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45622|回复: 376

诗歌报论坛:2012柏相“砍”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我才开始走进博客这个平台,2012我才发现我走进博客平台可能是我这一年所做的最正确的选择。我一直喜欢诗歌报论坛这个平台,因为它让我荡涤了灵魂,宛如群山中自然喷涌的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在这里,我曾经犹如一个依恋草原和雪域的孩子,至今忘乎所以。
  今年有这个想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想慢下来静下来,听一听这个时代的魂魄最想发出的声音,与那些钟情坚守的人群一起收集路过的阳光。
  之所以用“砍”,是因为贴在这里的诗歌文本,无论贬损还是褒誉,我觉得自己可能将会是在妄议,更多的是学习,我对诗歌理论可以说几乎是个门外汉;但是我一直觉得,掌握太多的文学理论对诗歌创作而言可能意味着灾难,虽然读一些诗歌理论绝对对诗歌创作有意义。我一直在想,《诗经》里的许多诗歌的作者,他们绝对没有读过任何诗歌理论,可诗歌写得为什么那么好,至今也能使人掩卷叹息或神往,甚至流泪;也许那些诗,现在看来似乎很稚嫩,可谁人能超越那些一咏三叹里有些成为传统和文化元素的意象和意境。

  几点原则,谈不上要求:
  一、因为我有工作,时间有限,所以限制一天最多贴一首,最好是短诗,希望大家理解并严格遵守;
  二、砍者无心,相信看者也无心;砍、看都无心,也许是我们都神往的境界;
  三、如果有诗友没看清原则,一天(以零点为界)之内,或者我约定的期限之内,有多首诗贴在这里,我只砍第一首,其余任何时候均不会再砍,敬请理解并互相尊重;
  四、虽然可能是手术台,但我没有精致的手术刀和精湛的技艺,只有一把破斧;
  五、我是自不量力,绝对是柏相标准,谈不上公允;
  六、害怕流血化脓的,请自备消炎膏,或者远离或围观;
  七、必须是自己的作品,别贴别人或古今中外名人的作品,免得我丢人现眼;
  八、砍长砍短,取决于诗给我的冲击力,绝不会因人而异;
  九、声明:此贴我会一一贴在自己的新浪博客。

  补充:1、欢迎诗作者贴出自己的作品时,也贴出自己的创作感悟或创作说明;
     2、每人限贴一次,不要换马甲,万望理解并尊重;
     3、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没有太多的时间,要贴诗的朋友,请注意看清我的挂号排队标记。 


                                2012年3月2日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3-9 14:48 编辑 ]
发表于 2012-3-2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柏相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3-2 15:07 发表

--------------------------------------
无人贴诗,加油干甚,一点都不珍惜石油资源,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寒 于 2012-3-2 17:23 发表
问好柏相兄。

-----------------------------------------------
问好莫寒兄,动员些不怕流血溃脓的躺上来啊,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媚俗的时代和抵抗媚俗的诗人——就《滁州西涧》的“新译”与海南大学郭希明教授商榷

  
  (先贴一篇“砍”郭教授的,为自己壮行,哈哈!)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就读过,总觉得很好,虽然一直说不清好在哪里。后来做了教师,用青年作家、赛车手韩寒的话来讲,“和出租车司机、清洁工一样,是为了养家糊口”,在教学和生活之余,又读过好几遍(好像这首诗一度时期还出现在明信片上),仍然也只是觉得好,仍然还是不甚明晰这首诗好在哪里。
  今日偶读了郭希明教授的《新诗的寻根之旅:韦应物〈滁州西涧〉新译》,忽然觉得自己对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有许多话想说。
  郭希明教授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这首诗引起的他的一些关于新诗创作的感想,有几点我非常认同。比如:
  1、“诗歌就是一条文化之舟。”
  2、“当社会日益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
  3、“复兴文化不是口号,文化的主要载体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以工业化为重心的西方现代文化偏理工而轻文艺,导至人类文明发展的严重失衡。”
  4、“人类文明大厦的倾斜,人文文化发展滞后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5、“诗歌是人们思想情感交流的最简捷最灵巧的轻舟”,是“人类人文文化传播的第一号种子选手。”
  6、“中华复兴,必然有一个中华文化的复兴。诗歌之舟因人文文化水枯搁浅的季节也必将结束”;
  7、“译写这首诗,最大的联想是对诗歌之舟搁浅的无奈与期待”等等。

