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讨论:美国诗人拉塞尔·埃德森作品《擦掉艾米萝》(译者:车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1-11-1 10:47 发表
我很奇怪的是,卷卷为什么就不在挑战做个斑竹呢?很奇怪~~


俺不适合当官的,俺喜欢自由,真当官了也许就没这状态了,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11-1 10:36 发表
初看,先不说技巧,从情感上来来看,俺能否这么理解:
1:艾米萝,其实就是“她”(妻子),那是她的过去。一个走过了青春,被生活拖累甚至有点麻木和厌烦的女人,她心底仍住着一个女孩,那是她自己的艾米萝,也许她 ...




我认为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常态进行诗化处理。
1、应该是一对老年人,他们或许遇到孤独、失去子女、或是失去子女的爱。
2、老夫人过于纠结生活中的问题,而失去了年轻时的情感生活。
3、老人喜欢回到早年的生活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晓钟 于 2011-11-1 10:47 发表
我很奇怪的是,卷卷为什么就不在挑战做个斑竹呢?很奇怪~~



你来做版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1 10:12 发表
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外国文字是逻辑文字,这是最大的差异呢


嗯,所以俺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字,如果能像练瑜伽一样,将气稍微往脑门上提提,效果可能不一样,呵呵。
外国的逻辑文字就像外国的电影一样,俺们不得不承认,那里确实有着我们未曾到过的领域,如果不试图进入,绝对是个错误,但我们进入,并不代表我们就此忘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1 11:00 发表




我认为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常态进行诗化处理。
1、应该是一对老年人,他们或许遇到孤独、失去子女、或是失去子女的爱。
2、老夫人过于纠结生活中的问题,而失去了年轻时的情感生活。
3、老人喜欢回到早年的生 ...


同意。
第一项俺也想了,但俺更多地侧重了女性的角度了,这跟生活体验有关了。
细节的不说,俺觉得现在总结得差不多了,可以讨论技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11-1 11:00 发表



你来做版主吧


举手举脚赞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逼割 于 2011-10-31 14:32 发表
这首诗  的确有很大的思辨空间  单从诗歌内容来看  颇有一番伦理困境甚至语言困境的焦虑  符合俺的思维方式  接近于东方的一种“诡辩”(好像仅能用这个词,可见语言具有天生的局限)

我还是对翻译者的水平抱有不 ...


这种“诡辩”,正让思辨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膨胀,诗意是饱满的,立体的,悬浮不定的,像分子一直在运动,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冰冷的单线思维模式,俺认为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家的讨论。晚上再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11-1 11:02 发表


嗯,所以俺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字,如果能像练瑜伽一样,将气稍微往脑门上提提,效果可能不一样,呵呵。
外国的逻辑文字就像外国的电影一样,俺们不得不承认,那里确实有着我们未曾到过的领域,如果不试图进入, ...




我是带着欣赏西方美学和西方文字美的景仰来读西诗的。我绝不会排斥它们。
同时,我不放弃东方大写意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11-1 11:06 发表


同意。
第一项俺也想了,但俺更多地侧重了女性的角度了,这跟生活体验有关了。
细节的不说,俺觉得现在总结得差不多了,可以讨论技术了




对这些情绪的揭示,西方诗歌做的更好,中国诗抒情的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拉塞尔·埃德森印象最深的,倒是那首手推车。
这首,我不确定是不是有读过另一个版本的译作,
我决定先好好想想,
然后先一楼一楼的读大家的回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首,情节起伏,想象也很出人意外。
那么,作者是想荒诞的揭示什么,还是想诡辩(借一下嘎嘎的词用下)
造成一种实验式的存在呢。
嗯,好吧,个人目前是比较偏向于猪猪的说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说法证明了两个问题
1、诗歌空间很大
2、个人所取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征是进入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的金亮的钥匙。而西方象征派之鼻祖庞德,是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与启发中所得的,所以,象征是连接中西诗歌文化的最基本的桥梁元素。李商隐的很多诗歌的象征意味都很浓郁,譬如大家熟悉的“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里的青鸟就是象征指向。
   这首诗,被擦掉的女儿,也是诗人的象征主体指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象征与中国传统的大写意之间如何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6-16 17: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