上哪一点,都应该是一首好诗,当然达到这些,都必须是在诗歌的文本范畴内行,其他文本不算,因为有时候一个黄段子,也能让人刺激一下。
    唐朝明月,我都是随便说的,不对之处,请你指正。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4-29 12: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5-7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