  但他在这篇文章中,对韦应物《滁州西涧》的解读,着实让我大跌眼镜。
  先看他对这首诗的新译:
  “幽涧边上的碧草,独自默默地开着自已的花
  深树丛中的黄鹂,独自闷闷地唱着自已的歌
  傍晚时分, 带雨的春潮就更加迅猛起来了
  没人来,独自懒懒地闲横在岸边的是野渡口的船”
  (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原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再看他对这首诗的解读:
  1、“这诗是很忧郁的,无奈中又含着一个期待。独怜,这两字很重要,为整首诗定调。”
  2、“我很喜欢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这诗不仅意境美,格调美,而人生且包含人生哲理。人生要把握机会,没人来,船只好闲横在岸边。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船就有机会。枯水时节水浅,人们拿根拐杖就可以淌过河,当春潮来了,水涨了,就非得用船不可。只是渡口荒蕪久了,人们不知古渡口还有一条船。人们总会沿河寻找,船总会被发现。”

  在这个崇尚金钱,特别是崇尚权势和其他许多东西的时代,郭希明教授还那么执着地喜欢这些东西以外的别的东西,似乎特别喜欢古典和传统,的确令我特别赞赏。
  但是,渴望中华文化复兴,痴迷古典诗歌并且试图在古典诗歌中为新诗找到突破口,也不能成为我不能反对他对这首诗随意解读的理由,尽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于丹可以随意解读古典诗歌,经常时不时在她的讲座中来个古典诗句大串烧,我不反对亦不讨厌;因为那最起码能唤起对古典诗歌持漠视态度的人哪怕一点点对诗歌的好感,最起码于丹教授无愧于别人讥封给她的“文化奶妈”的称号,尽管这个时代的人们都嗷嗷待哺,一个“奶妈”似乎的确很少。
  但我今天似乎对郭希明教授的确有些苛刻,甚至近乎责备:作为一个热爱古典,渴望文化复兴的朋友,不应该这么肆意地解读《滁州西涧》,而且是在诗歌报论坛这个试图圣洁发芽开花的平台。

  说实话,郭希明教授的那个对《滁州西涧》的新译,如果作为学生是写在考试卷上的“新译”答案话,满分是六分,我只会最多给他打三分到四分。
  这是为何:
  我个人理解,《滁州西涧》一诗,最值得玩味的一个字是开篇的“独”字,这个“独”字,最起码与宋朝词人晏殊的《蝶恋花》中的一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中的“独”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滁州西涧》一诗中的这个“独”字,比晏殊那一句中的“独”字选用的更为精妙。一个“独”字,统摄全篇,这首诗中紧接着“独”字的“怜”字引起的阅读者的这种“怜”的情愫,实际上也许是由“独”字引起的。
  郭希明教授说:“这诗是很忧郁的,无奈中又含着一个期待。独怜,这两字很重要,为整首诗定调。”
  其实他也说对了一些。这首诗的确很忧郁,只不过应该不是诗忧郁,而是诗人忧郁的情绪传染给了读诗的人,说此诗读后心生“无奈”这种情绪可能是对的,但说还有“期待”,也许就值得商榷了。“独怜”,这两个字在这首诗中的确很重要,但“怜”与“独”相比,就显得次要了一些。不过,他说,这两个字“为整首诗定调”,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不能说他的理解绝对是错的。

  如果让我“新译”这首诗,可能会是这样(可以读两遍,其中一遍不读括号里文字):
  
  在涧边幽幽的青草的上面
  有一棵葱葱郁郁的大树
  一只黄鹂在那树的深处悲鸣
  春来了 (冰雪开始融化了)
  傍晚时分 下雨了 (也许还有微微的风)
  和黑暗一起(开始)在涧里肆虐的还有(春)潮
  扁舟(一如春天的落叶)(寂寞地)横在渡口边
  和它一起无人问津的
  还有旷野中(依然孑然一身)的渡头

  (看到面前的这些风物)
  (一瞬间) (“我”感觉到)
  (“我”) (其实)(算不上)
  一个孤独到骨髓疼痛的人
  (和“我”一样孤独的) (最起码)
  (还有幽草 雨中的黄鹂 野渡 和舟)
  (“我”)正在怜悯(“别人”对它们
  风中雨中的熟视无睹)
  (也许很可笑) (说不定)
  (我) (只是)正在消化它们(对“我”)的怜悯
  
  至于对这首诗应该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郭希明教授的感想也算一种。
  好多人一直认为《滁州西涧》一诗中“独怜”应该理解为“独爱”,也有人将这首诗这样“新译”:
  
  我独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但我仍然坚持我对“独怜”二字的理解,主要原因是,那样的话,诗人钟爱的似乎不仅仅是“生长在涧边的幽草”,还有后边提到的其他风物;我觉得,“独爱”应该是唯一的,如果“独爱”那么多风物,何谈“独爱”,整首诗也显得失去了结构的匀称美,非常的不协调,也失去了诗意性地平衡。

  据相关资料,韦应物其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 、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
  韦应物的山水田园诗大都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但是也有像《西塞山》那样景象壮阔,显示了韦诗雄豪的一面的诗作。
  同时,韦应物也写过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比如《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

  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一般认为是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韦应物任滁州刺史时所作。韦应物生性高洁,爱幽静,好诗文,笃信佛教,鲜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扫地而坐。他时常独步郊外,滁州西涧便是他常光顾的地方。作者最喜爱西涧清幽的景色,一天游览至滁州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后来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我个人认为,此诗中流露的情绪的确若隐若显,虽然有忧郁和期待。但诗人韦应物开篇把“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统摄全篇,似有个中深意但又不便于直露表明,同时也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融情于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还有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还有不合意的情事,表面上胸襟恬淡,实际上情怀忧伤。应该表露的就是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这点似乎也很值得我们这个国度身处当今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热衷诗歌创作的人,包括渴盼中华文艺复兴的人借鉴。

  这是一个以媚俗为时尚的时代,一切都被娱乐化,包括本应该高举庄严大旗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等,都成了商业化和产业化的牺牲品,虽然都打着改革和创新的旗号。
  在这个时代读诗的人,有很多是奔着诗作者的名气而去的,那种阅读,与其说是在追求脱俗或特立独行卓然不群,不如说是在和这个时代眉来眼去或同声共气甚至助纣为虐。
  在这个媚俗的时代,能去读诗的人是可敬可佩的,但可敬可佩的同时,也不免有些盲从和悲哀;这个时代坚守诗歌阵地的人同样也是可歌可泣的,但可歌可泣的同时,也未免太多了些悲壮和无奈。
  不过,总有一扇窗会迎来朝阳,总有一扇门会路过高尚。
  向所有坚守在中国诗歌阵地上的人,致敬!
  
  同步到自己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a9622e0100y4we.html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3-4 15: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绑架了这个时代的大爱情怀
——读星儿叶子自评《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三月的关中,微雨之后,我视线所能抚摸的边缘之内的世界,大地一片苍茫。
  在也许是秦地的苍茫中,我收拢了自己平白无故的伤感,到诗歌报论坛徜徉。本来是看看有没有人挂号挨砍,却无意中看到“孔孩肉”顶起了“星儿叶子”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晚上一点零九分发的帖子“自评《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手就开始发痒,情不自禁地就举起了自己的破斧。
  本来不挂号挨砍的帖子,我是无意乱砍的,之所以情不自禁地举起自己的破斧,首先是缘于那首诗的题目《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对我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冲击力;其次缘于那首诗题目之前的“自评”二字;要说其三,恐怕是缘于星儿叶子说“这是迄今为止我自己最满意的一首诗”,和他在充分表达“我的大爱的情怀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思考”而“迄今为止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它”的哀叹;再其次可能还有其四,那就是迄今为止只发了五篇帖子的孔孩肉认为:“好帖就需要关注啊,顶起来”,他也许从心底深处认可星儿叶子的这首诗诗和关于这首诗的自评;要说其五也有,那就是诗歌报论坛在我的心目之中,一直是中国网络诗歌网站中一个试图让圣洁再次发芽开花的原野,或者说,是之一。
  先贴出星儿叶子的那首诗《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抵达了大地的根须
  酣畅淋漓
  
  遍地舒展的绿色
  多么安宁
  农人脸上的笑容
  更像轻盈水花
  
  村庄,村庄
  夜晚蛙鸣
  含吮奶水的孩子梦中笑醒

  星儿叶子的这首诗的“能指”,用星儿叶子自己的话来说:“这是迄今为止我自己最满意的一首诗,它充分表达了我大爱的情怀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思考”,虽然“迄今为止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它”。
  暂且不说,这首诗“是不是能充分表达”星儿叶子“大爱的情怀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思考”,我先解读一下这首诗的“能指”。
  从诗作者自己的表白来看,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当干旱肆虐在北方大地,庄稼在炙热和焦渴里挣扎,我们的心多么焦灼,多么盼望一场雨水的到来”;他创作这首诗的意图是:“充分表达我大爱的情怀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和思考”。抛开任何所有质疑的情绪,这是诗作者认为的他创作这首诗的“所指”。
  而作为一个诗歌文本的阅读者,我试探性地阐述一下我所能理解到的这首诗的“所指”: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来看,这首诗是想试图表达在酷暑难耐或者雨水泛滥的七月,庄稼在雨水抵达之后的情景,甚至由此情景所带给他(或她)的生命震撼。
  2、从这首诗的三节内容来看:
  ①第一节只很概括地或者说很感性地描述了一下“雨水”“抵达”“大地的根须”之后“庄稼”的“酣畅淋漓”,似乎只是一个铺垫或者说渲染,但有点引起了我潜意识里对第二节阅读的期待。
  此诗第一节的内蕴的确是关键体现在“抵达”和“酣畅淋漓”这两个词语之中。但自评者所说的“诗歌第一节基本是典型性实景描绘,铺展开七月这个季节,雨水降临大地的壮阔场景”。我个人认为,只能说是诗作者自己掩耳盗铃式的自信和一厢情愿式的满足,因为,此一节中并没有任何“典型性实景描绘”,至于“雨水降临大地的壮阔场景”也只是诗作者居高临下般圣徒式的想象和自视高洁不屑一顾式的顾影自怜。
  “七月这个季节”的“铺开”,诗作者企图依靠阅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完成,可惜,他可能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者,只需要别人的赞赏,也很少思考别人的批评,甚至已经很吝啬自己思考的独立,几乎全都不会主动地去填充创作者的留白,除非创作文本的人能调动这些阅读者的情绪,让阅读者由“围观”不知不觉地“挤身”某场思维创造的盛宴。
  所以说,此节有成功写作的某些“迹象”,但似乎有点失败。
  ②第二节,让我这个阅读者很失望。星儿叶子用“安宁”来描述“遍地舒展的绿色”,的确有些诗意,也很能显示诗作者想独创,甚至想依此独步诗坛的冲动;可此节的后两句中把“农人脸上的笑容”描述成“水花”,而且是“轻盈的水花”,就显得特别蹩脚,与其说这个比喻是创作者本人的意象和诗意创造力的枯竭,不如说是整个中国诗坛“圣徒式喧嚣”的缩影。“轻盈的水花”和“农人的脸”差距实在太大,大到让我无法进行相似性联想和想象。
  正如有些人心中所想,诗歌的特点之一的确就是诗歌文本结构的跳跃性和诗歌意象生成与呈现的跳跃性;但与其说在此诗的第二节里是诗作者在践行诗歌结构和诗歌意象生成与呈现的必须性规制,不如说是诗作者在遮盖自己无法描述的羞愧或试图独步诗坛能力性的欠缺。
  此一节在我看来,不但残害了我在第一节建立的阅读期待,而且扼杀了我读到这首诗题目时也许只是一瞬间里所产生的那种也许很无聊的崇敬质感。
  第二节虽然不能说是这首诗绝对的败笔,但是的确让我很后悔自己随随便便就萌生了想欣赏某首诗的冲动。
  ③第三节,诗作者用“笑醒”的“含吮奶水的孩子”的一张脸结尾,似乎很有诗意呈现的灵动和诗意性结束的空灵。虽然“村庄”、“蛙鸣”套袭于典型式的古典无可厚非,但那种似乎想以“以动衬静”式的手法,掩盖诗意枯竭或缺乏独创性的潜意识,仍然没有蜕变。
  这首诗的结尾无疑和前两节一样是想催动阅读者的联想想象、共鸣或感动的,但和前两节一样,因为缺少个性化的观察,缺乏思考,或者说缺乏深度,以致于同样沦落于平庸,流浪在诗歌的街口,拷打着阅读者的锐气和良心。
  反观整首诗,我的评价是:虽然这首诗自有它的可爱之处,这个诗作者星儿叶子也自有其纯洁和令人尊重的一面;但这首诗的所指和能指差异太大,基本上等同于大量充斥于诗歌网站的“灌水”、“残次品”甚至“废品”,或者只是一种顾影自怜模板下的自言自语式的“披着大爱外衣的赝品”。这个庞大的队伍里面,也绝对包括我自己和我自己自以为的“大爱”的作品。这些形形色色的以“大爱的诗歌面目”出现的作品,虽说既没有污染阅读者的瞳仁,既没有亵渎爱诗者的脱俗,也没有激起阅读者的义愤;但复杂了阅读者的简单,骗取了阅读者的关注,也蹂躏了阅读者的冲动。
  阅读者的确可以使某一部(篇、首)作品更加受人尊崇,但前提是,必是出于阅读者内心的自觉或这部(篇、首)作品从一出生就值得被阅读者伟大。
  如今的诗坛,义愤填膺者有之,冷眼旁观者亦有之;高处吟诵或喧嚣者有之,狂热追捧或崇拜者亦有之;拉帮结派投机钻营者有之,固守象牙塔默默耕耘者亦有之。我们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包括大爱,甚至包括前所未有的一切丑陋和郁闷。
  这个世间是需要大爱,这个民族和国家比任何时候也的确需要大爱。这个国家的这个时代的诗人的确最有理由“拥有大爱的情怀。”大爱的确一直是“天与地之间亿万年的一种默契”,“是人类永恒的福音”,“也应该是人类永恒的感恩”。但我个人认为,诗人的大爱情怀绝对远远不止这些。诗人大爱情怀是需要描述,诗人大爱情怀是需要阐释,诗人大爱情怀也的确是需要“被呼唤”、“被理解”、“被尊崇”;可诗人的大爱情怀在这个时代“被绑架”、“被娱乐”、“被蹂躏”甚至“被肆意标榜”、“被傀儡”、“被谋杀”,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肆意火拼”甚至“惨不忍睹”。
  就要结束自己的这一次自不量力的非法“砍诗”了,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那首《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已同步到自己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a9622e0100y6f1.html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3-4 15: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率真的诗者

比较认同你对诗歌的理解。独怜,在我看来,也有“独爱”的意思,而那深树鸣的黄鹂,我觉得是作者美好的意愿不被人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上一首尽管砍

你是我的整夜

这日好浪漫
花朵们拥挤着上了大街
停下的脚步
不敢倾听层层包裹里的呻吟

我本想呻吟一下
摸摸口袋
却叹了口气

阳光躲起来
不想感知这摇曳的场面
风儿放慢了脚步
却撩开不曾防备的内衣

2012的这个春季
有居心叵测
有颠倒黑白
有理不清的是是非非
轮番上演

幽会的不只是情人
可能有胡萝卜的诱惑
再加上几只海鲜
结局会是一样的吗

你只一个笑
便扫平所有的漩涡
这夜
便都是你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楼听雨123 于 2012-3-4 17:11 发表
比较认同你对诗歌的理解。独怜,在我看来,也有“独爱”的意思,而那深树鸣的黄鹂,我觉得是作者美好的意愿不被人识。

换了个马甲,呵呵;不过,无所谓,马甲下面那一堆肉和魂魄还是原来的,是不是,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楼听雨123 于 2012-3-4 17:15 发表
你是我的整夜

这日好浪漫
花朵们拥挤着上了大街
停下的脚步
不敢倾听层层包裹里的呻吟

我本想呻吟一下
摸摸口袋
却叹了口气

阳光躲起来
不想感知这摇曳的场面
风儿放慢了脚步
却撩开不曾防备的内衣 ...

开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4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狠劲砍

扒光也无所谓滴,因为这样才能进步。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挂号作品1:《你是我的整夜》
诗作者:小楼听雨123

这日好浪漫
花朵们拥挤着上了大街
停下的脚步
不敢倾听层层包裹里的呻吟

我本想呻吟一下
摸摸口袋
却叹了口气

阳光躲起来
不想感知这摇曳的场面
风儿放慢了脚步
却撩开不曾防备的内衣

2012的这个春季
有居心叵测
有颠倒黑白
有理不清的是是非非
轮番上演

幽会的不只是情人
可能有胡萝卜的诱惑
再加上几只海鲜
结局会是一样的吗

你只一个笑
便扫平所有的漩涡
这夜
便都是你的了


《含笑戏谑播种的,必将惨笑含泪收获》
——砍“小楼听雨123”的《你是我的整夜》


  开工了,不用磨我这把破斧;因为不需要,甚至有“杀鸡焉用破斧”的感慨。破斧起,鸡头落,血也不会泼溅,没有观赏价值;不过,可以满足有些人的好奇,自己也不至于不开心,就权当做了一回不屑于浪费时间去砍别人头颅的刽子手,也权当是去参观了一趟富人家的WC。

  “小楼听雨123”的这首《你是我的整夜》,我读了一遍,就有李敖评价韩寒的感觉:臭鸡蛋。不过,为了我的也许很无聊的承诺,不得不把这“臭鸡蛋”一口一口的吞咽,也算是对我无聊的惩罚吧。

  《你是我的整夜》这首“诗”,一共6节24行。整体上来说,如果说这也叫诗,我只想安慰我的胃。如果作者是戏虐之作,几分钟而为,只是想羞辱我砍诗的愚蠢,我的肠道的某些痛苦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因为此人还算有一点写诗的常识和功底,也算同道,尽管属于“不入流”之列;如果是下了一番功夫,精雕细琢的文本,那就不仅是对我的侮辱,也是对他的侮辱,更是对诗歌报论坛的侮辱,甚至是对整个汉语诗歌界的侮辱,不管这种辱人与自取其辱是出于什么目的。

  《你是我的整夜》这首“诗”,初看这题目,很容易叫人庄严肃穆,甚至产生圣洁的欲望,觉得不是写爱情就是写自己很纠结,至于诗作者,不是陷入了情海,就是置身在了是非或者善恶判断的边缘。

  读了第一节:

  “这日好浪漫
  花朵们拥挤着上了大街
  停下的脚步
  不敢倾听层层包裹里的呻吟”

  这节刚起笔的前三句,还算有点诗模诗样,但最后一句就似乎沦落到令人不齿的“意淫状”,叫人眉头不由得打结。前三句给人感觉似乎是在写情人节买花的场景,后一句似乎是对狂热于过节的情人们的嘲讽,这些被嘲讽的情人们,当然有男有女,也算是此诗中的第一个伏笔。
  此节中有两个值得一提的关键词:“拥挤”与“倾听”,从这两个词的运用来看,这个文本作者有写诗的潜质,并且从事诗文字工作至少在十年左右,心理年龄估计在三十岁左右或者以上。“这日”一词选用得特别刺眼。

  再看第二节:

  “我本想呻吟一下
  摸摸口袋
  却叹了口气”

  这一节充其量就是个也算很自然的铺垫和过渡,但充满着对金钱的鄙夷甚至仇视,也充满着不甘沦于困顿的自嘲甚至对挥霍金钱的极度渴望。
  此节中的“呻吟”一词,既是对前一节“呻吟”的继续嘲讽,也算一个有技术含量的回环往复。
  从“摸”和“叹”这两个词运用的娴熟自如的程度来看,此人不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而且似乎实际年龄很年轻,最多也就二十八岁左右的样子,象一个被新社会蹂躏的年轻落魄者。因为中年人如果没钱是不会摸口袋的,除非的确没人品的赌徒被人逼着要赌债,显示自己的确没带钱;试想,杨白劳那样年龄的债务人,即使被债权人黄世仁的狗腿子逼着要债,也是不会摸口袋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虽然此节只有三句,似乎与整首诗的节奏不协调,但后面的第四节是五句,也算是为“格律诗”中的“拗救”之类的技巧卖弄在苛意或随意地创造机会。

  第三节:

  “阳光躲起来
  不想感知这摇曳的场面
  风儿放慢了脚步
  却撩开不曾防备的内衣”

  这一节犹如第一节,前三句又有了些诗模诗样,但最后一句又暴露了他沉迷于意淫的本质。高尚得像模像样,拉“阳光”这个意象为自己的“伪高尚”垫背,试图表现自己“过洁世同嫌”的脱俗,但表现的很龌龊,虽然此节中“躲”“撩”“摇曳”这几个词运用得很有才华,“不曾防备”一词也把那些执着于“回头率”工作的“淑女”丑态不经意间刻画得呼之欲出。
  从此一节中,我判断这个文本的作者肯定是个男性,而且受过重大刺激,特别是在感情方面和事业方面。

  第四节:

  “2012的这个春季
  有居心叵测
  有颠倒黑白
  有理不清的是是非非
  轮番上演”

  这一节在我看来是这首“诗”中最有价值的一节,也可算“诗眼”之类的妙句。虽然此一节诗中对整个社会充满着失望,也算有点深刻,也算为自己的诗歌创作甚至整个汉语诗界挽回了些肤浅的尊严,但太过于直露;虽然也算使用了直抒胸臆这种手法,但令人肃然起敬的义愤掩饰不了诗作者自己内心深处的怯懦,也算活得够窝囊的一类“愤青”或“老愤青”。

  第五节:

  “幽会的不只是情人
  可能有胡萝卜的诱惑
  再加上几只海鲜
  结局会是一样的吗”

  在第四节的“华丽转身”之后,这一节也算和第一节做了个照应了;但此一节又陷入了万劫不复。表面上引进了“胡萝卜”、“海鲜”这些似乎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些昏眩的意象,但实质上是在掩盖“小弟弟”、“小妹妹”那样的下作。估计是某些片看多了,或者是我心脏了。但愿是我心脏了,因为如果的确是我心脏了,一些人,包括这个世界,就还有兴盛的希望。

  终于到最后一节了:

  “你只一个笑
  便扫平所有的漩涡
  这夜
  便都是你的了”

  前两句在我看来是在故弄玄虚,我估计文本作者自己也很难说得清他在此句中的“笑”和“漩涡”隐喻的是什么,虽然题目中的“你”忽然出现了;似乎这两句是想在制造诗意,力求诗意的升华和主题的深邃,但我觉得他这样做很失败,除了玩“玄”,别无意义,但绝对不是刻意地诗意含蓄,也许是“诗”作者在嘲弄我的自不量力,试图验证我的无知者无畏。
  或者文本作者觉得不必要再无聊了,故意或者无意地给我一个很突兀的“诗意”结尾,以验证我的智商。或者我前五节的解读纯粹是侮辱了“诗作者”的精耕细作,那只能在这里说一声:对不起大哥了。

  建议:
  1、如果要学戏谑式的写作,那我告诉你,过时了,落伍了,或者说你晚生十几年了,没赶上好时代,或者说,你还需要好好读读民间的打油诗,看看杂文报,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精彩”短信和“国骂”微博。
  2、如果要是真心要把诗写好,真心和朋友交流,那就把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先看一遍,抄十遍;再把韩寒的有些文章,看十遍,再抄一遍;不妨再读读李敖的,看他是在台湾如何撒野的。
  3、封笔数日或者数年,到时候想出山了再出山。

  睡觉去了,但愿你也能做个好梦。

    (这篇就不转发到我的博客了,闹心。)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3-6 20: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楼听雨123 于 2012-3-4 21:13 发表
扒光也无所谓滴,因为这样才能进步。嘿嘿

是的,真得扒光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柏相 于 2012-3-4 22:37 发表
挂号作品1:《你是我的整夜》
诗作者:小楼听雨123

这日好浪漫
花朵们拥挤着上了大街
停下的脚步
不敢倾听层层包裹里的呻吟

我本想呻吟一下
摸摸口袋
却叹了口气

阳光躲起来
不想感知这摇曳的场面
...

想了想,还是转到博客吧,闹剧:总要收场。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a9622e0100y6vz.html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3-4 23: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22 20: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